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中流失海外的國寶,價值連城令人痛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世界三大文物輸出國中,希臘主要以地面古建築和雕塑等文物輸出為主,埃及的金字塔歷來是世界盜墓者的目標,而中國的古墓中,幾乎擁有盜墓者在全球古墓中需要的所有東西。

在暴利的驅使下,暗夜裡,荒冢上,黑影重重,盜洞頻現,十墓九空,無數中國國寶就此流出國門,至今不能歸來。

昭陵六駿

屢禁不止的民間文物走私

大多數盜墓者盜掘古墓的目地都是為了金錢,可無論盜掘的隨葬品如何精美、古老,都不能在市場上作為金錢流通。

這樣,盜墓者就必須通過文物市場,將盜竊所得的文物轉賣。

國家法令明令禁止地下文物的買賣,文物都是在黑市進行交易,於是就產生了屢禁不止印文物走私。

然而,文物一旦流入市場,便仿佛進入一條廣闊的江河,何去何從誰都難以預料。

這些文物中很大一部分在高額暴利的驅動下,最終流入了海外市場。

中國古代文物質地考究,造型精美,工藝精湛,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自古以來,與中國交流密切的日本、中亞、西亞等國家,都以能夠獲得一件中國文物為榮。

中國文物在海外可謂價值連城,這中間包含的不僅僅是文物本身的價值,還包含了外國人對中國文物的推崇。

元代的《馬可·波羅遊記》將中國這個東方古老而神秘的國度帶入西方世界,歐洲一時之間也掀起了中國熱,那些社會地位高的貴族學者競相收藏中國文物。

而中國文物在西方的稀缺,使得這些文物洛陽紙貴。

19世紀末,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在打開中國國門的同時,也打通了一條中國文物流向海外的通道。

文物走私之風悄然興起,許多國外收藏家和古董商人來到中國的文物市場,以高價收購中國文物。

而這些文物的主要來源便是盜墓所得的隨葬品。

在文物走私浪潮的刺激下,中國的盜墓行為日漸猖撅。

中原、山東、江浙一帶大批古墓被盜,尤其是中原地區,盜墓之風盛行,墓中的隨葬品源源不斷地通過文物市場流向海外,掀起了文物流失的高潮。

20世紀初,殷墟遺址的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開創性事件,但同時也為盜墓提供了新的滋生環境。

據不完全統計,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甲骨共計20萬片,其中竟有近3萬片流失海外,被12個國家和地區收藏。

為了阻止文物流失海外,國家三番五次明令禁止盜墓和地下文物買賣,但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盜墓者和文物走私犯無視國家法令法規,文物走私之風愈演愈烈,國家每年用於追回流失海外文物的投資就有數千萬人民幣之多。

子乍弄鳥尊

明火執仗的盜掘

拿破崙曾將古老的中國比喻為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將會震驚世界,然而,這頭雄獅實在是沉睡得太久。

清朝後期,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國門,西方學者也競相在中國考察、調研。

這些學者披著學術的外衣,對中國文化遺產進行赤裸裸的掠奪,無數文物便這樣流失海外。

2O世紀初,許多國外學者組成各種各樣的科學考察團,對中國境內的文化遺產進行調查和採集,如歐洲學者對西北羅布泊和敦煌的考察、日本學者對內蒙和東北地區的考察等。

外國考古學家還對許多遺址進行了試掘和發掘,發掘和調查所得的文物被這些學者帶回國。

就這樣,墓葬中的文物未經文物市場,便流失海外。

那個時期的中國正處於戰亂時期,國民也剛剛覺醒,對文物古蹟缺乏保護意識,使得國外學者可以光明正大地打著科學的旗號將文物運送到西方,如發現樓蘭古城的瑞典學者斯文·赫定將大批古樓蘭墓葬中的隨葬品帶回瑞典。

海外的中國風

通過文物走私和外國學者的盜掘,許多外國博物館中都陳列著珍貴的中國文物,其中法國羅浮宮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3萬件,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也有2.3萬多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目前世界上有約47個國家的200餘家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達164萬件,這其中還不包括私人收藏,民間收藏更可多達館藏數量的十倍之多。

即便是中國的博物館中,也很難有如此歷史悠久、美輪美奐的文物。

得到這些文物,除了通過不正當貿易和掠奪外,盜墓及文物走私是文物流失的最主要途徑。

這些文物中有凝重渾厚的青銅禮器、瑩潤精美的玉器、工藝精湛的瓷器等,無不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千年文明。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前的「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昭陵前的六匹石雕駿馬——颯露紫、特勒驃、白蹄烏、什伐赤、青雉。

