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西安旅遊被半坡原始人腦洞驚到,瓶子做成尖底,用途乃未解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人說,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五千年看西安,想了解中國五千年歷史,西安眾多的博物館是千萬不能錯過的。

來西安旅遊,探秘博物館也是很多人行程中必備的旅行項目。

陝西歷史博物館裡如華夏珍寶庫,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裡世界第八大奇蹟,西安博物院的漢唐藏珍,碑林博物館裡石刻書法堪稱藝術寶庫……今天要跟大家說的是西安半坡博物館。

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陳列的是從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主要就是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石斧、石鏟、石刀、箭頭、磨盤、骨錐、骨刀、骨針、魚鉤、魚叉、陶缽、陶盆、陶碗、陶罐、陶甑等等,此外還有一些陶哨、人頭、鳥頭、獸頭等藝術品和一些裝飾品。

參觀半坡博物館,真心會被史前古人的腦洞感到驚奇,比如今天要說的這個尖底瓶。

在半坡博物館門前有一尊耐人尋味的雕塑,塑造的是6000年前一位少女在滻河之濱汲水。

她用什麼汲水呢?就是是尖底瓶。

在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最匪夷所思的就是這種小口、鼓腹、尖底的器物,考古學家將之命名為「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最具典型意義的器物,在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中有較多的發現。

這種尖底瓶的用途是什麼、古人為什麼要將它們製造成尖形、這種瓶形的陶器裝滿水後又該如何放置,至今都還是個未解之謎。

小口尖底瓶面世以來,就引起人們對其功能和用途的種種推測。

最初,是把它當做汲水器認識的:小口可防盛水外溢,質地細密可防盛水外滲;用繩拴在環耳上放進水裡汲水時,尖底先接觸水面,繼續放入水中後,由於受浮力作用不均衡,陶瓶便沿水平軸翻轉,使水灌入瓶內,而當瓶水漸滿後,由於重量加大,使瓶又在水中重新恢復垂直狀態,提出水面後瓶內水不會灑出。

可是後來,尖底瓶是汲水器的認識被很多實驗考古所顛覆。

上世紀80年代末,半坡博物館與北京大學的相關人員合作實驗,結果表明:尖底瓶放到水上後,因其上部粗重,確實能開始自動灌水,但當灌到一半時,重心下移,口部又自動翹出水面,因而無法自動把水灌滿。

而且雙系繫繩提抬滿瓶水時,同樣會因為重心在上部而傾倒。

於是,還有人猜測,既然尖底瓶不能自動汲水,而它作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又大量存在,會不會是用來背水的,他們直接用手握住瓶頸將水灌滿,然後用繩套在雙耳後背在肩膀上。

將灌滿水後的陶瓶背在肩膀上,陶瓶緊貼著背水者的腰部,身體阻擋住了陶瓶傾翻的危險,如果這樣來看的話,原始人早期製造出的尖底瓶並非一無是處,小口,水不易灑出,便於運水。

還有考古學者認為,尖底瓶的功能與用途可能是酒器、祭器、葬具諸種說法。

半坡人到底是受何啟發創造出這種器形,今天已不得而知,但尖底瓶的發明,無疑是半坡人經過長期勞動實踐而獲得的一種經驗,體現了半坡人在製造生活用具方面的非凡創造才能。

再給大家分享另外兩個腦洞大開的陶器,有人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半坡遺址和半坡文化展開展

漳州新聞網訊(記者 戴嵐嵐)5月18日是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遠古回聲——半坡遺址和半坡文化展」在市博物館三樓舉辦。展覽將持續至7月18日。此次展覽以一位學生和一位考古學家對話問答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