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從考古到考古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師生在考古現場。

西北大學供圖

目前,在我國文物保護領域,科班出身的從業人員中,有50%是從西北大學畢業。

同樣,科技考古領域的從業者,也有百分之三四十齣自西北大學。

此外,全國的考古隊長有三分之二是西北大學的畢業生……

3組數據,有力彰顯出西北大學考古學科的雄厚實力。

能在前不久結束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拿到「A+」,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段清波認為,「為國家考古人才培養方向作出的貢獻,應該就是主要因素。

1956年,西北大學繼北京大學之後,成為全國第二家正式設立考古專業的高校。

時值國家經濟開始復甦,西安成為我國工業布局點之一,面對工業建設中發現的多處古代遺址,卻缺乏成體系、成規模的人才培養學科。

在國家倡導下,西北大學考古系就此設立。

當年的首批考古專業學生,是從歷史學專業學生中挑出來的。

而今,61個春秋過去,這裡為中國文化遺產事業培養了2440名專業人才,培訓文博行業人才600多人次,考古學科也已成為這座西部高等院校的優勢「品牌」。

「考古學科的人才培養難度很大。

」段清波說,既要有文科,又涉及理科;既需要大量理論知識,又少不了紮實的實驗、實踐。

支撐點的繁雜,提升了學科方向的把握難度。

「我們究竟要辦什麼樣的考古學?」成為西北大學在考古學辦學過程中對自己的追問。

「文物發掘絕不是單純的『挖寶』,而是要發現文化遺產的價值。

」同樣,考古不僅是挖掘出精美的歷史物件,更是要發掘和弘揚出蘊藏在其中、對今天社會有價值的東西——這樣的認識,成就了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從「考古」向「考古學」的關鍵轉變——

2006年,以文化遺產價值認知、保護與傳承為目標的「三位一體」學科理念得以確立,西北大學考古也由此從1.0版本(基礎版)向2.0版本(升級版)邁進。

在學科構成上,考古、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管理成為確立的3個方向:考古是文化遺產價值的「發掘者」;文物保護是文化遺產價值的「保存者」;文化遺產管理是文化遺產價值的「傳承者」。

三者互為依託、相互補充、共同發展,使歷史悠久的西北大學考古學科再次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養重鎮。

大學人才培養的核心,是理念問題。

用什麼樣的理念培養人,培養出來的人對行業的影響、對社會的貢獻是不一樣的。

此前,教給學生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能夠應付文物保護中遇到的問題就可以了,「但現在,這些顯然不夠」。

西北大學考古學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有文化、有科學思維、國際化、能與時代同步的人」。

在對國際先進考古的技術和理念學習上,西北大學邁步最早。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西北大學就沒有停止過追蹤國際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腳步,這些都使其在學科的設立上,從考古學到文物保護,再到文化遺產保護,一直走在國內高校前列。

「我們了解自身的優勢,同樣也對自身仍然存在的『短板』十分清楚。

」段清波直言,西北大學考古學的人才培養中,培養出了大量的「分母」,卻缺乏能夠影響學界、業界的「高山」。

沒有高山,學科的發展就得長時間處於「爬坡」過程。

段清波透露,2018年秋季,一個國際化的「文物修復專業」將在西北大學開設。

這個專業要培養的,正是具有國際化理念、科學家思維、大工匠精神,能夠解決我國急需的文物修復人才短缺問題的複合型人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化遺產時代的考古學

作 者:曹兵武作者簡介:曹兵武,中國文物報社原文出處:《南方文物》(南昌)2014年第20142期 第10-14頁 考古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學幾門學科分別從發現與研究、保護、展示、利用等不同角...

近年全國考古工作的新趨勢

2016年10月11日至12日,全國考古工作會在武漢召開。此次會議主題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明確任務,努力實現考古工作新的發展。會議總結...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具備三層重大意義

普通百姓關於考古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影視作品和科幻小說里。比如前一段由同名小說改編的網劇《盜墓筆記》開播後,很快占據了微博熱門話題榜。熒幕中,幽暗水洞裡堆積的骷髏、腐屍上踽踽爬行的屍蟞、潭邊身著素紗...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春節期間,賀歲片《功夫瑜伽》里的主角形象令觀眾耳目一新。而該電影選材考古工作者不是偶然的。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功夫瑜伽》的主角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