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書32:竹簡的證明擊破了文人的臆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文化人對《管子》一書的觀點多為臆斷。
他們沒讀《管子》,就說,管子那個時代,不可能產生管子這樣偉大的思想家,不可能產生《管子》這麼偉大的著作。
而大量竹簡的出土面世,就擊破了這些文人的妄言臆斷,還《管子》以本來面目。
竹簡的證明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大量楚漢竹簡的出去,是中國文化界、學術界的重大事項。
從《管子》一書的竹簡出土與考證,主要在三方面的價值與證明。
第一,證明了《管子》一書成書於春秋末期前。
銀雀山漢墓竹簡中有24枚與《管子》有關,其內容分別見於《管子》的《七法》、《兵法》、《地圖》、《參患》、《輕重甲》等篇目。
另外《陰陽時令占侯之類》十二篇中也有眾多文字見之於《管子》之《形勢》、《幼官》、《四時》、《五行》、《輕重己》等篇目。
李學勤還考證,《田法》、《王兵》與《管子》中的《乘馬》、《事語》等輕重篇有聯繫。
銀雀山漢墓之外,1973年出土的湖南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帛書《春秋事語》中的《齊桓公與蔡夫人乘舟章》、《魯桓公與文姜會齊侯於樂章》與《管子.大匡》的內容相似。
《黃帝四經》則涉及《管子》的《重令》、《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九守》、《勢》、《君臣下》等篇目。
《老子》(乙)本當中則引用大量《管子》的話。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戰國中期偏晚)出土800支竹簡,有《老子》、《太一生水》、《緇衣》、《魯穆公問子思》、《五行》等篇。
此《五行》篇與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帛書《五行》相同,涉《管子.五行》篇。
上博簡中《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則與《管子》內容作 補充。
從以上出土的《管子》內容,論政、論法、論兵、論道,論經濟均有涉及,經言、內言、外言、短語、輕重等都有涉及,內容非常廣泛。
從地域上講,從山東到湖北,再到湖南,涉及地域廣泛。
驗證韓非子所言:「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涉及書籍有銀雀山漢墓的《王兵》、《陰陽時令占侯之類》十二篇,湖南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帛書《春秋事語》和《黃帝四經》、《五行》及《老子》(乙)品類較多。
有人遺憾,沒有出土一部完整的《管子》。
這確實有點強人之難,《管子》一書16萬字,是其他書十多倍、二十多倍的字數,相當於現在發現的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全部文字。
現在已經發現這麼多篇目,已經不易。
以比例講,《管子》的竹簡已經不少。
銀雀山漢墓竹簡還有大量損毀,無法復原。
如果能把這些竹簡全部復原,難保會發現一部完整的《管子》,發現更多的《管子》內容,當是不可懷疑的。
第二,證實了春秋著作的存在。
出土戰國秦漢帛書竹簡內容豐富,雖多已損壞,處理後依稀可見中華文化之燦爛。
如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共有28種,計十二萬餘字。
