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簡牘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長沙簡牘博物館

用簡牘翻閱三國 以文獻還原歷史

簡牘是中國古代紙張發明之前用以書寫文字的載體,除了甲骨和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簡牘是記載古代歷史信息最直接的資料。

自上世紀以來,簡牘在全國各地相繼出土,時代上起戰國,下到秦漢,記載了許多不見於傳世文獻的歷史信息,對簡牘的研究已形成一門國際性的學科——「簡牘學」。

1996年10月,一批珍貴且數量巨大的簡牘在長沙出土,因簡牘上有三國時吳國孫權的紀年,因此被稱為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紀年簡牘。

為保護這批珍貴的古代文獻資料,國內首座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和陳列展示於一體的現代化專題博物館應運而生:這就是長沙簡牘博物館。

長沙簡牘博物館坐落於長沙市中心,西倚天心閣,南臨白沙井。

館舍建築採用天井型內庭和黑白外牆設計,融合傳統園林風格與現代簡約設計於一體。

館內展覽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

展廳一層為《文明之路——長沙簡牘博物館基本陳列》,其中《三國吳簡》部分系統介紹了三國吳簡的形制、內容,通過復原、動漫、宣傳片等形式再現了古代簡牘製作、書寫及簡牘發現、發掘場景。

《中國簡牘》部分主要通過圖文和實物相結合的形式按時代序列介紹了戰國至魏晉時期各地區簡牘發現與研究的主要成果。

二層為《長沙出土文物精華展》,由《青銅神韻》、《湘楚瑰寶》、《兩漢遺珍》、《瓷釉華彩》四個部分組成。

展示從春秋晚期到漢唐時代,長沙地區出土的特色青銅器、漆木器、瓷器等精美文物。

長沙簡牘博物館藏品主要為1996年10月長沙走馬樓J22號古井出土的10萬餘枚三國孫吳時期紀年簡牘、1997年5月長沙五一廣場西北側科文大廈工地出土的數百枚東漢簡牘和2003年10月長沙走馬樓J8井出土的2千餘枚西漢初年紀年簡牘,另外還有1993年發掘的西漢長沙王后「漁陽」墓簡牘、青銅、漆木、書畫、玉石、金銀等文物約3500件。

在長沙簡牘博物館所藏文物中,總數10萬餘枚(目前已辨識出有字簡牘76551枚)的走馬樓三國孫吳紀年簡牘構成了館藏的主體。

它的發現曾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不僅數量驚人,更有無可取代的歷史價值。

截止到走馬樓三國吳簡出土時,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出土簡帛達9萬餘件。

而長沙走馬樓發現的三國孫吳紀年簡牘總數量超出了當時已發現簡牘的總和。

而歷史上的三國時代的文獻史料傳世極少,長沙走馬樓出土的三國簡牘的內容則包括賦稅、戶籍、司法、錢糧出入、軍民屯田、來往公文、書信等等,涉及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各方面,它們都屬於吳長沙郡府、臨湘縣及臨湘侯國的行政文書。

由於出土地點集中,又為同一政區內同一時間段內多種性質的文書,可以據此對一個政區內社會基本情況進行還原,對於了解公元三世紀的長沙郡、吳國的歷史乃至我國中古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州中倉出運米文書木牘

1996年長沙五一廣場走馬樓J22井窖出土。

分三欄書寫。

是一件州中倉吏領受各類租、稅、限米等統計數據的上報文書。

包括其中三天的數據,即正月二十一日到正月二十三日。

這三天中,領受的雜米有:稅米、餘力租米、吏帥客限米、司馬黃松限米、佃帥限米、佃吏限米、私學限米、新吏限米、八億錢米等等。

負責領受的倉吏包括郭勛、馬欽、張曼、周棟等四人,而上報者為已經離開倉吏崗位倉吏潘慮。

這說明三國時期,孫吳的賦稅入帳的分工已經明確,帳目管理制度較為成熟。

《黃朝再拜》名刺簡

1996年長沙走馬樓22號古井出土。

木質,屬孫吳時期名刺類文書。

「名刺」是一種類似於現代名片的文書簡,興於漢末,流行於六朝,以魏晉最盛行;最初用於官場,官員詳細寫上自己姓名、爵位、籍貫等內容,在重大場合互相投遞,以便結交、問候之用,後來民間士人之間亦逐漸流行。

