《六韜》的版本流傳情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先秦時期著名的黃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
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最早明確收錄此書的是《隋書·經籍志》,題為「周文王師姜望撰」。
姜望即姜太公呂望。
但是自宋代以來,就不斷有人對此提出質疑。
從此書的內容,文風及近年出土文物資料等分析,可大致斷定《六韜》是戰國時期黃老道家典籍。
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
《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
《六韜》在歷代的著錄中,篇目不一,版本多有變化,流傳的版本,大體上有三個系統。
(一)《武經七書》系統版本
《武經七書》是宋神宗時朝廷為適應武舉考試的需要而編定的。
依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三記載:「元豐三年(1080年)三月,詔校訂《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靖問對》等書,鏤板行之。
」卷三百四十一記載:「元豐六年(1083年)十一月,國子司業朱服言:承沼校定《孫子》、《吳子》、《司馬法》、《衛公問對》、《三略》、《六韜》。
」朱服、何去非等多人編定《武經七書》,一共刊刻了三年的時間,關於《武經七書》校訂的總目,其中包括《六韜》六卷,據《宋史•選舉志》記載:「以《六韜》非全書。
」因為編寫七書的目的是武舉選拔,校訂者何去非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篇數減少到六十篇,篇目重新調整,去除原文中的糟粕成分,成為文字簡練、內容精良的今本《六韜》。
顧實《重考古今偽書考》云:「今本《六韜》與《群書治要》所載異,已非漢、隋、唐志之舊,而為宋元豐問所改定本。
」
此次以欽定的方式確定《武經七書》為武舉考試的內容,標誌著先秦兵書的地位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從宋代至清初,武經本在兵學中一直占有主導地位,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武經七書》本《六韜》,就是今本《六韜》。
從《武經七書》本始,至今有二十多種存世版本,在此只介紹主要的幾種:
1、坊刊本朱服《校正武經七書》本《六韜》
坊刊本《六韜》原本藏於上海圖書館,卷首有國子司業朱服之奏文。
該版本《六韜》無注,版面較窄,每頁二十八行,每行二十五字,正文大字單行,所用多俗體字、簡化字、自造字,漏刻、多刻、空行處時有出現。
通過有些字對宋欽宗趙恆之避,推析出此版本刻於北宋末年或南渡之初。
2、南宋孝宗時官版《武經七書》本《六韜》
此書就是今天通行的《宋本武經七書》之刊本,流行甚廣、影響甚大。
原為清陸心原醯宋樓所藏,1906年日本岩崎彌之助將萌宋樓藏書全部購買,故此書藏於東京靜嘉堂文庫,此本刻工甚佳。
1935年,上海涵芬樓影印《續古逸叢書》,將東京靜嘉堂宋刊《武經七書》影印出版,題為《宋本武經七書》,從此,該版本流傳至今。
陸心原閱讀該書後,在《宋刊武經七書》跋中寫道:「宋槧本。
每頁二十行,每行十九字,版心有字數及刊工姓名。
殷、徽、貞、恆、警、敬、完、構、讓、慎,皆缺避,當為宋孝宗時刊本。
」從陸氏題跋中可以看出此刊本的時代,該版本版式較寬,字體清楚,無注,但也有紕漏之處。
3、《施氏七書講義》之《六韜講義》
施子美的《施氏七書講義》,一共四十二卷,包括《六韜》六卷,此書對原文的篇、章、句都有解釋,並引用其它文獻如《老子》、《管子》等進行注釋,兵書之間亦相互引證。
作為對《六韜》的全面解釋,施氏實屬首次,所以朝廷把它作為武士的教材講義。
施氏言前人所未言,填補了理論空白,完善了軍事理論體系。
故此書對後世兵學有很大的影響,是《六韜》研究者較寶貴的參考資料。
4、《武經七書直解》之《六韜直解》本
明代劉寅註解的《六韜直解》六卷,字意簡潔,前有篇目提要,然後字解與句解相結合,以史實印證,是《武經七書》本中的佳本。
現存有明洪武三十一年稿本和成化二十二年保定知府趙英刊本。
(二)出土文獻本《六韜》
《六韜》版本還有一部分來源於地下出土的竹簡殘片,目前有四個版本最為重要:
1、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六韜》
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漢簡中有《六韜》殘簡,簡本中七篇與傳本《六韜》相應,其餘七篇分別為《呂氏春秋》、《漢書》、《群書治要》、《北唐書抄》、《太平御覽》所引錄《六韜》佚文及佚篇,此次出土的竹簡為研究《六韜》的篇章結構、流傳情況、成書年代提供了新的資料。
《六韜》疑為偽書之風延續了幾百年,考古資料的出現否定了以前不正確的說法。
專家推斷此墓葬的時間應該為漢武帝元狩五年,即公元前118年,竹簡的書寫年代應早於墓葬時間,因為竹簡併不避諱漢初幾個皇帝的名諱,例如:竹簡中出現邦、恆、啟、徹等皇帝的名諱。
地下出土文獻有力地證明了此書在西漢以前就廣為流傳,其成書年代必在先秦戰國之時。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對外公布了《六韜》竹簡的照片、摹本和釋文。
計有竹簡146枚,2100多字,四個篇題。
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六韜》的問世,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2、河北定縣出土的《太公》竹簡本
