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公主墓出土玉器賞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1
一
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山鎮斯布格圖村西的山南坡上。
1986年6月至8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館和奈曼旗王府博物館共同發掘了該墓。
墓女主人是遼景宗第二子秦晉國王耶律隆慶之女,正妃蕭氏所生,曾初封太平公主,進封為越國公主,後被追封為陳國公主。
墓男主人為陳國公主駙馬蕭紹矩,是遼聖宗仁德皇后之兄。
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為典型的遼中期契丹貴族合葬墓,是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契丹貴族墓葬。
墓中出土文物千餘件,其中有許多製品是用軟玉、瑪瑙和水晶製成,總數達300件之多。
這些玉器數量較多、種類豐富、工藝精美,足以代表遼代玉器的最高水平,是遼代玉器研究極其珍貴的資料。
圖2
二
陳國公主墓出土的玉器器類較為豐富。
依據功能和用途之異同,可初步劃分為裝飾用玉、玉器皿、文房用玉和習俗用玉四類。
下面分類述之:
(一)裝飾用玉
組玉佩。
包括工具形組玉佩,1組7件;動物形組玉佩 1組6件;龍、鳳、魚形組玉佩 1組6件。
(圖1—3)
圓雕肖生玉佩。
包括雙魚玉佩,2組4件(圖4、5);交頸鴻雁形玉佩,1件(圖6);交頸鴛鴦形玉佩,1件。
(圖7)
玉盒佩。
包括魚形盒玉佩,2件(圖8);螺形盒玉佩,1件(圖9);龍鳳紋盒形玉佩,1件。
玉帶飾。
包括玉銙絲鞓蹀躞帶1條38件,其中,方形白玉帶銙11件,圭形青白玉鉈尾、帶飾分別為1件、8件,桃形白玉、青白玉帶飾18件;玉銙銀帶1條16件,其中,方形白玉帶銙14件,白玉桃形帶銙1件,白玉圭形鉈尾1件。
另出有水晶串珠152枚、管形瑪瑙飾品14件。
(二)玉器皿。
包括瑪瑙碗,1件;瑪瑙盅,2件(圖10);水晶耳杯,1件(圖11);系鏈水晶杯,3件。
(圖12)
(三)文房用玉。
包括「風」字形玉硯,2件(圖13);玉水盂,1件。
(圖14)
(四)習俗用玉
馬具飾。
包括馬形玉飾件149件,狻猊形玉飾件122件,花形玉節約8件。
(圖15)
玉臂鞲。
1件。
玉柄銀錐、銀刀,各1件。
(圖16)
圖3
三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遼代玉器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南部以及河北、天津的北部地區,與遼王朝統治範圍基本吻合。
除陳國公主墓外,遼代玉器較為重要的考古發現還有:內蒙古赤峰市大營子村遼墓、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巴林右旗白音漢窖藏、寧城縣小劉仗子遼墓,遼寧朝陽北塔天宮、義縣清河門遼墓、阜新塔營子遼塔、法庫葉茂台遼墓,以及天津薊縣獨樂寺遼代佛塔等。
以下在對陳國公主墓玉器進行分類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上述地點出土的遼代玉器,對此期玉器造型題材和製作工藝特徵進行初步的總結和歸納。
圖4
(一)造型題材
綜合遼墓出土玉器的造型,可以發現有以下特徵:
肖生造型的玉器占有很大比重。
肖生造型中所涉及的現實動物有鴻雁、鴛鴦、魚、蛇、馬、猴、蟾蜍、蠍、蜥蜴、螺等;神話動物有龍、鳳、摩羯、狻猊等。
以動物作為造型題材的玉器是人們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早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即已有之。
圖5
遼代的鴻雁、鴛鴦、天鵝、熊、魚等肖生玉器,應與契丹族的漁獵生活和四時捺缽習俗密不可分。
自遼代以來,「捺缽」一詞被指稱帝王的四季漁獵活動,即所謂的「春水秋山,冬夏捺缽」,合稱「四時捺缽」。
冬春之際,遼朝皇帝與群臣常在便於放鷹捕天鵝、大雁和鑿冰鉤魚的鴨子河濼(今吉林省大安月亮泡),進行捺缽活動。
宋人王易《重編燕北錄》中就有對捺缽的記載:「春捺缽多於長春州東北三十里就濼甸住坐。