該簡內容為:「弟子黃朝再拜 問起居 長沙益陽 字元寶」。

其意即:學生(謙稱)黃朝恭敬地拜見您,向您問安,我是長沙益陽人,字號元寶。

該簡行文屬隸書體,然字裡行間又有藝術加工成分,與正規隸書稍有區別。

縱觀全簡,行文結構翻飛對稱,結字平正規矩、波挑分明,融實用價值與藝術欣賞於一體,充分體現了三國時期孫吳「士」層社會人們的書法與審美水平。

安成錄簿笥封檢

1996年長沙五一廣場走馬樓J22井窖出土。

是一件官府用來封緘、標記物品的封檢。

木牘上端中部書寫「長沙安成錄簿笥」等文字。

其中「安成」指地名,三國時屬於孫吳長沙郡。

「笥」指盛物用的器具。

應該是將簿籍等檔案資料放置、封存在笥中,用這枚封檢標記,其所起的作用既相當於標籤,又可相當於封條。

封檢的下端中部有封泥槽,共兩條棱,隔成三道凹槽。

使用時,先將繩子通過三道凹槽,然後打結,再在凹槽中填上封泥,最後在封泥上摁上印信,這樣就完成了封緘工作。

西漢龍紋漆木瑟

1993年在長沙望城坡古墳垸一號漢墓中發掘出土。

此件器物為長方形,木胎質地,瑟面兩端髹黑漆。

首岳外側可見一排二十五弦孔,尾岳分外、中、內三段,中嶽七弦孔,外內岳各九弦孔。

瑟尾處置立四枘。

瑟面四周鑲嵌著硬木鏤空的各種動物圖案,另外在其兩側也鑲嵌有三角和曲折紋飾,瑟的中間用碎細綠松石鑲嵌一盤繞的飛龍。

做工精緻,紋飾優美,這種裝飾手法在漢代樂器中為僅見,實乃一件難得的藝術佳作。

西漢五弦漆木築

1993年在長沙望城坡古墳垸一號漢墓中發掘出土。

整木剜制,大頭細頸,其形制如棒槌狀。

大頭部分為共鳴箱,長條形,中空。

箱底部鑲嵌一薄板,箱面皆平整,箱體兩側呈弧形微鼓,寬於面板。

首岳上有五道弦槽,外側一方孔,插立一蘑菇狀弦枘。

細頸部為持握的築柄,呈上棱下圓狀,尾端呈桃形,尾岳嵌其上。

除音箱部分外,通體髹黑漆。

築為相和打擊樂器,在秦漢時期廣為流行,到宋代就已失傳。

此件漆築的出土,為我國築類實用器的首次發現。

長沙簡牘博物館自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每年觀眾參觀總數超過50萬人,年平均舉辦各類臨時展覽20餘場,公益講座10餘場次,同時長期致力於簡牘知識以及相關歷史文化的社教與宣傳活動。

多年來,已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動品牌,特別是針對未成年人的特點開設了形式多樣的社教宣傳活動。

2014年,長沙簡牘博物館結合文字載體、出土文獻的主題,推出了《盛世殷商——甲骨、青銅、玉器精品文物特展》和《翰墨留香 絲路溢彩——吐魯番出土文書精粹展》兩個特展,展覽精選近百件來自安陽殷墟的國寶級商代文物以及128件來自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歷代文書,均是首次在湖南地區展出。

《盛世殷商——甲骨、青銅、玉器精品文物特展》:

《翰墨留香 絲路溢彩——吐魯番出土文書精粹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單霽翔:文物保護最重要的是讓它「活」起來

中新網長沙8月27日電(向一鵬)「現在我們說文化遺產、文物包括考古成果的保護,最重要的就是讓它『活』起來,把古人的知識、文化、智慧融入到人們的現代生活中。」在27日召開的「紀念走馬樓三國吳簡發現...

長沙這個博物館揭開中華文明的從這裡開始

《國家寶藏》特展文物揭曉 雲夢睡虎地秦簡入選,第二期播出時,撒貝寧「變身」秦朝基層法官「喜」,守護來自湖北家鄉的國寶——雲夢睡虎地秦簡,上演了一出饒有趣味的「秦朝版《今日說法》」,為該文物增色不少。

吳簡發現研究保護20年

今年是吳簡發現20周年,8月26日至29日,「紀念走馬樓三國吳簡發現二十周年長沙簡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長沙隆重召開,來自國內外近百位知名學者出席了此次盛會,對20年來吳簡的學術研究與保護整理...

長沙文化地理之:長沙簡牘博物館

(來源:簡牘博物館官網) 長沙簡牘博物館為漢代設計風格,借鑑了魏晉時期盛行的高台建築形式,建築外觀精美大氣,既有現代建築簡約風格,又兼中國園林風采,是目前國內外唯一一座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

新一級館巡禮丨長沙簡牘博物館

1996年10月,一批珍貴且數量巨大的簡牘在長沙出土,因簡牘上有三國時吳國孫權的紀年,我們稱它為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紀年簡牘。為保護這批珍貴的古代文獻資料,國內首座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和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