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寧發現2000多年前古滇國村落遺址 其中有13眼古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西河遺址考古現場,工人在按年限對土質貼標分類。

記者杜文蕾/攝

現場出土的水井井蓋。

記者杜文蕾/攝

出土的牛頭。

記者杜文蕾/攝

現場發現的螺螄殼堆成一個小山包。

記者杜文蕾/攝

工人正在清洗、挑揀挖掘出的碎片。

記者杜文蕾/攝

出土的陶器。

記者杜文蕾/攝

上西河遺址考古現場,工作人員正在作業。

記者杜文蕾/攝

昆明信息港訊(昆明日報 記者姚丹苹 江雨珂)觸摸著考古現場發掘出來的白色螺殼,時空仿佛穿越:兩千多年前,古滇人在這片土地上,開荒種植,繁衍生存……

近日,隨著雲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晉寧區上蒜鎮金砂村上西河遺址乙區發掘出的13眼古井,以及多所房屋基址、動植物遺存的「現身」,古滇人的吃穿住行一點一點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雲南人的先祖是怎麼生活的?滇文化是否只是短暫的文明?

遺址的發掘,仿佛一把開啟時空的鑰匙,找到了被遺忘的古滇村落,也彌補了古滇文化考古研究中,滇池盆地只見墓葬遺址不見村落遺蹟的空白,為進一步確認古滇國都城遺址等指明了方向。

現場

發現漢時13眼古井

大量陶器遺留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近楚黔中以西。

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

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沃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

」2000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如此記載。

然而,除了這寥寥數句,古滇國更多的歷史就像是一個謎。

1956年,晉寧石寨山發現的滇王金印印證了古滇國的存在,但古滇居民的村落形態及生活方式,卻無從追溯。

經過數年的大量調研和考察,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晉寧考古隊終於在晉寧上蒜鎮金砂村有所收穫。

如果說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的墓葬出土文物是燦爛古滇國文化的印證,那麼晉寧上西河遺址的發現,則填補了過去古滇國文化中,只見墓葬不見村落遺址的空白。

來到考古現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白色螺螄殼堆成的小山包,在整齊排列的長方形深坑裡,研究人員和工人們正頂著炎炎烈日,在深坑裡埋頭取土、採樣、測量、繪圖、拍照。

「這裡總共發現了13眼水井,全為漢時期的。

其中9眼較為集中,其中J8還保留著完整的陶制井圈和木製井欄,這在全國來說都是不多見的。

」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級研究員蔣志龍介紹,現場考古人員把井圈做了簡單的加固,還用薄膜對木質井欄進行綑紮,留待室內進一步整理與修復。

井欄的造型就是漢字「井」的形象。

新發現的漢代水井均為圓形桶狀,井深各不相同,井欄以原木層層疊築,以卯榫方式固定,水井底部發現有陶釜、陶罐等器物,推測是漢代不同階段人們取水的設施。

站在三四米高的考古深坑土壁上,從上到下明顯有不同顏色的土壤分層,土壁下部都是密密麻麻的白色螺螄殼,每一層土壤部位都粘貼著一個阿拉伯數字,標識從最下面的「13」開始一直到①。

「從最底層還沒有人類生活痕跡的原土層算起,『13』是人類活動初始期,而『①』是現在人類的活動期。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師陸永富說,這些土層是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從出土文物可以判斷該土壤層的大致年代,標識⑥的土壤層是漢代形成的,標識⑦⑧以下數字的土壤層就是古滇時期形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古井之外,考古隊還在時代更早的地下發現了大量房屋柱洞、灰坑和灰溝,並在地層、房屋和灰坑等遺蹟中,發現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骨器和少量青銅碎片等遺物,這些都是古滇村民生產和生活的遺留。

發現

肉食來源多樣

半地穴式房屋為主

除了古滇村落遺址的發掘,在此次考古中,還有不少有意思的發現。

考古隊員在地層和灰坑中發現了大量的螺螄殼堆積,據了解,這些螺螄殼堆積是古時候人們在取完螺螄肉以後丟棄的,相當於現在的廚餘垃圾。

當然,也有部分是自然死亡的螺螄。

除了螺螄以外,還發現了各種魚類的骨骼以及各種陸生動物,如牛、狗和鹿等骨骼遺存,從另一個側面也證明了古滇人肉食來源的多種多樣。

在漢代地層堆積的下方,考古人員清理出了大大小小的房屋基址20餘座,以半地穴房屋基址為主。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復原滇時期的房屋。

很多人認為,在古代臨水而居的地方,應該是以干欄式建築為主。

但在這次發掘的房屋基址中,有半地穴式的,而且所占比例還比較大,只有將來做進一步分析,才能弄清楚這一區域的真實情況。

」蔣志龍說。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得知,干欄式建築指在木或者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長江流域以南以及東南亞,其中較為典型的當屬我們所熟悉的傣家竹樓。

