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界|尋覓郫都古城遺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距今4500年前,現成都市郫都區郫筒街道8公里的古城鎮以北,有一座面積約為30萬平方米的城池。

城池四面築有城牆包圍,東西向較長,牆外挖有壕溝,大型禮儀性坡狀房屋居中心,四周分布著小型木骨泥牆建築或其他小型建築,是為居住區。

人們日復一日重複著耕種、畜牧、祭祀……光陰如梭,4500年彈指而過,曾經繁華的城池已被阡陌縱橫的田埂覆蓋,僅留下依稀可辨的城牆,古城文明難道憑空消失了?

其實不然,近年考古發現,古城遺址及其周邊71平方公里區域,除了寶墩文化,還散見多處漢唐明清、乃至近代的不同時期遺存堆積,尤以漢代遺存堆積最為豐富、廣泛。

雖至今未發掘出寶墩文化至先秦時期之間的遺存,但西漢迄今的歷史變遷均已有了佐證。

關於古城由來,當地盛行兩種傳說,一說戰國時期,秦國張儀入蜀所修之郫城;又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命將領魏延養兵於此。

上世紀90年代末,連續三年考古發掘,終於證實城垣主體部分建於寶墩文化時期,屬蜀文化早期遺址,為成都平原相繼發現的史前城址群之一,古城淵源上溯至4500年前。

由於古城遺址城垣以內區域受建控保護,2016年9月開始,針對城垣外圍漢代聚落,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四川大學考古系合作進行了系列調查、勘探、試掘與發掘,試圖摸清這些漢代聚落的規模、範圍、布局、功能分區、發展變遷等信息。

2017年6月,考古隊再次駐紮古城鎮,選擇了漢代遺存堆積豐富、埋藏較淺的區域進行布方。

考古現場,一處探方里,可以看見裸露的頑石和古時的瓦塊混雜其間,數十餘名考古專業學生正駐足觀摩。

他們周圍,考古隊員正忙活著清運石沙。

俯瞰這處探方,土石埂子間,一口陶壁井眼十分搶眼。

「我們正在清理第十一層和十二層,以便露出2號房屋和3號房屋的布局,進行遺蹟性質判斷。

」現場負責人之一小金,在讀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碩士研究生二年級,考古經驗已頗為豐富,「駐紮這裡三個多月了,你可能想像不出,我以前很白的。

」他一面觀察情況,一面指導其他隊員進行操作。

「水井已能判斷始建於西漢時期,廢棄時期大約為東漢早期。

」小金稱,「我們最早在這裡發現了倒塌堆積,後來發現了石牆,又發現了灰坑(垃圾坑、作坊室等人工遺蹟總稱)和井。

「按考古經驗判斷,井的周圍一般會存在迴廊、庭院或房屋三種建築。

」小金解釋道,「而目前發掘成果已能初步確定這裡是一個房屋加院子的組合,探究清楚石牆邊界,便可以做遺蹟性質判斷,明確井到底是在房中,還是在院中。

探方邊緣露出的黃褐色岩層剖面,清晰可見一層一層,土質、土色略有差別的堆積。

「我們一般根據土色、土質和包含物來判斷土層年代,根據有無陶片泛花,來判斷有無人類活動痕跡。

一位考古人員一邊仔細清理裸露土層的一隻陶罐,一邊解釋:「發掘到第十三層,出現了墊土和河灘堆積物,由此我們判斷第十二層應是始建年代。

「14號灰坑發現了不少器物組合,初步確定屬漢代,但還未進一步斷代。

此外,18號灰坑也發現了一批完整器,都需要做下一步的文物整理和斷代。

」對於考古成果小金很滿意,「井,我們會發掘到底,井下說不定還有重大文物。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工作人員小楊稱,今年發掘工作已近尾聲,目前布方的探方地層堆積包括了近現代層、明清層、宋代層、唐代層和漢代層,其中,漢、唐、宋三層堆積較厚,出土器物較豐富。

