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博物館新館即將開放 將展出珍貴文物2000餘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石器時代的褐彩雙耳陶罐。

商·象紋大銅鐃。

唐·長沙窯青釉褐彩七賢人物圖詩文罐。

西漢·「曹女巽」瑪瑙印。

戰國·蜻蜓眼琉璃珠。

11月25日,長沙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紙質文物修復。

圖/瀟湘晨報記者 陳正

瀟湘晨報記者 徐海瑞 趙晶 實習生 唐浮力 通訊員 管震 鄧曉麗 長沙報導

文明是一段旅途,博物館呈現所有來時的站點。

長沙市博物館館藏文物近5萬件,在即將開放的新館,將展出珍貴文物2000餘件。

這些因為條件限制一直深藏市博庫房的精品文物,將在市民面前驚艷亮相。

這兩千餘件文物,並不是一件件孤立的「藝術品」。

在新館的一二層,將展出基本陳列,全面展示長沙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史,為人們述說長沙的歷史故事。

明年底一二層陳列將面世。

本報邀請長沙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劉瑜和副主任張海軍為讀者盤點。

本報選取了幾件有代表性的珍貴文物,為您展示長沙歷史中的幾處「文明站點」,還有更多的故事,有待新館開放時,市民親身探尋。

來自20萬年前的砍砸器

史前時代的長沙是什麼樣的?據專家考證,那時的長沙,曾生活過一個文化高度發達的人類群落,他們生活在靠近湘江的河岸地帶,過著漁獵生活。

不但學會建房,還掌握了高超的陶器製作技藝。

「這部分以瀏陽永安出土的舊石器、長沙縣南託大塘遺址、長沙縣廣福鄉腰塘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為依託,展現長沙地區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蹟、早期的農業文明和長沙先民們的精神世界。

」劉瑜說。

其中,將展出的褐彩雙耳陶罐,是1986年在長沙南託大塘遺址出土。

這件陶罐的紋飾特別精美,極具研究價值。

在這一部分中,還將展出此次年代最早的文物。

是在瀏陽永安採集到兩塊砍砸器和一塊尖狀器,年代為距今20萬年前。

銅官窯開創彩瓷時代

三國以後,隨著中央王朝加強對江南的開發和經濟文化南移,長沙逐漸成為湖湘的首善之區。

在唐朝,長沙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便是銅官窯。

唐代銅官窯開創了中國瓷器的彩瓷時代,並且遠銷海外。

市博物館是國內收藏長沙窯最多的國有收藏機構。

被選為展出文物的「竹林七賢」詩文瓷罐,是為數不多的長沙窯人物題材器物之一。

在瓷罐上,有褐色線條白描的兩位高冠長服人物,兩人相對而坐,似飲酒吟詩。

「編鐃」還能奏樂

在商周這一「站點」,將以長沙出土的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象紋大銅鐃等商代青銅器及商周時期的寧鄉炭河裡城址、望城高沙脊貴族墓地的模型。

其中,象紋大銅鐃被稱之為「鐃王」,是長沙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1983年出土於寧鄉,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商周銅鐃中最大的一件。

長沙市博物館即將公布的LOGO,就是以其為原型。

大家都知道「編鐘」,而在寧鄉曾經出土過一套「編鐃」,五音俱全,能組合演奏。

馬王堆漢墓只是冰山一角

西漢時期分封長沙國,長沙作為王國都城歷時200餘年。

馬王堆漢墓只是其中冰山一角。

天馬山至谷山起伏的山岡上,二十餘座長沙王陵,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輝煌。

該部分將重點介紹長沙國分封始末、異姓長沙王、同姓長沙王的歷史沿革,復原西漢諸侯王(後)葬制保存最完整的「漁陽」王后墓場景,展出西漢王陵出土的青銅器、玉器、漆木器、金銀器等,展示漢代長沙高度發達的物質和精神文明。