按《漢書·藝文志》分類,六藝類的有《周易》、《喪服圖》、《春秋事語》和《戰國縱橫家書》;諸子類的有《老子》甲本(後附佚書4種)、《九主圖》、《皇帝書》和《老子》乙本(前附佚書4種);兵書類有《刑德》甲、乙、丙3種;數術類有《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彗星圖》、《出行占》、《木人占》、《符籙》、《神圖》、《築城圖》、《園寢圖》和《相馬經》,其中《五星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書;方術類有《五十二病方》
(附佚書4篇)、《胎產圖》、《養生圖》、《雜療方》、《導引圖》(附佚書2篇),其中《五十二病方》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醫書。
另外,還有《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3幅地圖。
郭店楚墓年代久遠,隨葬器物主要置於頭箱與邊箱中,出土竹簡804枚,其中有字簡730枚。
均為先秦時期的文獻,共16篇。
其中道家文獻2篇,分別為《太一生水》、《老子》(甲、乙、丙);儒家文獻14篇,分別為《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語叢四》。
在16篇文獻中,除《老子》、《緇衣》見諸於傳世本、《五行》見諸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外,其餘均為先秦時期的佚文,對研究楚文化及先秦時期的文獻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孫子兵法》十三篇及孫子佚文五篇、《六韜》十四組、《尉繚子》五篇、《晏子春秋》十六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十篇;古佚書有:《漢元光元年曆譜》(二號墓出土)、《孫臏兵法》十六篇。
其中,《孫臏兵法》是已經佚失的著作。
這些著作的竹簡出土解決非常大的爭議,這些書以往都懷疑為偽書,出土竹簡證明,它們都是真實的。
《孫臏兵法》的出土不只是找到了著作的存在,而且澄清了孫子和孫臏是不是同一個人的懸疑。
現在證實,是兩個人兩本書。
而以前多質疑《孫子兵法》是漢代著作,有的人甚至考證是三國曹操所著。
現在證實《孫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孫武所著。
《晏子春秋》也被質疑為偽書,現在證實是真實的。
《晏子春秋》在河北定縣漢墓中也有出土,就更加證實了它的真實性。
《老子》多個版本也在湖北郭店和湖南長沙馬王堆等多地出土,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因為有人也質疑《老子》的真偽和成書年代。
以往學界只承認《論語》、《國語》、《左傳》、《春秋》等與儒家有關係的著作是春秋末年的作品,現在證實,《老子》、《孫子兵法》、《晏子春秋》等著作也是春秋時代的著作,那麼為什麼偏偏《管子》就不是春秋時代的著作呢?
第三,考證了古籍成書的過程。
以往的學界總是質疑古籍真偽和誰抄了誰,原因是大家對古籍的成書過程和流傳過程還不了解。
多地大量出土這麼多帛書竹簡帛書,讓我們從蛛絲馬跡中洞察古籍的成書和流傳過程。
浙江大學郭麗教授在《<管子.大匡>的材料來源》一文中研究帛書《春秋事語》中的《齊桓公與蔡夫人乘舟章》、《魯桓公與文姜會齊侯於樂章》與《管子.大匡》關係時,就摸索出了古籍成書和流傳的過程。
很多人認為,《管子.大匡》來源於《左傳》,那麼,《齊桓公與蔡夫人乘舟章》、《魯桓公與文姜會齊侯於樂章》來源於哪裡?也是來源於《左傳》?考證《齊桓公與蔡夫人乘舟章》、《魯桓公與文姜會齊侯於樂章》在《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史記》、《韓非子》等不少書籍中都有記載,但和《管子.大匡》,文字更為相近,《魯桓公與文姜會齊侯於樂章》和《管子.大匡》都出現了一個人物,是《左傳》當中所沒有的。
這個人物在《魯桓公與文姜會齊侯於樂章》叫「醫寧」,在《管子.大匡》中叫「豎曼」,他們都講了一段相同的話,透露魯桓公的死與文姜與齊侯的關係有關,並講了一段對齊魯關係前景很有分寸的評論。