1973年,河北定縣40號漢墓出土了《太公》竹書,《太公》書的出土對研究《六韜》有重要的意義。
此次出土的《太公》竹簡,共發現《治國之道第六>、《以禮儀為國第十》、《國有八禁第卅》等十三個篇題。
還有一部分寫有「武王問」或「太公曰」等字樣,但內容不詳,有的句子為唐以前文獻所引用,有的稱引自《六搜》,有的稱引自《金匱》。
從出土的竹簡來看,《太公》的篇目應當不少,佚亡的也很多,竹簡上有的只有題目,未見內容,由此看來,竹簡本比今本內容要豐富得多。
其漢墓竹簡大約在公元前55年,這為《六韜》在漢以前就流傳提供了新的證據。
該本釋文正式刊布於2001年第4期《文物》。
該殘簡144枚,1400多字,13個篇題。
文字雖然不多,但對研究《六韜》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3、唐寫本《六韜》
即敦煌寫卷中的唐人手抄本《六韜》殘卷,共存二百零一行,其中一行存半個字。
二十個篇目。
原件藏於法國巴黎國會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有縮微膠捲,該版本是最早的紙寫本《六韜》,極為珍貴。
(三)《六韜》輯佚
由於《六韜》在流傳中增刪嚴重,今本《六韜》已非本來面目,要想了解原貌,理清其發展的脈絡以及演變的歷史,《六韜》佚文的輯錄最為重要。
清代學者做了大量的輯佚工作,他們從各種古籍中找出今本《六韜》散佚的內容,將其匯集起來,這些輯本對研究《六韜》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較有代表性的有孫星衍所輯錄的《六韜》佚文一卷,他在序言中說:「今《意林》、《通典》、《文選注》、《太平御覽》諸書所引《六韜》不在本書者甚多,如武王伐紂為父報仇及太公射丁侯之屬,宋之迂儒疑其文義不純,加之刪削或即元豐刊七書時為故,唐人及宋初人尚引全書也。
」說明了孫氏從大量的類書中輯佚《六韜》的情況。
晚清譚獻《復堂日記》亦云;「《六搜》雖不出太公,要為古籍。
精密深至,古制古言,可窺尋也。
兵家傳授,或有損益,故孫氏輯刻佚文,見於唐宋類書,繁簡不同,而益可征言。
」古書在流傳的過程中,損益情況時而有之,要想窺尋源頭,輯錄佚文是極為重要的。
汪宗沂所輯《太公兵法佚文》(清光緒五年即1879年輯)一卷,共七篇,有清光緒中桐廬氏刊本及上海文瑞樓1913年石印本。
汪氏從大量文獻中輯錄出《太公兵法》佚文,因《太公兵法》與《六韜》都屬於太公系統,在輯錄與研究中應該充分注意。
汪氏云:「茲之所輯,先區條例,日《說苑》引《太公兵法》,日《大戴禮》引《周書》,日《皇覽》、《意林》引《金匱》、《陰謀》,日《左》、《國》、《史》、《漢》、<通典》、《御覽》引《周書》、《周書•武稱》,日周、漢、隋、唐人引《兵書》、《軍志》、《兵法》,日唐人書引《六瞍》,日今本《六搜》之近古者,日《黃石公記》佚文,以類相從,別為篇第,合之為《太公兵法》。
」汪氏將所有引用史書及類書的篇目逐一列出,較為全面。
另外,輯錄《六韜》佚文較著名的還有洪頤煊的《太公金匱》,嚴可均輯錄的《(六韜)佚文》,收錄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王仁俊、孫同元、黃爽輯《六韜》佚文各一卷。
這些佚文對考察《六韜》的原貌有不可忽略的價值。
總之,從《六韜》著錄情況看,傳世《六韜》在漢代以後有多種版本,使人難以看清其原貌。
直至宋編寫《武經七書》後,《六韜》才形成一個固定的版本即今本。
但歷史上的全本並沒有流傳下來,散見於各類典籍中的段落也較多。
流傳情況的複雜,給研究《六韜》者帶來很大困難,所以,今人研究《六韜》不可局限於今本,應從著錄中追蹤其蛛絲馬跡,還要注意《六韜》各種引文與佚文系統,這樣才能較為準確而全面地把握《六韜》。
學術界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珍貴的文獻資料,力求了解其原貌,理清其發展的脈絡以及演變的歷史。
原載於《圖書情報.文獻學苑》2005.1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銀雀山漢墓簡牘研究及保護整理
內容摘要:1974年成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首先進行《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1975年,「銀雀山漢簡整理小組」編纂出版了大字線裝本《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收有...
山東古墓挖出一堆爛竹片,專家看後大呼:失傳兩千年的兵書!
如今,雖然各種武器裝備更新換代愈加頻繁,但是最樸素、最根本的軍事思想卻並沒有發生改變,全世界最受人推崇的三大兵書為:中國的《孫子兵法》、德國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日本宮本武藏的《五輪書》,而有...
世界第一書32:竹簡的證明擊破了文人的臆斷
中國文化人對《管子》一書的觀點多為臆斷。他們沒讀《管子》,就說,管子那個時代,不可能產生管子這樣偉大的思想家,不可能產生《管子》這麼偉大的著作。而大量竹簡的出土面世,就擊破了這些文人的妄言臆斷,...
轟動國內外,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銀雀山竹簡漢墓,墓室主人卻成迷
1972年4月,山東臨沂縣衛生局的工作人員來到了古城城南兩座低矮的小山上進行基本建設。這兩座山距離很近,景致卻有著明顯的不同。每到夏季,一座山上開滿了金雀花,而另一座山則開滿銀雀花,因此人們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