這六匹駿馬曾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赫赫功勳,甚至還救過李世民的性命。

李世民為了讓這六匹戰馬與他永遠相伴,詔令著名畫家閻立本繪出這六匹馬的形象,然後由工匠雕刻成浮雕,立於昭陵祭壇司馬門內東西兩虎,東西兩側各有三匹。

李世民親自題詩,著大書法家歐陽詢親筆手書,褒揚這六匹戰馬的功績。

「昭陵六駿」形象生動、圓潤、威武、健碩,極富時代特徵,代表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然而,就是這樣六座在昭陵屹立千年的石刻,卻在20世紀初被外國古董商偷盜買賣。

1913年,巴黎商人格魯尚僱人盜取了「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

這兩塊浮雕被偷盜者截成數塊,偷偷運出昭陵,但在運輸途中遭到當地農民攔截。

殘破的颯露紫和拳毛騧並沒有回到昭陵。

而是被送到西安市博物館。

1918年,古董商再次盜取昭陵剩餘的四駿,結果再次被愛國民眾迫回,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1920年,離開昭陵的颯露紫和拳毛騧被中國古董商人通過所謂的合法途徑賣給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就這樣,國寶「昭陵六駿」兩地相隔,千山萬水,至今不能團聚。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收藏了一件銘文為「子乍弄鳥」的青銅鳥尊。

這件鳥尊器身部分為一造型逼真的兇猛鴟鳥,昂首挺胸,雙腿直立,鳥的喙部可以打開。

鳥身與鳥首分體,中間用青銅卯榫連接。

器身紋飾復繁縟,具有典型的春秋青銅器風格,堪稱國寶。

很顯然,這件國寶級的青銅鳥尊是盜墓者盜墓所得,最後輾轉流失海外。

由於這件器物被盜時間較早,出土情況等寶貴信息已然丟失。

漫長的國家之路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加強對古墓盜掘和文物走私的打擊力度,控制了文物流失的速度,但仍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尤其是進入20世紀9O年代後,在暴利的驅使下,文物走私再度掀起高潮,盜墓猖獗,大量文物通過文物黑市流向海外市場。

政府部門也開始啟動對從前流失海外的文物的回收工作,這個過捏艱難而漫長。

希臘曾經向法國討要流失在外的帕特儂神廟的雕刻,但最終沒有下文。

追討文物的主要途徑有政府追索、愛國人士的捐贈以及拍賣所得,但對於上千萬件流失的國寶文物而言,這無異於杯水車薪,國寶回家之路將是漫長而充滿荊棘的。

流失海外的文物不勝枚舉,這些曾經深埋在地下的文物重見天日後,依然閃爍著灼灼華彩。

當中國人在外國的博物館中參觀凝重而古老的中國文物時,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並不是金碧輝煌的鼎盛文明,而是滄桑沉重的回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誰在收藏中國》:國寶是怎樣流失到海外的

【財新網】(記者 劉爽爽)法國作家雨果曾在《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寫: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這批價值連城的國寶 差一點就流失海外

近日,一批差點流失海外的珍貴國際級文物,在我們的國土上順利地展出。而令這些「國寶」重見天日、並回歸我們中國人視野的,卻並非考古專家,而是一群普通的警察!這批文物真的很珍貴……據悉,這批如今正在山...

揭秘 盜墓產業鏈

在中國所有流失文物中,有多少是盜墓獲得的出土文物?有人估計,比例接近於百分之百。被文物部門保護的珍貴古墓正在一座又一座地被盜掘,盜墓手段正在日益專業化,無數珍貴文物正在通過各種渠道源源不斷地流向...

洛陽金村周天子墓的「兇手們」

盜掘,中國考古史上揮之不去的陰影。洛陽金村就是因盜掘而為人所知的。19世紀晚期以來,由於隴海鐵路的修建,邙山南麓大量古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洛陽地區古墓盜掘猖獗。

你從盜墓筆記里看到的盜墓知識,基本都是錯的

我們現代人對盜墓所有的認知,可能都是來自於幾本網絡小說。無論是《鬼吹燈》還是《盜墓筆記》系列,都給人們造成了這樣的錯覺:盜墓賊神通廣大,不僅可以從古書藏寶圖中拿到信源,還可以手持羅盤和洛陽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