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月中元節,儒釋道都有關於它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就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人們習俗上稱之為「七月半」、「鬼節」。

說到「鬼」,你是否已感覺後背發涼了?這個鬼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其背後講述了怎樣的故事?讓我們共同走近這個毛骨悚然卻又充滿溫馨的文化節日,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

【儒家:幽幽相思苦,縷縷哀思愁】

中國有傳統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寒衣。

每逢農曆七月,人們習慣上稱之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的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自由出入人間。

農曆七月十五,即為中元,俗稱「七月半」,這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從張岱「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便可知,與其他節日不遑多讓。

中元節始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連是一個孝順孩子,他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於是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

此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故事本身體現一種濃厚的孝道文化,宣揚「報答父母、生前為善」的信念。

幽幽相思苦,縷縷哀思愁。

中元節最重要的習俗是祭奠先祖、慎終追遠。

祭祀活動在商周時期已有文獻記載,《詩經》中第四十篇《頌》即是祭祀樂歌,反映的是人們最原始的祖先崇拜。

另外,祭祀活動在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演變中,與後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文化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源遠流長,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並發展起來的,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謂「百事孝為先」,「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體現一種最基本的親親關係,隨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

中元節,是沉重悲愴的代名詞,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內涵,體現出雙重意義:一是懷念祖先,慎終追遠;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救濟眾生的義舉。

孝,可理解為善事父母,而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孝更是一種倫理規範,一種處理宗族關係的方式,更是一種秩序的建立,精神的延續。

祭祖,表達的是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它是維持宗族關係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說,祭祖正是這種宗族關係的一種反映,一個寄託。

是孝道思想最好地表達。

傳承孝道文化,弘揚民族思想。

中元節是孝道文化的傳承,是人們情感的載體。

作為我國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釋道三家的極力推崇,即使到了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經久不衰。

重視中元節,提倡傳統孝道,對於我們的社會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中元節,是一個鬼神的節日,特殊而又神聖:一是給我們以歷史感與使命感,讓我們不忘先人遺澤,在追思中自勉、自強,不墮家聲,不忝所生,傳承高貴,恩澤後世;另一種意義就在於給我們敬畏感,讓我們約束自己,善待他人,有所為有所不為。

新時代對此節日的理解,應跳離「鬼神」的角度,持慈悲柔情,敬畏禮待,視死如生,抵達「人鬼和諧」的本位高度。

【佛教:佛歡喜日,盂蘭盛會】

中元節發源一說還始於佛教,有普渡之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是將其發展為一種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

「盂蘭」是梵文音譯,意思是「救倒懸」,比喻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極苦!盆是漢語,為盛供品的器皿。

用盆裝各種潔凈的百味美食,恭敬供養十方自恣僧眾,能解救眾生極重的痛苦。

可見,盂蘭指極苦,盆指解救,合起來就是「救苦」的意思,換句話就叫「盂蘭盆」。

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尊者,證得六種神通的時候,想報答父母的養育深恩。

唐·韓鄂《歲華記麗·中元》:「道門寶蓋,獻在中元。

釋氏蘭盆,盛於此日。

《辭源》「盂蘭盆會」詞條:「佛教儀式,每逢夏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為追薦祖先而舉行。

後世除設齋供僧外,還加拜懺、放焰口等,曾相沿成習,後演變為民間祭祖日,家家追薦祖先亡靈,並有放河燈等活動,以超度亡魂野鬼。

盂蘭盆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

舉行「盂蘭盆會」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超薦歷代祖先的佛事:佛陀住舍衛國低園精舍時,他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尊者,以道眼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個,因沒有吃的而瘦得皮包骨。

目連為報母親哺育之恩,心中難受極了。

他便以體盛飯給母親送去。

可是,母親左手抓缽,右手搶飯,飯還沒有吃進口,就化成了火炭。

目連悲號涕泣;跑去求教佛陀該怎麼辦。

尊者目犍連,雖然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神妙莫測、廣大無礙,但用盡辦法,始終無力救度罪根深結的母親!尊者目犍連,趕緊祈求世尊,設法救母,並依教導,在七月十五日,用衣、食、住、行、醫藥等方面的用品,供養十方自恣眾僧。

以此功德力,仰仗十方大德僧的慈願力、威神力加庇,終於救度出餓鬼道中的母親。

從此,每年七月十五日,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相沿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盂蘭盆節」或「盂蘭盆會」。

【道教:中元,祭祀地官的節日】

中元節發源一說,還始於道教。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即元宵節),是天官生日,此時祭天舉行賜福儀式;十月十五為下元節,為水官生日,此時舉行祭水儀式,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而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為地官生日,傳說這天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赦免亡魂的罪,同時,這天農民慶賀豐收、酬謝土地,亦是滿心歡喜之日。

《道經》載:「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

十方大聖,齊詠靈篇。

囚徒餓鬼,當時解脫。

綜上可見,中元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教信仰,同時還彰顯著中國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此節日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思想,可謂異彩紛呈,內蘊深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傳統節日中元節,你了解多少?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農曆七月十四日。此時一些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農作物祭供,向祖先報告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