當然,大家認為帛書里的「醫寧」和《大匡》里的「豎曼」是同一個人,但有人認為帛書里的「醫寧」是齊國醫生,而郭麗則考證「豎曼」是一個叫「曼」的小臣。
《周禮.天官.內豎》:「內豎掌內外之通令,凡小事」。
「豎」即供宮內使的小臣。
《左傳》有多處講到這樣的小臣。
沈文倬在研究「三禮」時,就發現《周禮》中有一些職級較低的官員,接近天子和諸侯,掌握更大的權力,知道很多宮廷秘密。
豎曼當是此類齊襄公身邊的一位近臣,很早就知道魯桓公死亡的真相,而外界開始還是以為彭生所為,魯國也要求齊國誅殺彭生以除怨,過了很長時間才知道與齊侯和文姜有關。
豎曼對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知道的非常清楚,而其評論就非常理智,說明他是齊襄公的近臣,並且是一位識時務的智者。
而春秋戰國之時,各諸侯國的公侯身邊都有一些這樣的智者門客,作為參謀顧問人員,內外諸事以備諮詢。
這類人員當中有一類就太史,他們助王冊命、賞賜,命百官箴王闕,保存整理文化典籍,為王之助手和顧問。
職級高的還起草文件,記載國家大事,編著史冊,掌管天文曆法祭祀之事。
也就是類似於今天的領導秘書和秘書班子。
也就是這些史官記載了齊國和各個諸侯國的史料檔案。
而這些史料檔案也流傳到外面,齊國的檔案史料也流傳到了楚國,就有了《春秋事語》中的《齊桓公與蔡夫人乘舟章》、《魯桓公與文姜會齊侯於樂章》。
而上博簡中的《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雖然沒有記錄到《管子》一書中,但也流傳到了楚地。
從帛書中的「醫寧」和《大匡》中「豎曼」這個獨有的細節,證明帛書和《大匡》的來源不是沒有這個人物的《左傳》,而是它們都來源於齊國的史料檔案,而這個檔案也可能就是《管子》。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是否也可以理解,帛書《黃帝四經》中的相關《管子》的《重令》、《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九守》、《勢》、《君臣下》等篇目的內容,也是由這些史官等帶到楚國並加記到《黃帝四經》。
這種流傳的原因和方式很多,其中齊國曾有流傳數百年的稷下學宮,是專門交流傳授學術的地方,很多內容就被稷下學宮的人員散布到各個諸侯國家。
這種流傳過程當中,很難沒有文字等方面的訛誤,有所不同就容易理解。
管仲可以說是在春秋時代與周公比肩的少有的時代人物。
周公先於管仲數百年,是西周的靈魂,尊奉周禮就是必然,而管仲雖然後起,但改變了西周的格局,不但有實踐的功績,而且有理論的著述,各國也爭相學習模仿,齊國檔案資料和《管子》一書的內容散布到諸侯各國。
這種散布傳播方式很多,有的將有關文字內容直接搬去,有的則研究其思想,形成自己獨特的東西,老子《道德經》和孫武的《孫子兵法》就是如此。
馬王堆漢墓《老子》(乙)中多錄《管子》的文字,就是這種傳承關係的例證。
而其思想的傳承就更為明顯。
第四,有助於《管子》的校釋。
《管子》一書訛誤甚多,號稱難讀,原因之一是傳抄過程中必然出錯,而最早的版本就更符合原文原意。
因此帛書竹簡的出土,對校釋《管子》就有很大幫助。
山東理工大學鞏曰國教授在《出土文獻與<管子>校釋》一文中,僅就《七法》就列出一系列校釋案例。
1、有些問題前人已經解決,出土文獻提供了更直接的證據。
《七法》篇:「故聚天下之精財,論百工之銳器」。
孫星衍雲,「財」字當依下文作「材」。
王念孫云:「『財』當為『材』。
《幼官》篇:『求天下之精材,論百工之銳器』。
尹注云:『精材可以為軍之器用者』是也。
今本『材'作'財』者,涉上文『聚財』而誤」。
竹簡本《王兵》此處作「聚天下之精材」,證明「財」確係「材"之誤。
《七法》篇:「故有風雨之行,故能不遠道里矣」。
本句與上文沒有因果關係,因此第一個「故」字沒有著落,又有下句:「有飛鳥之舉,故能不險山河矣」。
起首也沒有「故」。
張文虎云:「『故』字衍,觀下文自明」。
竹簡本《王兵》此處:「有風雨之疾則不難遠道」。
證明「故」字確係衍文。
《七法》篇:「故攻國救邑......」王念孫云:「『故』字涉上下文而衍。
