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大月氏遺蹟重走絲路:古代遊牧族真的「居無定所」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尋找大月氏遺蹟——西北大學考古隊重走絲綢之路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大月氏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極為重要,它和匈奴發跡、漢通西域、佛教東傳有著密切聯繫。

據記載,公元前5世紀至前2世紀初,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

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間,匈奴冒頓單于遣右賢王大敗月氏。

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單于又大敗月氏。

月氏大多數部眾遂西遷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

聯合考古隊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考古。

王建新攝/光明圖片

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殘眾與祁連山間的羌族混合,號稱小月氏,而西遷之月氏從此被稱為大月氏。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企圖聯合夾擊匈奴,從而開闢了絲綢之路,也被稱為「鑿空之旅」。

伴隨著歷史長河的緩緩流淌,2000多年後的今天,西遷後的大月氏早已在人們視野中消失了。

而今,這個神秘部族的具體位置已很難考證,要解開這個難解的謎團,人們只能寄希望於歷史考古。

尋找大月氏迎來歷史機遇

張騫一生兩次出使西域,歷時30年。

此後,西漢的先進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獨特的文化、作物也被引進到西漢,形成了綿延千年的絲綢之路。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

同時,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簽署了聯合宣言,進一步加強和拓寬科技、文化、人文領域的合作。

此後,一批中烏聯合考古和文物保護項目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於是,中國考古人員第一次踏上中亞這塊土地,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尋找大月氏。

今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對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發表了題為《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的署名文章。

文章提到,「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蹟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當地時間21日下午,習近平主席還來到布哈拉古城,參觀了這座被稱為「絲綢之路活化石」的歷史文化名城。

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還在塔什干會見了包括西北大學王建新教授在內的15名中國考古隊員,並充分肯定了他們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積極貢獻。

至此,西北大學考古隊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並引發關注。

作為西北大學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與考古學研究中心首席考古學家,幾年來,王建新教授和考古隊隊員一起,在中亞地區進行了系統性的考古調查。

他們利用現代考古手段,從河西走廊一路追尋月氏人遷徙足跡到撒馬爾罕,幾乎走遍了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所有州縣,終於在撒馬爾罕西南的山區內找到了蛛絲馬跡。

如今,一個由近20人組成的中烏聯合考古隊已經駐紮於此,對在當地發現的大型墓葬群進行考古發掘。

隨著一件件珍貴文物的出土,大月氏部族的神秘面紗正在被逐漸揭開。

期待獲知大月氏去向

2013年底,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雙方組成國際考古隊,由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王建新教授帶領考古團隊聯合開展考古工作。

考古隊發掘活動的學術目標,就是為了系統獲得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古代遊牧文化的考古學信息,最終確認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學文化遺存。

2015年9月至11月,西北大學和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對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州境內薩扎干遺址進行了近3個月的考古發掘,共發掘了5座中小型墓葬、1座超大型墓葬和1座早期遊牧民的石圍居住遺蹟和1處中世紀墓園,出土一批陶器、銅器、鐵器、石器、骨器、玻璃器、漆器殘片等珍貴文物。

根據這批墓葬和居住遺蹟出土遺物判斷,除了中世紀墓園之外,其餘的遺蹟年代均集中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元年前後,並且和早期遊牧民族文化密切相關。

今年6月以來,中烏考古隊開始對其中的一座超大型墓葬進行發掘,目前已經清理到了槨室。

如此規模的墓葬發掘在烏方考古史上前所未有。

六、七月的撒馬爾罕,室外溫度高達40攝氏度,兩國考古隊員頂著炎炎烈日,在直徑達40米,土方超過500立方米的大型墓葬中發掘。

在合作過程中,中方考古隊員毫無保留地向烏方人員介紹了他們的專業技術及經驗,還教會了烏方隊員使用洛陽鏟。

考古隊員們對發掘過的遺址進行回填保護的負責做法和態度,也收穫了烏方隊員和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此次發掘所出土的文物,無疑將為研究撒馬爾罕地區古代的遊牧文化提供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古墓發掘完成後,我們還希望在原址建立一座博物館展覽出土文物,以開發當地旅遊業,促進經濟發展。

