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開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趙建蘭 本報駐陝西記者 任學武

「傳統觀點認為,貴霜帝國是古代大月氏人建立的,但目前的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表明,大月氏不但沒有統一貴霜,反而很有可能是被貴霜王朝消滅的……」日前,在陝西西安召開的「『一帶一路』共同的記憶和共贏的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學家聯合發布了最新的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址考古成果。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考古學家王建新的一席話,激起了大家的好奇:貴霜帝國在哪兒,大月氏人又是誰,歷史上的張騫為什麼要千里迢迢地去西域尋找大月氏?

考古確認大月氏遺存

關於大月氏的研究是歷史學界、考古學界等很多學科的熱點課題,但由於歷史記載有限,很多問題都沒有解決,考古學家們只能通過少量的史料和大量實地勘察,逐步揭開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我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月氏人的記載,一般認為月氏人屬於印歐種,它的故鄉是黑海與裏海之間的北部草原。

大約從公元前4世紀起,印歐種人開始不斷向南、向西和向東遷徙。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由此可知,月氏人在我國古代的原居地應該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的河西走廊。

為進一步尋找和確認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王建新帶領的學術團隊從2000年開始,通過從甘肅到新疆持續16年的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初步確認,古代月氏在中國境內的原居地並非在河西走廊西部,而是在以新疆巴里坤縣為中心的東天山區域。

要使這一認識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公認,必須找到西遷中亞後的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對兩者進行系統對比和互證。

為此,2009年至2011年,西北大學開始進行中亞五國考古研究的前期工作,並與國家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察隊,在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進行了3次考察工作,現場調查了30多處重要文化遺產點,最終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今烏茲別克斯坦東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的西天山西端區域。

2013年12月,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簽署了關於「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遊牧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的合作協議。

烏茲別克斯坦東南部城市撒馬爾罕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座歷史名城,據考證,當年從史書中消失的大月氏,所統治的區域正是撒馬爾罕以南等地區。

大月氏可能為貴霜所滅

2015年9月至11月,西北大學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對撒馬爾罕州境內薩扎干遺址(位於撒馬爾罕盆地南緣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是一處古代遊牧文化的中型聚落遺址,2014年調查發現了各類墓葬400餘座,居住遺蹟10餘座)進行了近3個月的考古發掘,共發掘了5座中小型墓葬、一座超大型墓葬、一座早期遊牧民的石圍居住遺蹟和一處中世紀墓園,出土一批陶器、銅器、鐵器、石器、骨器、玻璃器、漆器殘片以及80多件金飾品等珍貴文物。

根據這批墓葬和出土遺物判斷,除了中世紀墓園之外,其餘的遺蹟年代均集中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後,並且與早期遊牧民族文化密切相關,應屬古代康居文化。

「張騫出使西域,最先到達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這些地區包括今天的中亞五國和西亞地區的阿富汗、伊朗等國以及南亞次大陸。

這與《漢書》等古代文獻的記載是相合的,也為確認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範圍提供了新資料。

」王建新說。

目前,烏茲別克斯坦蘇爾漢河流域及周邊山地的考古調查和已有考古發掘資料也表明,公元前1世紀,在阿姆河以北的蘇爾漢河兩岸分布著一批古代城址為代表的農耕文化,應屬早期貴霜文化;而在蘇爾漢河流域周邊的山前地帶,分布著同時期的遊牧文化遺存,這些遺存可能與古代月氏有關。

「也就是說,大家普遍認為的古代世界四大帝國(漢朝、貴霜、安息、羅馬)之一的貴霜帝國,就是由大月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觀點是錯誤的。

」王建新說,大月氏人是遊牧人群,貴霜人卻是農業人群。

貴霜王朝建立於公元1世紀50年代左右,而公元1世紀早期的貴霜早已存在於蘇爾漢河流域,他們一直在耕作,建立城邦國家。

大月氏不但沒有統一貴霜,反而很有可能最後是被貴霜王朝消滅的。

研究團隊目前正努力理清楚哪些文化遺存是貴霜的,哪些是月氏的。

尋找月氏的「鑿空」之旅

月氏民族的興衰歷程與絲綢之路的出現有著密切聯繫。

月氏歷史悠久,戰國初期,他們便在中國北方過著遊牧生活,曾經橫掃北方草原。

然而,公元前161年前後,在匈奴的壓力下,月氏被驅逐出生活了300年的原住地。

公元前177年到公元前174年,月氏被匈奴單于擊潰,月氏國王的頭骨成了匈奴單于的酒具。

公元前174年至公元前161年前後,月氏遭匈奴多次進攻,被迫西遷至中亞一代,稱為大月氏。

而小部分殘眾留在河西走廊,與祁連山間羌族混合,稱小月氏。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根治匈奴大患,決心聯絡西方的大月氏等國夾擊匈奴,徹底將其打敗。

「大月氏西遷之後,雖然中國史書有記載,但具體在哪兒沒人知道。

」 王建新說,漢朝使節張騫受命出使西域,準備聯合月氏,東西夾擊匈奴。

張騫一生兩次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俘獲扣留10餘年,歷時30年才最終到達大月氏。

張騫曲折的出使之路被稱為「鑿空」之行,最終開闢了一條橫貫東西、綿延千年的絲綢之路。

此後,西漢的先進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獨特的文化、作物也被引入西漢,為我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往來奠定了基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王建新:填補絲路考古空白的中國人

1998年至1999年,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決定先選擇一個課題幹起來,於是就選擇了「尋找大月氏」這個研究課題。王建新認為,這是一個既需要在中國干,又需要在國外干,能把國內和國外連起來的課題。...

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

「踏遍天山人未老,掀起月氏蓋頭來!」——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新華社西安5月4日電(記者李勇 馮國 許祖華)「考古連著過去,也為現在和未來服務。我一直夢想著把絲路考古搞起來。」像張騫當年...

揭開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訪問時,會見了中烏聯合考古隊中的西北大學考古隊隊員。習主席在當地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充分肯定了西北大學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積極貢獻。記者近日到西北大學對考古隊的...

西遷中亞的大月氏文化遺存發現

古代月氏西遷中亞,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東西方交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古代月氏的研究,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重大學術課題。關於月氏的文化遺存、體質特徵以及西遷前的居住地,學術界爭議很大,西遷...

中烏聯合考古發現兩千年前中亞康居貴族墓葬

新華社西安9月29日專電(記者馮國)自2014年以來,我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專家們展開聯合考古,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地區發現了一些古代遊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遺址,並於今年7月底成功發掘一座距今兩千年前的...

「月氏人統治大夏」或被顛覆

華商報訊(記者 杜鵑)古有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人對抗匈奴;今有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學家王建新走向中亞,尋找和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昨日下午,王建新帶領團隊及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專...

尋找大月氏遺蹟

【文明互鑒·中國考古走出去】大月氏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極為重要,它和匈奴發跡、漢通西域、佛教東傳有著密切聯繫。據記載,公元前5世紀至前2世紀初,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公元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