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塬戰國墓金屬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將於明年完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天天天水網-天水日報訊7月8日,筆者從省文物局獲悉,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金屬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現已完成1828件文物的分析檢測和修復保護工作,全部修復工作將於2016年底完成。

發掘於2006年的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了金、銀、銅、未知金屬器、包金銅、陶、骨、瑪瑙珠、釉陶珠等文物,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金屬文物保護修復項目於2014年1月啟動,需修復保護2600餘件金屬文物。

(竇苗苗)

相關連結馬家塬遺址位於天水市張家川縣木河鄉,是一處包括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和戰國時期祭祀坑、墓葬群的大型遺址,面積約80萬平方米。

2006年以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相關考古單位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截至2012年底,已發掘墓葬34座,出土了大量的金銀銅器、玻璃器等文物,並打包整體提取了11具棺木運至蘭州,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室內精細考古,以揭示和保留更多的歷史文化信息。

目前,室內考古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西戎歷史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料,對全面認識早期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的關係具有重要價值。

2006年,馬家塬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13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新聞:

甘肅馬家塬戎族墓地:西戎王國的斑斕影像

16號墓出土的1號車車輪復原圖

16號墓出土的墨綠色玻璃珠

3號墓出土的金箔虎

5號墓出土的銀大角鹿

中國甘肅網2月17日訊 據甘肅日報報導先秦時期,隨著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的融合形成,便將分布在其四周並尚未融合的部族,按方位以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相稱。

西戎作為我國西北分布廣泛、歷史悠久的古老部族,其部落支系甚多,犬戎、綿諸戎、緄戎、翟戎、獂戎、義渠戎、烏氏戎、朐衍戎、邽戎、冀戎等,都是春秋至戰國時期見於記載,金戈鐵馬馳騁於隴上的西戎各部。

作為一個龐大的遊牧部族,西戎在我國西北早期開發、中華民族的形成與中西文化交流中,都曾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於文獻記載分散稀少,長期以來我們對其歷史線索和文化面貌所知甚少。

近年來,隨著田野考古發現的不斷增多,特別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家塬戰國晚期戎族墓地的發現,使我們解開西戎的神秘面紗成為可能。

特約撰稿人 雍際春

戎族王國的驚人發現

馬家塬墓地位於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縣城西北約17公里的木河鄉桃園村以北約200米的馬家塬上。

這裡海拔1874米,墓地北依馬家塬山樑,東、西兩側為地勢較高的毛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凹平緩、兩邊高陡的環抱地形。

這種特殊的地貌環境也就是傳統所說的風水寶地,使桃園村這處看似平常靜謐的回族小村莊,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成為西戎部族的一支選作安葬其貴族首領的重要墓地。

由此之故,桃源村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小村莊的寧靜註定要被打破。

十二年前,馬家塬開始出現盜墓活動的。

2006年,一度得到制止的盜墓犯罪又死灰復燃,接連不斷的汽車聲、爆破聲在夜間的馬家塬不絕於耳。

當地公安部門及時出動抓獲了部分盜墓分子,並在現場繳獲一批文物。

經文物部門和專家鑑定,這批文物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一致認為應對被盜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

經國家和甘肅文物局批准,當年8月初,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張家川縣博物館聯合對馬家源墓地被盜掘的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於是,8月7日考古工作者進駐現場,開始對被盜的第1號墓葬的清理工作。

由此,兩千多年前西戎文化的神秘面貌隨著馬家塬戎族墓地眾多精美文物的出土而逐步展示在世人面前。

馬家塬墓地的考古發掘堪稱中國考古的富礦,僅2006年在1至3號被盜墓的清理中就出土文物2200餘件。

大量精美文物和豪華墓葬的出土震驚了中國考古界,所以馬家塬大墓在當年就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隨後的發掘,更多的發現和驚喜接連不斷,正如發掘者周廣濟所說:「馬家塬大墓填補了幾大考古空白,也帶來了更多的謎團。

考古工作者經過七八年來連續不斷的調查和發掘,現已查明馬家塬墓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大型、中型、次中型、小型墓葬共有59座,已發掘19座,出土文物上萬件,其中車馬器占絕大多數,還有大量的瑪瑙、綠松石、釉陶珠或玻璃珠、金銀箔飾件、銅飾件以及錯金銀或包金銀鐵飾件等。

馬家塬墓地隨葬文物的發現,猶如打開了一個金銀珠寶的世界,這個富麗堂皇的地下世界,正是西戎貴族現實社會生活與文化創造的一個縮影。

一個個墓葬、每一輛馬車、一個個飾件的背後,都承載著西戎部族歷史命運的點滴片段,每件文物都是西戎文化複雜來源和多彩成分的閃現。

華戎交匯催生西戎文化

馬家塬墓地這些令人嘆為觀止的發現和異彩紛呈的精美文物,為我們多角度一探先秦時期戎族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面貌,打開了一扇窗戶。