晉寧石寨山滇墓中發現的4件漢代青銅干欄式建築模型,亦有長脊短檐式屋頂,代表干欄式建築的原始特徵。

而半地穴式建築,則被認為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

它有一部分深入地下,不僅冬暖夏涼,而且能抵禦野獸的侵襲。

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築出現在半坡遺址,北方地區寒冷乾燥,這種建築有利於防寒保暖,與現在的窯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半地穴式房屋被認為具有「北方血統」,但除了長江中游地區外,在位於瀾滄江上游的卡若文化遺址中,也曾發現使用半地穴式房屋。

此外,根據考古發掘的漢代和古滇時期的聚落所處的地表判斷,這兩個時期的滇池水位都比現今的滇池水平面低。

現今的滇池水平面海拔為1887米,漢代和古滇時期的滇池水面比現今要低4米左右,考古工作人員對滇池沉積物的分析也印證了這一點,說明距今5000年以來,滇池的水位是不斷變化的。

期許

探尋古滇國都城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古滇國是雲南歷史上創造過燦爛文明的古王國,疆域主要在以滇池為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主要民族為古代滇人部落。

長期以來,由於考古資料匱乏,外界對古滇國文化認知極為有限。

2014年國家文物局批覆了石寨山古墓群大遺址考古工作計劃,將整個滇池盆地納入石寨山古墓群大遺址考古之中。

目前開展的僅是滇池盆地東南片區的考古工作,目的是弄清聚落遺址和墓地的分布規律,重點尋找古滇文化的聚落遺址和城址,為進一步保護、開發和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上西河村落遺址的發掘僅是該項系統工作的極小部分。

蔣志龍介紹,上西河遺址位於晉寧區上蒜鎮境內,遺址分為甲、乙和丙三區。

今年,考古人員開始對遺址乙區南邊區域展開考古發掘,目前發掘工作已正式結束,接下來是發掘資料的整理。

待整理工作完成後,將按計劃開展其餘區域的野外考古工作。

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遺址洪積層下發現漢代地層堆積和水井等遺蹟,累計清理水井13眼;在漢代堆積的下面,發現古滇國時期的房屋基址和灰坑、灰溝等堆積。

古滇國是否有都城?都城到底在哪裡?這是考古隊下一步的重點工作方向。

在全方位調查、大面積普探和重點勘探與小規模發掘相結合的考古方針的引導下,整個滇池流域及其附近地區的古滇文化將逐漸呈現出來。

古滇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雲南歷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之一。

搞清楚、研究好、保護好、展示好古滇國文明是雲南考古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蔣志龍說,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夠在近期將石寨山申報並建設成石寨山大遺址考古公園,使燦爛的古滇文明呈現在世介面前,待將來條件成熟時,把古滇文化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向世界展示古滇文明的特殊魅力、展示雲南的風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3000年前 徐州一村落的漁獵生活

中國江蘇網4月26日訊 夕陽西下,男人們抬著捕獵到的鹿回到村落,正在玩耍的孩子們遠遠看到後,雀躍著圍上來,女人們在村落西側的小河邊也捕撈到了一些田螺、河蚌、魚蝦。晚餐的食物已經很豐盛,人們拿出陶...

雲南晉寧金砂山墓地考古發掘結束

內容摘要:通過對比分析金砂山發掘出土的遺物,結合墓地周邊現有的考古材料,確定金砂山是滇池區域繼石寨山墓地之後的又一處石寨山文化墓地。2014年,石寨山墓地考古工作被國家文物局批准列為國家級大遺...

雲南這些神秘古墓竟隱藏著這麼多秘密!

近年來,中央電視台和文物相遇的節目圈粉無數,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餘熱尚存,《國家寶藏》火爆全國,而在CCTV-9熱播的百集大型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也一夜刷屏,在《如果國寶會說話》中,雲南...

雲南晉寧上西河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

2016年11月25日,晉寧上西河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擬發掘面積500—600平方米。上西河遺址位於昆明市晉寧縣上蒜鎮金砂村委會上西河村東,石寨山古墓群東南,為晉寧石寨山大遺址項目中的一個子項...

從墓葬到村落到城址

站在石寨山古墓群遺址上,蔣志龍興奮地指著周邊數里的山丘平原說:「這一地區古滇文化遺址非常集中、豐富,我們在石寨山和附近的金砂山發現了墓葬,現在又發現了上西河村落遺址,古滇國文化的面貌越來越清晰地...

晉寧驚現9口漢代水井 該地疑似古滇國村落

1956年,「滇王之印」在昆明市晉寧區石寨山出土,確證了「古滇國」的存在!可古滇國時期的人們居住在哪呢,那時的城市是什麼樣子,這個疑問一直沒有解開。通過3年多努力,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志...

雲南晉寧發現2000多年前古滇國村落遺址

新華社昆明6月27日電(記者許萬虎、岳冉冉)考古人員近日在雲南晉寧上西河遺址進行發掘工作時,發現多眼漢代水井及古滇國時期村落遺址,出土大量陶片、瓦片、銅器、玉石等考古資料。這一發現填補了古滇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