『不遠道里』、『不險山河』、『獨行無敵』、『攻國救邑』皆承上文之言,則皆不當有『故』字」。
竹簡本《王兵》此處作:「攻國救邑」,沒有「故」字。
證明王念孫之說正確。
2、有些問題前人已經提出,出土文獻提供了新參考。
《七法》篇:「故攻國救邑」,「攻國」與「救邑」相矛盾。
因此聞一多認為「救」當為「拔」。
而竹簡本《王兵》作「破邑」。
此處「拔」和「破」皆相通。
但聞一多只是推測,當依簡書作「破」。
3、有些問題各家意見不一,出土文獻可幫助確定種方法更為合理。
《七法》篇:「不恃權與之國,故所指必聽」。
王念孫云:「『恃』當為『待』,《幼官》、《事語》二篇並雲『不待權與之』是其證。
今本『待』作『恃』者,涉上文『恃固』而誤,尹注同」。
而丁士涵云:「王改非也。
《幼官》、《事語》二篇均第訛字。
《樞言》篇曰『恃與國』,《八觀》篇曰『然則與國不恃其親』。
《淮南.要略》『恃連與國』,高注云『恃怙連與之國』,『連與』即『權與』亦作『恃』,是其證明。
」此處竹簡本《王兵》作「不侍權【】」,「侍」即「待」,簡書中「待」往往寫為「侍」。
下文「以侍主令」也是這種情況。
因此「不恃權與之國」之「恃」確係「待」字之誤。
王念孫之說不誤。
4、有些問題比較模糊,出土文獻可以幫助發現問題。
《七法》篇:「春秋角試以煉精銳為右」。
《諸子集成「本斷作「春秋角試,以煉精銳為右」。
晚近諸家如趙守正《管子註譯》、鍾肇朋等《管子簡釋》均作:「春秋角試以煉,精銳為右」。
這兩種斷句都講得通。
竹簡本《王兵》此處為「春秋穀試,以闌精材」,讀起來上口,與該段整齊的句式也十分協調。
此處「為右「二字可能為衍文。
這些文字上的差異不只是《管子》一書的校釋問題,它還告訴後人,由於年代久遠和古代書籍傳抄的不便等,《管子》等古籍在傳抄中往往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文字上不同很多,後人研讀,就不要死板地糾結一詞一句,而要融會貫通。
原創不易,分享和點讚就是最好的支持
世界第一書33:竹簡為《管子》斷代
《管子》一書的著作者和成書年代多有爭議,出土竹簡帛書為《管子》斷代提供了依據。出土竹簡帛書分布範圍廣泛,涉及著述頗多,涉及《管子》的內容也比較多,但畢竟沒有一部完整的《管子》出土。這就會涉及到誰...
世界第一書31:出土竹簡對《管子》的寓言
前面的內容是以書為證,將《管子》一書作為文獻進行分析考證,考察《管子》是一部樣的書,怎麼寫出來的,作者是誰。接下來是以文物為證,出土的楚漢竹簡帛書就是文物。老徐論述《管子》是人類現存第一部書籍,...
破解文字背後的文明密碼
左圖、中圖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簡稱上博簡)《凡物流形》及其臨本。右圖為郴州蘇仙橋晉簡。「學習古文字,最重要的是有字感,也就是說對每個字的結構要敏感,如同畫家要對色彩有感覺。」每年的五六月,...
歷史上眾多帝王以及道家甚為尊崇《道德經》,是否被後世篡改過?
《道德經》是華夏流傳千年的道家經典,也是世界公認的哲學巨著。其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並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81章。可查的史料中記載,自西漢時期,各...
常聽老師張口閉口的說道德經,先聖老子與道德經的歷史變遷
「老子」,是中國戰國時期論述處世哲學的作品,其內容被多次增減,無數註解後成為「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奉為創始典籍,有...
盛韻:裘錫圭和他的團隊談馬王堆簡帛文獻整理
原文地址:盛韻:裘錫圭和他的團隊談馬王堆簡帛文獻整理,上海書評2014-11-2作者:樂之盛韻:裘錫圭和他的團隊談馬王堆簡帛文獻整理今年是長沙馬王堆西漢墓葬發掘完成四十周年。這次考古發現是二十世...
是誰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