透過一些典型墓葬和文物,就可觸摸到西戎文化多彩斑斕的影像。

馬家塬墓地墓葬形制具有獨特的風格。

喪葬習俗是傳統文化中最為穩定的部分,在已發掘的馬家塬墓葬中,以階梯式墓道豎穴偏洞室墓為主,也有豎穴土坑木槨墓。

偏洞室墓又有雙洞室和單洞室之別,雙洞室一般是前邊大洞室放車,後邊小洞室放棺槨。

墓道多為階梯式,因墓葬大小和身份不同而有9、8、7、5、3、1級等差別。

這種集墓道、車坑和墓室為一體的墓葬結構,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

這種洞室開於豎穴長邊一側的洞室墓早新石器時代的甘青地區就有發現;但以階梯多少區分墓葬等級的觀念應該是受到中原文化和秦文化影響的產物。

而兩側為階梯式墓道、中間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大型木槨墓同樣也不見於其他地方。

不僅如此,在多處墓葬的墓口、墓道和墓周圍,還發現了祭祀活動留下的馬頭、牛頭、羊頭及其蹄骨等隨葬品,這種在墓葬外進行祭祀,並以馬頭作為犧牲的習俗,與文獻所載中原地區推崇的「古不墓祭」的傳統大相逕庭,充分顯示了戎族文化的獨特風俗。

西戎作為馬上民族,善於射獵,果敢勇猛,騎馬與駕車是其逐水草而居和長途流動必備的技能。

馬家塬墓地隨葬的豪華車輛,正體現了其兼收並蓄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而結合的顯著特點。

馬家塬大墓所填補的最重要空白是在甘肅境內乃至全國首次發現了保存如此完好的戰國車乘。

《周禮·考工記》說:「故一器而工聚焉,車為多。

」這是說在當時手工生產的單個產品上,集中不同工種最多的就是馬車製造。

說明在先秦時期馬車的生產是工藝最複雜的高科技產品。

在馬家塬已發掘的19座墓葬中,共出土31輛隨葬車,其中,16號大型墓葬有3輛,1、3、16號中型墓均有隨葬車5輛。

車輛一般葬於墓坑底部,在雙洞室墓一般前室葬有1輛豪華車。

如1、3號墓的前洞室都有一輛豪華禮儀車。

這種車的車廂在木製骨架之外,採用錯金銀的鐵條和以金、銀箔花及金、銀箔的動物,金銀、包金的銅泡,銅、錫等材質的動物對車廂、車輪進行裝飾。

如在3號墓禮儀車的車廂板一端拐角處,各有貼金箔的老虎,中間夾著銅質的大角羊,表現了「餓虎食羊」的場景。

車廂側板中間部分以錯金銀鐵條分割成方塊,方塊中心又以銀箔花飾進行裝飾;在車廂側板上部還有一件錫牛飾件。

車廂上每個方塊的十字交叉點上用包金的銅泡裝飾。

在車廂側板邊緣部分用漢紫和漢藍兩色的玻璃珠進行裝飾。

在墓坑中的4輛車,從東向西整齊排列,它們雖不及前洞室車輛豪華,但是,其車輪、車轂、車軸、車輿、車廂等亦均有裝飾,或配以金屬飾件及玻璃珠,或髹彩漆,仍然非常精美。

這些車輛雖是非實用的禮儀性車輛,但其大量使用金、銀、嵌金銀鐵和料珠進行裝飾,不僅設計考究、工藝複雜、製作精美,而且裝飾繁複、富麗華美、極盡奢華,在中國考古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發現。

這些車輛,除了基本的單、雙輪是中原傳統車的形制,髹漆裝飾為中原傳統風格之外,以大量金、銀、嵌金銀鐵和料珠裝飾,高大多幅的車輪和長車轂構造則是北方草原地帶車輛的特徵之一。

文明碰撞孕育文化奇葩

馬家塬墓地所顯示的西戎文化深深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這集中體現在大量使用金銀器和玻璃料珠上。

馬家塬墓地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大量使用金銀器。

這些金銀器大致為兩類,一類是車馬飾件,另一類為墓主人體裝飾品。

車馬飾件除了在車乘上裝飾大量的鎏金、錯金銀裝飾外,以金、銀箔飾居多。

在造型上,如動物造型紋樣的龍、虎、羊、鸚鵡等,並用壓印線條表現動物的毛皮和形態;在長條形、三角形或不規則形的箔片上鏤空為「S」形或「3」形紋飾,形態優美繁複。

馬家塬還出土了金珠、單耳銀杯、錫壺、錫馬錫羊和錫制人形俑等。

多種金屬的車構件、飾件的發現,為我們了解先秦時期我國冶金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根據目前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國早期金銀器的表現形式一般分為兩大不同的文化系統,一是中原和南方系統,另一個是西北和北方草原系統。