正月上旬皇帝的車帳自遼上京出發,到達鴨子河濼以後先在冰上搭起帳篷,鑿冰鉤魚…鉤得頭魚,即於大帳置酒設宴,皇帝命前來祝賀的女真各部酋長依次歌舞,上壽助興。
待冰雪消融,天鵝飛回,乃縱鷹捕鵝獵雁,晨出暮歸,從事弋獵。
」
圖6
魚是肖生造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僅陳國公主墓就出土八件,究其原因,除上述捺缽習俗之影響外,還有其他因素。
佩魚制度源自唐代,盛行於中唐至宋。
《新唐書·車服志》有載:「唐初,內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
遼國轄區是唐代河北藩鎮割據的舊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較多的舊風和地方特色,此期玉器受唐代影響甚大。
遼代盛行佩玉魚就屬沿用唐制,用以表明尊貴身份,也兼取魚之吉祥寓意。
圖7
摩羯,又稱摩伽羅,意為大體魚、巨鰲、鯨魚。
據稱摩羯以肉濟人達二十年之久。
佛教經典以其比喻菩薩以愛念縛住眾生,不到圓滿成佛終不放棄。
摩羯作為佛教的聖物,表達了人們藉以獲得佛祖的恩惠和護祐的美好願望。
遼代玉器造型使用摩羯形象十分常見,其中以陳國公主墓龍、鳳、魚形組玉佩和遼寧北票水泉玉摩羯為代表。
這與契丹政權大力倡導佛教有著密切的聯繫。
圖8
很多玉器與契丹族的民族習俗有關,即本文第一部分涉及之習俗用玉。
契丹族是生活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馬是契丹族日常生活和遊獵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契丹族對馬具的製作特別重視,愛馬飾馬,不惜花費重金來裝扮心愛的馬匹,馬具上的玉飾件、玉節約較為常見。
此外玉柄銀錐、銀刀和架鷹所用的玉臂鞲等狩獵用具亦是善騎射狩獵的契丹族所特有。
圖9
組玉佩和玉盒佩在遼代玉器中較為常見,是獨具特色的契丹民族玉器。
前者為一件片狀玉牌以金屬鏈與若干件玉墜飾連接而組成,如工具形組玉佩、動物形組玉佩、龍、鳳、魚形組玉佩。
後者常由一件盒形玉、一件玉飾和若干件珠飾共同組成,如魚形盒玉佩、螺形盒玉佩。
盒形玉佩小巧玲瓏,適於隨身攜帶,其應是用來裝盛香料、藥末、胭脂等物品,兼具賞玩之用。
組玉佩和盒形玉佩精美繁瑣,盡顯雍容高貴,這正與墓主人的身份相契合。
圖10
竹喜熱耐溫,生長在南方,其空心、柔韌、有節的特質,在中原漢文化中常用來象徵虛心自持、柔中有剛、高風亮節等美好品質,古代稱梅松竹為歲寒三友。
陳國公主墓所出工具形組玉佩,共有剪、觽、銼、刀、錐、勺形玉墜6件,其中觽、銼、刀、錐、勺形玉墜皆為竹節柄。
此外遼寧阜新塔營子塔基出土的白玉竹節盒形佩和內蒙古寧城小劉仗子墓出土的竹節形玉握也同屬此類題材。
這種造型的玉器表達了契丹族人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熱愛,竹代表了契丹族向上進取的奮鬥精神和剛強、堅毅的民族性格。
這也足見中原漢族文化對契丹民族玉器製作的影響。
圖11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發現,遼代玉器的造型題材豐富,文化內涵多元;至少受到中原漢文化、佛教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影響。
有的學者認為契丹文化「蘊含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佛教文化等諸多成分」,遼代玉器的造型上恰充分體現了這種文化特色。
圖12
(二)製作工藝
由於相關出土資料和史書記載的不足,加之筆者水平有限,只能根據玉器本身的諸多因素對遼代玉器的製作工藝方面加以分析梳理,得到一些粗淺的認識。
從雕琢技法來看,主要有圓雕、平雕、鏤雕等工藝。
玉器表面不注意大面積拋光,多呈蠟狀光澤。
線刻是最主要的雕刻裝飾技法。
圖13
⒈圓雕
因料賦形。
善於運用玉料的自然形態,即根據玉料形狀的特點隨形設計整體造型進行雕刻。
玉料多選用近三稜體形的籽料,以其較大的平面為底,然後以淺浮雕、陰刻線在玉料的各面刻劃,表現出動物的外形和其他細部特徵。
這種圓雕製品大多表現動物的靜止狀態,以靜寓動,十分逼真。
如陳國公主墓的交頸鴛鴦形玉佩、交頸鴻雁形玉佩以及朝陽北塔出土的玉鴻雁、玉孔雀,就以玉料之原形稍作加工來表現其交頸而臥、匍匐靜止的狀態,又以陽紋、陰刻兩種線條表現其飽滿的羽翅,靜中有動,形神兼備。
