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天山到西天山——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學探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前2世紀,原生活於中國境內的古代月氏人在匈奴和烏孫的打擊下,被迫西遷至中亞阿姆河以北的區域,從而引發了張騫出使西域、全線貫通絲綢之路的壯舉。

古代月氏西遷中亞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歐亞大陸古代東西方人群和文化的交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因此,古代月氏研究成為國際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多個學科共同關注的重大學術課題。

這一課題的研究,對於釐清絲綢之路的歷史,探討歐亞大陸古代東西方人群和文化的交往與互動,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但是,長期以來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並沒有得到確認,古代月氏與大夏(巴克特里亞)、貴霜、粟特等古代國家和人群的關係至今也難有定論。

尋找古代月氏考古遺存

為尋找和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由筆者帶領的學術團隊從2000年開始,通過在甘肅和新疆持續十多年的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初步確認古代月氏在中國境內的原居地應該是以東天山為中心的區域,糾正了長期以來將該區域置於河西走廊西部的誤解。

同時,針對作為遊牧人群的古代月氏文化遺存的考古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中糾正了長期以來認為遊牧人群「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的看法,提出了遊牧中有定居是遊牧人群普遍生活狀態的見解,總結出遊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並在從東天山到新疆北部、蒙古草原等古代遊牧人群生活的區域,調查發現了大量古代遊牧文化的聚落遺址,在國際遊牧考古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公元前1200—前200年間,分布於東天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很可能是古代月氏的遺存。

但是,要使這一認識得到確認和國際公認,必須找到西遷中亞的大月氏遺存,將其與東天山地區的遺存進行系統比較,兩者互證。

因此,在東天山地區考古工作的基礎上,進入中亞開展工作是古代月氏文化研究繼續深入的必然選擇。

根據《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西遷中亞後的大月氏生活在媯水(今阿姆河)北,即今烏茲別克斯坦東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的西天山西端區域。

2009年6月12—27日,筆者對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考古遺存進行了考察,初步了解了兩國古代文化遺存的分布狀況和特徵,為開展中亞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礎。

2010年9月18—26日,西北大學舉辦了歐亞考古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國等國的學者20多人和國內知名學者40餘人參加了會議,為西北大學開展中亞考古工作做了重要的學術準備。

2011年5月26日至6月9日、9月26日至10月11日,西北大學、國家博物館綜合考古中心、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織聯合考察隊,先後對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進行了考察。

全面了解了兩國從青銅時代至中世紀考古學文化發展的序列和特徵,掌握了考古研究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與現狀,並與兩國的多家研究所、博物館、大學等單位取得了聯繫,為今後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2013年12月,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馬爾罕簽署了關於「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遊牧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的合作協議;2015年8月與塔吉克斯坦科學院歷史、考古與民族學研究所也簽定了合作研究協議。

該項目獲得了陝西省人民政府中亞考古專項經費的支持。

填補古代月氏研究空白

由於對古代文獻理解的錯誤,國內外學術界普遍將遊牧人群的大月氏與農業人群的大夏(巴克特里亞)混為一談,進而將巴克特里亞地區的一些考古遺存誤認為大月氏的文化遺存。

因此,西天山西端區域遊牧文化遺存的考古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視,長期未能開展全面系統的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

因此,我們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西天山山脈的山前草原地帶開展了連續多年的系統考古調查,全面了解了古代遊牧文化遺存的分布狀況,新發現了大批遺址,包括一些古代遊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遺址,填補了以往研究的學術空白。

在多年調查的基礎上,從2015年9月起,我們選擇撒馬爾罕市西南20公里的薩扎干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薩扎干遺址位於撒馬爾罕盆地南緣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是一處古代遊牧文化的中型聚落遺址。

此次發掘持續到2016年7月,發掘了中小型墓葬10餘座、大型墓葬1座、居住遺蹟2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銅器、鐵器、金器等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後的文物。

在薩扎干遺址所獲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撒馬爾罕盆地南緣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分布的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古代遊牧文化遺存,與分布於烏茲別克斯坦北部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的同時期遊牧文化遺存面貌相同,應屬古代康居文化遺存。

這與《漢書》等古代文獻記載的康居文化的年代和分布地域是相合的,為我們確認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範圍提供了新資料。

烏茲別克斯坦東南部蘇爾漢河流域及周邊山地的考古調查和已有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公元前1世紀,在阿姆河以北的蘇爾漢河兩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為代表的農耕文化,應屬早期貴霜文化,與其前的希臘巴克特里亞和其後的貴霜帝國文化關係密切。

在蘇爾漢河流域周邊的山前地帶,分布有同時期的古代遊牧文化遺存,這些遺存可能與古代月氏有關,為我們進一步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和探討月氏與貴霜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通過對東天山地區和西天山地區古代遊牧文化遺存、西天山地區古代遊牧文化遺存與農耕文化遺存的系統比較研究,我們有望在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釐清古代月氏與大夏(巴克特里亞)、貴霜、粟特等的關係方面獲得全面系統的考古資料和科學依據,在這一國際關注的學術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西北大學開展的中亞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深入了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傳統、促進我國與相關國家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推動實現民心相通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中亞開展考古工作過程中,我們本著對歷史文化遺產負責任的態度,全面考慮了文物保護和未來展示的需要。

這種負責任的做法得到了合作方同行和當地居民的好評。

2016年6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在烏髮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蹟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這對我們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開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訪問時,會見了中烏聯合考古隊中的西北大學考古隊隊員。習主席在當地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充分肯定了西北大學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積極貢獻。記者近日到西北大學對考古隊的...

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

「踏遍天山人未老,掀起月氏蓋頭來!」——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新華社西安5月4日電(記者李勇 馮國 許祖華)「考古連著過去,也為現在和未來服務。我一直夢想著把絲路考古搞起來。」像張騫當年...

王建新:填補絲路考古空白的中國人

1998年至1999年,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決定先選擇一個課題幹起來,於是就選擇了「尋找大月氏」這個研究課題。王建新認為,這是一個既需要在中國干,又需要在國外干,能把國內和國外連起來的課題。...

中烏聯合考古發現兩千年前中亞康居貴族墓葬

新華社西安9月29日專電(記者馮國)自2014年以來,我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專家們展開聯合考古,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地區發現了一些古代遊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遺址,並於今年7月底成功發掘一座距今兩千年前的...

破解大月氏「失蹤」之謎

記者從9月26日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上獲悉,由西北大學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開展的中烏合作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遊牧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在蘇爾漢河流域...

西遷中亞的大月氏文化遺存發現

古代月氏西遷中亞,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東西方交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古代月氏的研究,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重大學術課題。關於月氏的文化遺存、體質特徵以及西遷前的居住地,學術界爭議很大,西遷...

「月氏人統治大夏」或被顛覆

華商報訊(記者 杜鵑)古有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人對抗匈奴;今有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學家王建新走向中亞,尋找和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昨日下午,王建新帶領團隊及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專...

考古揭開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趙建蘭 本報駐陝西記者 任學武 「傳統觀點認為,貴霜帝國是古代大月氏人建立的,但目前的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表明,大月氏不但沒有統一貴霜,反而很有可能是被貴霜王朝消滅的……」日前,在陝西西安召開的「...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本報訊(記者 趙波)9月26日,在「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上,西北大學、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展示中烏合作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遊牧文化考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