從馬家塬墓地這些金銀飾件表現形式來看,它們屬於中原和南方地區的金箔系統,但從紋樣風格來看,其所表現的虎、羊、鸚鵡等動物造型,則與西北和北方草原系統更為接近。

金箔車輪飾和三角形銀箔中的鏤空「S」形紋飾,受到北方地區常見的「S」形牌飾影響。

大角羊、虎造型與賀蘭山岩畫上繪製的動物造型是幾乎一致的。

據發掘者王輝先生研究認為,從文化傳統來看,大量使用金銀器,尤其是裝飾多用金銀器的傳統是這一時期歐亞草原地帶的斯基泰、巴澤雷克等文化和中國北方青銅文化的特徵之一,和中國中原傳統文化中主要以玉為裝飾的傳統不同。

在工藝上馬家塬墓地的多彩鑲嵌、炸珠、掐絲等工藝與歐亞草原地帶的金器工藝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肉紅石髓和破璃用於鑲嵌及炸珠、掐絲等工藝都屬於埃及、地中海、占代蘇美爾一巴比倫和波斯等地的早期傳統裝飾風格與工藝。

馬家塬黃金鑲嵌工藝主要用於帶飾和其他人體裝飾品,以肉紅石髓、綠松石或費昂斯鑲嵌。

而這類工藝約在公元前5世紀末—前4世紀的歐亞草原斯基泰等文化中被廣泛使用。

馬家塬墓地出土的耳環,其總體特徵和歐亞草原的遊牧文化中發現的耳環極其接近。

水滴狀的黃金墜和綠松石墜,短雙錐形的金珠多見於斯基泰文化之中。

可見,馬家塬墓地金銀器及其文化有著複雜的來源並受到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

在馬家塬墓地發現的眾多文物中,如果論單體數量,當以玻璃類料珠為最多,學術界大都認為是早期的玻璃製品。

中國自主生產的玻璃屬於鉛鋇矽酸鹽玻璃,而從西方通過貿易輸入的玻璃大部分屬於鈉鈣矽酸鹽玻璃。

從馬家塬大墓出土的玻璃杯來看,其造型完全是中亞地區的風格,與中原地區同時期的杯形態迥異。

所以,這批早期玻璃製品,顯然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貿易有關。

可見,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200年,中西之間的貿易往來即已存在。

天水所在的隴右地區,界處我國農耕區與遊牧區的過渡地帶,這裡又是東入關中,北上塞外,西通西域和南下川蜀的樞紐地帶,優越的地緣位置和特殊的人文環境,使之成為先秦時期華戎交匯、農牧交錯、多元文明碰撞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聚合區。

所以,馬家塬墓地戎族文化為我們了解先秦時期農牧過渡帶多元文化交融與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典型標本。

根據馬家塬墓地墓葬形制、規格和隨葬品分析,學者們認為這是一處戰國晚期西戎某一部族的墓地,其中6號大墓即是其首領的墓葬。

張家川所在的天水一帶,見於文獻記載的戎族部落,在春秋時期就有戎、冀戎和綿諸戎等部,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冀戎獲勝,並在其地即今甘肅天水和甘谷設立、冀二縣。

秦穆公時,曾大舉伐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公元前395年,綿諸戎被秦國征服。

周孝王時曾封嬴秦首領非子為附庸,建邑於秦即秦亭,秦亭地當今清水或張家川縣,據《後漢書·郡國志》載:「坻聚有秦亭」,則知這一帶亦有戎活動。

而天水以北的隴東地區,春秋至戰國時期還有義渠戎、烏氏之戎活動。

就此而論,馬家塬墓地主人很有可能就出自綿諸、戎、義渠、烏氏戎諸部族之中。

但是,這一推論是否成立,墓主身份的確認,目前尚無法判定,只能留待今後的研究來解決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阿勒泰考古之旅

無論那一種語言,「黃金」都是一個可以引起人類情緒急劇變化的詞彙。金山更是一座引人遐思的山峰。阿爾泰山因此聞名天下,也就不足為奇了。這裡說的阿爾泰山其實是阿爾泰山脈中段南坡,整條山脈位於中國新疆維...

馬家塬遺址:西戎文化的隱形血脈

馬家塬遺址位於張家川縣木河鄉桃園村馬家塬,距縣城17公里,面積約80萬平方米,海拔1874米。遺址所處地形較為特殊,它北依馬家塬山樑,東西兩側為地勢較高的杜渠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凹平緩,兩邊...

絲路故事:偏僻山谷中的戰國墓地

上一期「絲路故事」我們說起了李倕墓的秘密,這一期我們繼續西行,去看看甘肅天水市張家川縣一處偏僻山谷中的「戰國墓地」。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展的「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科技成果展」堪稱一次「絲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