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節期間,賀歲片《功夫瑜伽》里的主角形象令觀眾耳目一新。

而該電影選材考古工作者不是偶然的。

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功夫瑜伽》的主角是一位極具科研精神、廣受國際讚譽的中國考古學家,他不僅學識淵博還功夫了得,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加」。

有學者認為,觀眾從此類影視作品中認識到了考古學的重要性,雖然這裡「考古學家」的個人能力被誇大,完成了許多現實中無法完成的任務,但我們也能從故事情節中看出創作者投向社會現實的目光。

「考古學者的主要工作不是搜尋寶藏,而是通過田野考古,在中華文明視野的觀照下,胸懷深刻洞察文明和文化的人文情懷,提升對中國文明的全景式觀察的能力,探索文化遺產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之上的文化價值,使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優秀文化表達、傳播的基地和源泉,成為社會發展的促進力量。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段清波說。

研究升華至大歷史層面

自2009年出版自己的第一本面向公眾的考古著作《最早的中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完成了從考古學的「盆盆罐罐」到大歷史研究的「一個漂亮的蟬蛻」。

許宏主持了18年的二里頭遺址考古工作。

他發現,在逾半個世紀的發掘中,從未勘探出任何圈圍起整個都邑的防禦設施痕跡。

這種淡化對外防禦,注重都邑內部功能分區的做法,顯然開此後殷墟、豐鎬、周原、洛邑等商周都邑之先河。

許宏頗具詩意地將中國古代史劃分為「滿天星斗」、「月明星稀」、「皓月凌空」三個階段。

「滿天星斗是指邦國部族林立,皓月凌空描繪的是秦漢以後帝國時代的一體一統。

」在許宏看來,二里頭出土的大量考古實物表明:一個社會文化高度發達、影響力前所未有地強勢輻射的王朝「呼之欲出」。

其宮城作為王室禁地的方正、封閉、有序,和郭區的既不方正也不封閉的鬆散布局形成鮮明對比,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對後世都邑的影響力,堪稱「大都無城」的肇始。

2016年5月,三聯書店出版了許宏所著的《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一書。

該書的暢銷絕非一時之熱,他在書中提出,「無邑不城」並非通則。

「考古人也應當、而且能夠以自己相對獨立的身份參與寫史。

」許宏把該書定義為考古人寫史的著作。

「你闡釋歷史的觀點靠譜不靠譜,要讓公眾來看。

真正有想法的考古人應把自己的研究升華到大歷史的層面。

「中國考古學正經歷著巨大的轉型。

」許宏說,考古學正在轉向面向世界的考古學。

「一個共識是,只懂中國已經搞不清中國了,必須把它放在世界文明史的框架中來看。

為國家和社會提供精神指引

段清波曾經長期從事秦始皇陵的考古和研究工作。

秦始皇陵的數千件兵馬俑促使學者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原本從未見過的以人和動物為主題來表達藝術目標的創作形式會突然出現在秦朝。

「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們也發現諸如兵馬俑、百戲俑、銅車馬、條形磚、封土內台階式建築、青銅水禽的部分製作工藝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宛如橫空出世般出現,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從更大的時空範圍內進行綜合思考。

」段清波發現,秦文化中的鐵器、黃金、屈肢葬、槽型板瓦、繭形壺及石雕石刻等文化因素,和遙遠的地中海沿岸、波斯帝國之間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我們推斷,自春秋時期以來,東西方文明之間就存在著頻繁的交流。

」段清波告訴記者,「欲了解秦朝時期所創建的制度、藝術形態以及製造技術等,既需要將秦文明置於中國文明的發展序列中予以觀察,也需要拓展視野,在其與希臘羅馬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等世界文明的交流中對其進行客觀考察。

作為國家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文化遺產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及獨特的人文價值,對於構建當下的社會文化仍具現實意義。

段清波提出,我們應該逐漸摒棄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所形成的斷代式考古的方法論,而將研究的範圍拉伸到長時段內中國文明與中國文化發生和發展演變的框架下;擴展到由宇宙觀、政治體制和文化價值體系三者相互作用而成的系統中;認真梳理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一些具有穩定序列的文化因素;深刻理解這些物質文化因素的成因,覺察、凝練出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文化價值;用優秀傳統文化的這條基線融貫古今,挖掘整理出文化遺產中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並努力使之「活起來」,讓一些優秀的文化遺產能夠成為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的源泉。

中國考古學正經歷巨大轉型

「在中國考古學物質文化譜系框架基本構建完成後,將考古學繼續定位為通過物質遺存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或學科的認識,削弱了以考古學的理論方法來探討中國文化發展演變規律、尋求文化遺產中具有當代價值的因素、為當下和未來的社會提供精神動力的能力。

長期以來,我們將文物、文化遺產的價值認定為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理念已經影響到中國文化遺產事業進一步健康有序的發展。

」段清波說,「發掘、研究、提煉蘊含在文化遺產里的文化價值正在成為時代的召喚。

段清波認為,我們之前既沒有找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內容,也沒有找到讓它「活起來」的方法,這是長久以來我們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局限在「三大」傳統價值之上,而嚴重忽略了文化遺產在這一普通價值層面之上的文化價值的認知而造成的。

在完成文物、考古學物質文化時空框架體系構建後,要通過對物質文化遺存的研究,達到了解該物質遺存存續期間的文化價值體系,亟須釐清考古學的學科定位、學科目標以及如何構建發現文化遺產文化價值的研究體系這兩個層面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重新定位文博行業和社會公眾有關文化遺產價值的發掘、認知、闡釋和傳承的目標。

「考古學者應該跳出通過大量考古材料證經補史的怪圈,考古學的學科方法論應該建立在系統論基礎上,遵循宇宙觀—政治體制—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綜合考慮的研究範式。

」段清波說。

記者 陸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論考古學學科目標和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

摘 要:承載文化與文明發生髮展過程中核心基因的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同時期宇宙觀、社會治理體系及核心價值觀三者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不同時期統領社會進程的核心價值觀影響下的產物,它體現的是全社會成員在核...

考古學者許宏提出中國古都「不設防」

本報訊(記者丁楊)近日,身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的考古學家許宏新作《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這也是繼許宏的《何以中國:公元前200...

為考古學學科特色而詠嘆

在春夏之交的日子裡,窗外是江南的秋風細雨,讀著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先生向媒體宣布的信息: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將於5月21日至23日在河南鄭州舉行,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面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面向世界...

論考古學學科目標和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

【摘要】承載文化與文明發生髮展過程中核心基因的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同時期宇宙觀、社會治理體系及核心價值觀三者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不同時期統領社會進程的核心價值觀影響下的產物,它體現的是全社會成員在...

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

為加強國際考古學界的交流,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和利用,使之更好地為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12月13—18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滬召開,主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