」王建新說,「最終,我們想通過中國境內的工作和在中亞的工作獲取的資料,進行系統的對比和互證,把系統的證據拿到全世介面前,解決大月氏去向這個國際學術界的重大問題。

古代遊牧民族並非居無定所

作為草原遊牧文化代表之一,大月氏早已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

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他們就沒有張騫後來「鑿空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的壯舉。

由於歷史記載有限,考古學家們只能通過少量的史料和大量實地勘察,一步步揭開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目前,中烏聯合考古隊所在的烏茲別克斯坦東南部城市撒馬爾罕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座歷史名城。

據考證,當年從史書中消失的大月氏,所統治的區域正是在撒馬爾罕以南等地區。

目前正在烏茲別克斯坦主持聯合考古工作的王建新表示,經過對考古發現和相關文獻的分析,考古隊已經基本梳理清楚了大月氏與稍晚的貴霜帝國之間的關係,並對一些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

據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陳洪海院長介紹,早在1938年,西北聯大考古隊就對張騫墓進行過發掘。

這個考古隊就是現在西北大學考古學科的前身。

王建新介紹,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省區一直是西北大學考古學科長期關注的地區,草原遊牧文化則是考古學家們關注的重點。

陳洪海說:「通過在東天山地區長達十幾年的考古工作,考古學家們認為以前學界對古代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等認識是不全面的。

聚落遺址和大型墓地的發掘,讓我們更加深入了解草原遊牧文化成為可能。

同時,新材料、新技術的湧現有助於我們把握住大月氏的線索。

《光明日報》( 2016年08月25日 05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本報訊(記者 趙波)9月26日,在「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上,西北大學、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展示中烏合作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遊牧文化考古調查...

走進烏茲別克斯坦的中國考古人

央廣網北京6月22日消息(記者丁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北京時間昨天晚上,習近平主席抵達烏茲別克斯坦。在這座著名的「絲綢之路」古國,他將會見一群中國考古人。三年前,習主席出訪烏茲別克斯坦...

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

「踏遍天山人未老,掀起月氏蓋頭來!」——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新華社西安5月4日電(記者李勇 馮國 許祖華)「考古連著過去,也為現在和未來服務。我一直夢想著把絲路考古搞起來。」像張騫當年...

中烏聯合考古發現兩千年前中亞康居貴族墓葬

新華社西安9月29日專電(記者馮國)自2014年以來,我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專家們展開聯合考古,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地區發現了一些古代遊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遺址,並於今年7月底成功發掘一座距今兩千年前的...

王建新:填補絲路考古空白的中國人

1998年至1999年,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決定先選擇一個課題幹起來,於是就選擇了「尋找大月氏」這個研究課題。王建新認為,這是一個既需要在中國干,又需要在國外干,能把國內和國外連起來的課題。...

西遷中亞的大月氏文化遺存發現

古代月氏西遷中亞,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東西方交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古代月氏的研究,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重大學術課題。關於月氏的文化遺存、體質特徵以及西遷前的居住地,學術界爭議很大,西遷...

考古揭開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趙建蘭 本報駐陝西記者 任學武 「傳統觀點認為,貴霜帝國是古代大月氏人建立的,但目前的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表明,大月氏不但沒有統一貴霜,反而很有可能是被貴霜王朝消滅的……」日前,在陝西西安召開的「...

揭開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訪問時,會見了中烏聯合考古隊中的西北大學考古隊隊員。習主席在當地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充分肯定了西北大學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積極貢獻。記者近日到西北大學對考古隊的...

尋找大月氏遺蹟

【文明互鑒·中國考古走出去】大月氏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極為重要,它和匈奴發跡、漢通西域、佛教東傳有著密切聯繫。據記載,公元前5世紀至前2世紀初,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公元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