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20年找到4000年前堯舜的國都,類似北京故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臨汾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遺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一直懷疑,它就是夏朝早期國都「夏墟」。

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陶寺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6座王級大墓以及眾多隨葬器物的出土,卻讓人們對遺址的性質產生了諸多疑惑,一些學者開始意識到早於夏代的陶寺,極有可能是帝堯的國都。

為了證實這個觀點,考古隊在這裡待續工作了將近20年。

2017年春夏之交,遺址宮城城門發掘又提供了關鍵證據,不僅帝堯曾經生活在這裡,陶寺還應該是堯舜共同的國都。

2017年4月,在距離山西省臨汾市區僅有20公里的一處黃土台塬上,陶寺遺址宮城門的發掘已經接近尾聲。

人們常說,考古發掘就像拼圖,首先要搜集隱藏在遺蹟中的每一點蛛絲馬跡,然後把它們排列組合,最終還原出歷史真相。

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即將徹底揭開眼前這處古代遺蹟的真實面目,這項全新的考古發現一經證實不僅會為陶寺遺址就是「堯舜之都」找到新的證據,還將把「宮闕」這種帝王專屬高等級建築的出現,一次性提前2000多年。

據此,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4000多年前,英明神武的堯舜並不是蒙昧原始的部落首領,反而更應該是像神話傳說里描述的帝王,身居九重,高高在上,在巍峨的宮闕建築群里向子民發號施令。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形容的正是北方春天的乾旱。

然而2017年清明節的來臨,卻被山西省臨汾市帶來的幾場連續的降雨,春雨在緩解旱情的同時,也為陶寺遺址發掘帶來了便利。

12日一早,山西工作隊隊長何駑再一次來到了陶寺。

稍事休息,他很快就投入到了緊張的發掘工作。

與發掘墓葬不同的是,史前建築遺址很少出土重要器物,而且過程也更加曠日持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耐得住寂寞的考古隊員們,就是這樣在探訪內一鏟一鏟的刮平著一個又一個工作面。

他們要做的就是根據眼前土質土色的細微差異,推測在遙遠的時空,先民們都幹了些什麼?

進入21世紀以來,陶寺遺址的發掘一直是山西隊的工作重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也投入了重要的力量,隊長何駑和長期值守在陶寺的副隊長考古領隊高江濤都是考古學博士,今天他們要在發掘現場,就重大問題統一意見。

高江濤從2007年開始正式加入陶寺遺址的發掘,那時候恰逢宮殿區被大面積揭露,10年來他幾乎一直是在眼前的這片田野上開展工作,4000多年前陶寺人在這裡建造了連綿起伏的宮殿建築群,其中最大的單體建築面積甚至超過了200平方米。

如此重要的考古發現,讓陶寺遺址宮殿區的發掘載入了中國考古史冊,然而大家沒預料到的是幾年之後,高江濤憋不住了去撒尿,突然注意到眼前的黃土似乎有人工堆築的痕跡。

沿著夯土痕跡,高江濤接連追出了50多米,這樣的發現對整天關注土質土色的考古工作者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年過去,每當想起這段經歷,高清濤都顯得極其興奮,後續的工作證明這處夯土遺蹟最終圍成了一個長470米、寬270米,面積僅13萬平方米的長方形小城,而宮殿區就在小城之內。

顯然,高江濤發現這是一座類似北京故宮那樣,彰顯等級和禮制威嚴的城中之城。

陶寺宮城之所以是在宮殿區發掘幾年後才被發現,一方面是因為近在咫尺容易被忽略,另一個原因則是這組宮城建築的過於講究,竟然不同於任何一處同時期遺址。

看來陶寺人很清楚,修築在在基槽內的夯土城牆牢固程度,要遠遠超過平地起建。

可是讓考古隊員感到意外的是,基槽竟然和夯土城牆的厚度一樣深達10米。

可以相像,這樣的城牆一定非常高大。

陶寺統治者修建如此高大的宮牆,一定是感受到了一種危機。

可是在地廣人稀的史前時期,這種危機從哪裡來?正因為建築形式過於特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界並不承認陶寺存在宮城。

一些學者認為深達10米的所謂城牆基槽其實就是原始聚落常見的環壕。

面對這種質疑,山西工作隊急需找到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如果宮殿區由環壕圍成,那麼進出需要的應該是橋而不是門,所以只要找到城門質疑自然不復存在。

2016年春天,在對宮城城牆的鑽探過程,考古隊員在缺損的南牆上發現了兩處相鄰的豁口,經過一年多辛苦的發掘,如今城門的形制已經逐漸清晰。

4000多年前,一些人常常從這裡進出,為居住在宮城內的統治階層提供服務,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僅僅是一座不算重要的角門,陶寺人卻依然賦予了它足夠強大的防禦功能。

東南角門兩側突兀而出的墩台,讓狹窄的通道扭曲成了s形,任何人從這裡通過都意味著在相當長的一段距離內,會同時受到來自多個方向的打擊。

那麼,如此森嚴的防衛,他們害怕的究竟是外部的敵人還是統治下的子民?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史前遺址之一,40多年來,陶寺不僅是山西工作隊的工作重點,持續的考古發掘,還讓這片神奇的土地始終牽動著億萬華夏民族後裔的心靈。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打破西方學術界對中華文明擁有5000年歷史的質疑,同時也是為了釐清華夏民族的根源,考古工作者開始嘗試尋找古籍文獻中夏朝早期國都「夏墟」的所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西陶寺遺址考古發現早期宮城

新華社太原6月25日電(記者王學濤)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考古隊獲悉,2017年陶寺遺址考古又有新發現,考古工作者發現宮城的兩處門址,確認了陶寺遺址宮城的存在,這是...

山西臨汾:最早宮城現身陶寺遺址

據新華社太原6月25日電 (記者王學濤)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考古隊獲悉,2017年陶寺遺址考古又有新發現,考古工作者發現宮城的兩處門址,確認了陶寺遺址宮城的存在,...

陶寺遺址發現目前我國最早宮城

日前,從省考古研究所傳來消息,考古工作者在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工作中,發現了宮城兩處門址、一處墩台。陶寺宮城基本完整,自成體系,規模宏大,形制規整,結構嚴謹,並具有突出的防禦性質,是我國目前發現的...

陶寺遺址考古發現早期宮城

記者日前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考古隊獲悉,2017年陶寺遺址考古又有新發現,考古工作者發現宮城的兩處門址,確認了陶寺遺址宮城的存在。陶寺遺址位於山西南部臨汾市襄汾縣城東...

陶寺考古40年:層層打開的秘密

光明日報記者 楊珏 李建斌 光明日報通訊員 米雅璐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說起陶寺考古...

赤峰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發現宮城北牆

從7月15日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遼上京遺址考古隊,對巴林左旗境內遼上京宮城進行科學考古發掘。現已確認了宮城的北城牆,並在進一步探尋遼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