「目前,發掘區主要發現了五條灰溝、兩個灰坑、一個窯址、一口井、一座房址和一具瓮棺。

雖然窯址、井、房址和瓮棺均屬於漢代,但它們是否屬於同一時期還有待驗證。

古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與新村很近,不遠處的農家院子裡,整齊排列著一袋袋已編號的文物碎片,兩位考古隊員正在進行整理,「它們都會被送往研究院進行斷代研究」,「有些文物幾乎不缺零件,可像拼拼圖一樣,一片片銜接上,就能拼接出陶器雛形。

城垣外的考古工地一派熱火朝天景象,城垣內的田間地頭卻有些清冷。

火辣辣的陽光下,幾位村民正在收割新鮮子姜,並不曾過問田那一頭的「新聞」。

70多歲的劉大爺,身子骨挺硬朗,騎個小摩托在田間閒逛,他的祖輩都在古城範圍內生活,現在家裡八十畝地都租給了蔬菜合作社,落得個「清閒」。

「就是那個四方的土埂子呀,我比哪個都熟,小時候就在那上頭耍。

」但關於古城的傳說,也只存在老人模糊的記憶里了。

「目前,古城範圍內還有51戶住戶,均來自古城村和指路村,以前住戶還多一些,但因城牆內區域屬於建控區,不允許修建房屋,一些住戶房屋受損後便逐漸搬離了這裡。

郫都區古城鎮文化站站長黃文全領著我們尋覓當時的古城門,他說,「下一步,政府將對城牆範圍內及周邊道路設施進行規劃整修,補栽一些花草植被,好好打造一番,為以後古城遺址公園建設打下基礎。

記者:鄧童童

攝影:華小峰

編輯:七個湯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收穫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從上個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成都平原先後發現了新津寶墩、大邑高山、鹽店、溫江魚鳧城和郫縣古城等8 處距今4500 年~3700 年左右的寶墩文化階段帶有夯土圍牆的大型聚落址...

周原考古新思路和新發現

一、新思路 從2014年9月起,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三家單位聯合組成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啟動了新一輪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基於對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

寶墩:長江上游的文明初曙

2015年11月中旬,在寶墩遺址發現20周年之際,記者探訪了這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上游地區的王者之城。寶墩遺址處於成都市新津縣城西北龍馬鄉寶墩村一帶,初冬的成都平原,天氣陰冷,陽光偶爾穿過雲層,...

和林格爾盛樂古城南城首次發現唐代遺存

重耳流亡、蘇武牧羊、昭君出塞、拓跋建國等歷史故事,就是在位於陰山南麓呼和浩特土默川平原的和林格爾盛樂古城演繹的。記者昨日從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剛剛結束的盛樂古城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並首次...

圍觀|古城遺址新一輪考古發掘開始啦~

古城遺址位於郫都區古城鎮北面,處於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距今已有4700年以上歷史,作為古蜀國最早的都邑,古城遺址的發現將長江流域的人類文明發展史提前了1700多年,比廣漢三星堆早1000...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古遺址有望建公園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1092座古墓、1座漢代古城遺址、萬餘件出土文物……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北京市文物...

成都平原最早古城是如何被發現的?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4000多年前,高山古城擺起了宴席,古蜀人在這裡大口吃肉;4000多年後,這些吃剩的骨頭在灰坑裡被考古專家清理了出來。(H5:高山古城遺址:成都平原最早古城隨...

文明探源|尋覓六朝建康城昔日繁華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學術匯(微信ID:sscp-yxb)新媒體分享平台 建康作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曾一度領先於東亞及東南亞各國都會,與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

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幾種「非常規」方法

內容摘要:為此,筆者將所了解的幾種在我國田野工作中不太常見的方法介紹如下:地層單位一絲不亂的「橫向平推」發掘法目前國內常規的探方(溝)發掘法發掘遺址時,如遇到地層堆積複雜、地層很薄、小型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