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只追《蘭亭序》,多是死路一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可偏偏書法就有天下第一行書,關於《蘭亭序》歷代都有爭議,可惜真跡傳說隨唐太宗埋在了今天的咸陽,留下的是說不完的書聖和道不盡的風流。

1.《蘭亭序》成為第一,完全是「至高無上的君主捧起了至高無上的書聖」,唐太宗大愛王羲之書法,心摹手追,廣搜博獵。

從太宗傳世的作品來看,眼裡是王羲之,手下似乎有不少虞世南的餘韻。

《晉祠之銘並序》(局部)

2.現存的《蘭亭序》是宮廷拓書人馮承素的摹本,唐代的雙鉤填墨技術極其嚴格,相比於書法家虞世南和褚遂良的臨本,馮承素的摹本被後世學界認為「精神不下右軍真跡」。

(詳見《「搨本」和「拓本」的區別你懂嗎?》)另,據說唐代宮內的摹搨高手,連原帖中的飛白和蟲蛀都可以一絲不差的還原出來。

目前據傳日本人曾耗費幾年之功對《喪亂帖》進行過修復,想必技術也是極高明吧。

3.因真跡不存,年代久遠,後世開始質疑《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

最早發難的是清人李文田,認為「晉人書法,應仍不脫漢魏隸書面貌」。

因為書法上常說「筆墨當隨時代」,從魏晉發掘的拙樸碑刻書風來看,這麼發問是有邏輯的。

李文田 楷書扇面

4.上世紀六十年代,新出土了《謝鯤墓誌》、《顏謙婦劉氏墓誌》、《劉剋墓誌》等等王謝家族墓誌,郭沫若根據這些碑刻的書法風格,對《蘭亭》真偽提出了質疑。

《謝鯤墓誌》(局部)

《顏謙婦劉氏墓誌》

《王興之夫婦墓誌》

5.郭老首先認為,同時期的王謝墓誌居然與《蘭亭序》風格差距如此之大,且與墓主人與羲之又是同族關係,再對比文章《臨河序》與《蘭亭序》文辭的差別,中間出入很大,由此認為《蘭亭序》是隋代的僧智永在《臨河序》的基礎上對文字刪改而寫成的。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傳)

6.書法界為此也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千年以來的觀念被如此質疑,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以高二適等人為領袖的學者對郭老的觀點進行了反駁,認為郭的觀點太過牽強。

毛主席與郭沫若交談(1964年)

7.郭的觀點太過牽強的主要原因是把書法風格的演變假設為一根線,但其實是複雜的、交叉的,比如西漢時期的碑刻隸書和帛書本身風格差異就非常大。

各書體演變複雜,所以王羲之的書法完全有和同代產生區別的可能。

高二適先生

8.《蘭亭序》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也就是完全成熟的作品,對於書法史的貢獻,就是開創了精緻的書法風格和技法(曾在《原大臨帖,放大讀帖,看看王羲之的起筆之鋒!》一文中詳解)。

《馮摹蘭亭序》

《虞摹蘭亭序》

《褚摹蘭亭序》卷

9.精緻的用筆在於對起筆、行筆和收筆每一個環節做出了豐富的變化,使得墨能力透紙背且形質俱佳;精緻的結字就在於能夠對漢字進行理性化的構造,使得章法能夠有機調節,出現了虛實、疏密等變化,和諧相生。

10.《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技術上的完美貢獻了很多分數,王羲之胸有成竹的隨意書寫,正是無法之法。

《蘭亭序》的風格開啟了完美的江左風流範式,與沉雄書風完全不同,只可惜,這種精緻、清麗和雅致逐漸被後人演變為甜美書風。

11.只學《蘭亭》多會流於甜俗,因為並不理解王羲之書法的演變過程,而王字並不是一開始如此精緻,也是經歷了從《姨母帖》、《寒切帖》等由舊體逐漸演變為新體的過程。

魏晉樓蘭殘紙(局部)

12.因此學王字必不能錯過其尺牘,《姨母帖》、《寒切帖》、《初月帖》多有舊法,但已見匠心,不會像當時的墨跡殘紙那麼隨意。

《哀禍帖》、《得示帖》、《行穰帖》已舊法不存,但仍能看到一些《初月帖》章法和筆調的影子。

與《蘭亭序》筆調最為接近的當屬《平安帖》、《何如帖》和《奉橘帖》,極盡精微,因此也是解讀領會《蘭亭》筆法的重要法帖。

《平安帖》

13.《蘭亭序》並不適合初學上手,因為沒有經過其他帖的系統認識,對於王字並不能理性的學習,因而造成僅學到皮毛而流滑之弊。

同時,這個「天下第一行書」的帽子太大,需要有較深入的思考能力和開闊的心胸來使之「為我所用」,否則,它將是你的詛咒!

以上內容轉自:書法臨帖幫,作者斯唔嗯·超,已獲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蘭亭》論辨」是怎麼引發的?

1958年以後,在南京、鎮江等地出土了不少墓誌,其中有五塊墓誌屬東晉明帝太寧元年(三二三年)至穆帝昇平元年(三五八年),正當王羲之的壯年和暮年。這些墓誌的出土引起了考古界、史學界的廣泛注意,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