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鐵足大銅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戰國禮器。
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墓出土,高51.5厘米。
是戰國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
銅身,鐵足。
外壁刻有銘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見銘文最長的一件戰國銅器。
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銘文字體修長秀麗,文句典雅優美。
中山王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徑65.8厘米。
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鼎為子口內斂,兩側有一對附耳,腹部稍鼓,中部有凸弦紋一道,平底銅身鐵足,圓腹圜底,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
鼎身刻有銘文469字。
據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
中山王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戰國青銅鼎。
銘文字體瘦長,清秀挺拔,有所謂懸針篆風格,令人嘆服。
中山王鐵足銅鼎戰國中山王「錯」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
銅身,鐵足。
外壁刻有銘文 77行469字,是目前所見銘文最長的一件戰國銅器。
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鼎壁與蓋部雲鈕以下、足部以上,刻銘文77行,每行6字(蓋上二字,腹部凸弦紋以上三字,以下一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發現刻銘戰國銅器中字數最多的。
內容記述了該鼎為王十四年所制,斥責燕王噲讓位相邦子之,遭致國破身亡,頌揚自己的相邦司馬
,輔佐少君謙恭忠信,以及率師征燕,奪城數十座,擴大疆土數百里的功績。
告誡嗣子汲取吳國吞併越國、越國覆滅吳國的教訓,要警惕周圍敵國等。
此鼎銘文在戰國金文中最長,在所有金文中僅次於毛公鼎;內容記述了中山乘燕國內亂,伐燕奪取疆土之事,可補史籍之不足;銘文構字秀麗,刀法嫻熟;是研究戰國及中山國歷史和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此器銅體鐵足的鑄造技法在國內十分罕見。
博物奇觀之河北博物院:燕趙大地多豪傑
河北地處中原地區,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 河北古稱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為幽州。《禹貢》亦為冀州。《周禮·職方》曰幽州。周武王封召公之子於燕國,封...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中山王厝鼎壺
戰國時代中山國王厝所作銅鼎與方壺。一般將其與同出的厝的嗣王(妾子)(次蟲)所作圓壺合稱「中山三器」。197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中。三器均有很長的銘文,記載中山國的歷史,補充了文獻中的缺佚。
「金石筆韻 尋源中山」|「中山三器」銘文拓片欣賞
編者按:「中山三器」銘文書體不僅是中山出土文字中最成熟最具美感的書體,而且它迥然有別於我國任何時代任何器物的金文書體風格。字形修長優美、圓潤流暢,書體風格與此前的甲骨文、金文,此後的小篆等皆大異...
戰國時期的4件文物,皆為稀世珍寶,尤其最後一件,打臉外國專家
東周后期,由於周天子逐漸失去了權力和威嚴,各諸侯國為了稱雄,陷入了混戰狀態,在歷史上稱之為「戰國時期」。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才結束了這種局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在持續近兩百年的戰國,雖...
一個活在文字里的王國
在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2458個特殊的文字整齊地排列在青銅器上,如長空列陣。戰國中山國曾經消失的歷史畫面,通過鮮活的文字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轟鳴著歷史的迴響。那個神秘王國興衰的慷慨悲歌,正通過...
秦統一文字之前戰國文字都長什麼樣子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採用李斯建議,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度量衡、錢幣,連車輪走的路都統一規格,這就是著名的「車同軌,書同文」。其實春秋戰國在周代金文的基礎上,各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特色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