體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自然情趣。
圖14
⒉平雕、鏤雕
平雕技法常與鏤雕技法巧妙結合,從而達到較好的視覺效果。
遼代玉器鏤雕製作時,多以鐵質實心鑽帶動解玉砂直接進行鑽磨鏤空。
所以鏤空處邊角圓鈍,邊緣上常有鑽頭留下的半圓柱體凹痕和不規則的螺旋紋。
由於只是為充分凸顯圖案的輪廓,此期玉器不刻意修整鏤空部位,形狀多不規則。
圖15
因器飾紋。
善於運用釺砣刻劃整齊細密的平行直陰線和網格細陰線紋以表現圖案。
陳國公主墓龍、鳳、魚形組玉佩中的五件小尺寸玉墜上精琢細碾有整齊細密的陰刻網格紋,以表現密集整齊的菱形鱗片。
又以鋸齒紋表現魚鰭、魚尾,增加了圖案的精美感和細緻感。
龍鳳紋盒形玉佩上團狀的行龍、飛鳳與盒形玉佩固有之圓形渾然一體,形成一種渾然天成、自然和諧的藝術效果,體現了高超的構圖能力。
此外,遼代玉器在設計構圖上講求成雙成對、均衡對稱。
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龍、鳳、魚形組玉佩中的雙魚、雙鳳、雙龍玉墜,皆為左右對稱的造型,交頸鴛鴦、鴻雁,雙魚玉佩也都以一組兩件的形式設計。
圖16
(三)玉料
遼代玉器的質地種類較為豐富。
主要為軟玉(和田玉)、瑪瑙和水晶等。
和田玉,主要產於今新疆和田地區。
遼代玉器所用的和田玉料大多通過當時西域諸小國遣史進貢和雙方通商貿易而大量流入遼地。
《契丹國志·諸小國進貢物件》載:「高昌國、龜茲國、于闐國、大食國、小食國、甘州、沙州、涼州,以上諸國三年一次遣史,約四百餘人,至契丹貢獻玉、珠、犀、乳香、琥珀、瑪瑙器…」。
尤此可見遼代和田玉料之來源。
又因為契丹族有著尚白的習俗,白色在契丹文化中有特殊的意義。
所以遼代貴族墓中出土的玉佩飾多為白色、青白色軟玉所制。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雲「凡瑪瑙,中國產處頗多…今京師貨者,多是大同、蔚州九宮山、宣府四角山;凡中國產水晶視瑪瑙少殺,…北方用者多宣化府黃尖山產…」宋應星所指是明代瑪瑙、水晶產地,但從陳國公主墓出土瑪瑙、水晶製品數量上看,不排除遼代開採北方瑪瑙、水晶的可能性。
遼代瑪瑙器多為透明質優的紅褐色、無色瑪瑙,主要用於帶飾、器皿和馬具的製作。
水晶器則用無色透明的優質原料琢制,以佩飾、器皿、佛教用品居多。
岫巖玉的主要產地遼寧岫巖,在當時屬遼國東京遼陽府所轄。
陳國公主墓出土的兩件玉硯,呈青綠色,夾雜有白色斑點,硬度差,具有岫巖玉的特性。
原報告中將之定為岫巖玉質,如果報告無誤的話,遼代開採岫巖玉礦當屬可能。
遼統治者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接受並引進高度發達的中原先進文化,且尊崇佛教。
其用玉制度沿襲漢制,碾琢風格頗得唐風。
隨著對周邊政權的戰爭掠奪和進行的納貢饋贈、榷場交易以及民間貿易,漢族玉工、中原制玉技術和豐富的玉石材料就有了流入遼境的機會。
此外,遼地工匠結合契丹民族風俗和遊牧生活特點充分發揮個人聰明才智,巧妙構思。
以及遼代中期較為繁榮穩定的社會背景,都是以陳國公主墓出土玉器為代表的遼代玉器發展迅速、數量頗豐、工藝精美的重要原因。
(作者丁哲系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教授)
丁哲,北大資源學院文物系教授,兼任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學術研究部研究員、(台灣)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會員。
曾多次參加國家級考古發掘和文物普查項目,以及各地公、私立博物館藏品的徵集、鑑定、整理和布展工作。
主持教育部科研項目子課題1項,出版專著1部,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期刊、論文集發表論文30餘篇。
遼代美術史研究與草原絲綢之路
遼代歷史和遼代美術史研究要置於唐五代宋遼金元史的長時段中把握,這是歷史學者和美術史學者們一直強調的。歷史上由於王朝的更迭,對於不同民族、區域、階層的藝術及其相互之間的融通性,藝術題材、藝術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