1975年出土於長沙市陡壁山的西漢「曹女巽」瑪瑙印,出土於西漢吳氏長沙國王后墓中,為長沙王后私印。

字體華麗婉轉,是漢印中的上乘之作。

文物修復步驟

1.清洗。

既要去除灰塵、霉斑,又要保證不對文物造成損傷和脫色等。

2.揭裱,把畫心由舊裱上揭下來。

揭開後,就會發現以前曾修補過的痕跡,在有的字畫中,可發現好幾種不同的修復痕跡。

3.補。

補全缺損,並用籤條「撫平」細紋,修舊如舊。

4.全色。

全色又包括接筆、補色,就是用筆墨把殘缺之處補好。

接筆時,要符合古人的筆法,與原作渾然一體。

楚人好巫愛銅鏡

戰國時期,楚人開始修築城池,長沙城市由此發端,其後兩千多年,長沙城市中心從未改變。

銅鏡是長沙出土青銅器中極有特色的種類。

楚人對銅鏡十分喜愛,長沙地區發掘的楚墓2000餘座,出土的銅鏡就有數千面。

山字紋銅鏡是楚鏡的典型代表。

楚人好巫,張海軍介紹,蜻蜓眼琉璃珠就是一件極具「巫風」的文物。

1990年出土於長沙瀏城橋,通體綠色,器表突出30個半球形顆粒,顆粒底部飾白色圓圈紋,狀似蜻蜓眼。

歷時19年整理三國吳簡11卷

長沙走馬樓三國簡牘保護整理項目通過驗收

長沙三國吳簡的保護整理工作歷時19年。

11月27日,根據國家文物局的要求,湖南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在長沙簡牘博物館對「長沙走馬樓三國簡牘保護整理項目」進行結項驗收。

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清華大學等機構的專家組成專家組進行現場驗收。

1996年,10萬餘枚三國簡牘出土於長沙市五一廣場走馬樓街的平和堂商廈建築工地,其數量超過全國各地已出土簡牘的總和。

長沙三國吳簡的保護整理工作歷時19年,前後經歷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7-2003年,此為小範圍的試驗、探索總結經驗、方法,開展部分簡牘的保護整理工作;第二階段2004年至今,為落實《長沙走馬樓三國簡牘保護整理項目總體方案》階段,長沙簡牘博物館聯合全國相關文博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經過11年努力,完成簡牘科技保護、整理研究等目標任務。

2002年,三國吳簡清洗揭剝工作完成,共清洗簡牘數量達10萬餘枚。

2009年,三國吳簡脫色拍照工作完成,總計脫色拍照有字簡76552枚。

2011年,全部有字簡的脫水、修復、包裝等工作完成,2012年,三國吳簡被放入恆溫恆濕的簡博地下文物庫房收藏。

吳簡的文字釋讀工作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故宮博物院、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等單位專家的努力下也已基本完成,共整理出吳簡資料11卷,目前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七卷,尚有四卷未出,分別是《竹簡·五》、《竹簡·六》、《竹簡·九》、《竹簡·十》,計劃2018年以前全部完成出版發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長沙文化地理之:長沙簡牘博物館

(來源:簡牘博物館官網) 長沙簡牘博物館為漢代設計風格,借鑑了魏晉時期盛行的高台建築形式,建築外觀精美大氣,既有現代建築簡約風格,又兼中國園林風采,是目前國內外唯一一座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

長沙簡牘博物館

長沙簡牘博物館用簡牘翻閱三國 以文獻還原歷史簡牘是中國古代紙張發明之前用以書寫文字的載體,除了甲骨和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簡牘是記載古代歷史信息最直接的資料。自上世紀以來,簡牘在全國各地相繼出土,時...

新一級館巡禮丨長沙簡牘博物館

1996年10月,一批珍貴且數量巨大的簡牘在長沙出土,因簡牘上有三國時吳國孫權的紀年,我們稱它為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紀年簡牘。為保護這批珍貴的古代文獻資料,國內首座集簡牘收藏、保護、整理、研究和陳列...

吳簡發現研究保護20年

今年是吳簡發現20周年,8月26日至29日,「紀念走馬樓三國吳簡發現二十周年長沙簡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長沙隆重召開,來自國內外近百位知名學者出席了此次盛會,對20年來吳簡的學術研究與保護整理...

單霽翔:文物保護最重要的是讓它「活」起來

中新網長沙8月27日電(向一鵬)「現在我們說文化遺產、文物包括考古成果的保護,最重要的就是讓它『活』起來,把古人的知識、文化、智慧融入到人們的現代生活中。」在27日召開的「紀念走馬樓三國吳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