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焦高鐵沿線襄垣考古現場:有一片平民墓葬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太焦高鐵沿線 埋著多少歷史 考古先行搶救 百餘墓葬重現

山西晚報記者實地探訪沿線考古工作點,見證發掘情況

一直以來,很多老百姓都好奇考古工作是怎麼開展的。

其實,除了搶救性挖掘外,考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要配合國家的基礎建設,在前期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

考古隊員用洛陽鏟進行前期勘探。

太谷桑梓村墓地局部航拍圖。

襄垣考古工地,工作人員清掃屍骨。

去年年底,省考古研究所接到了重要任務,配合太焦客運專線建設,對鐵路沿線進行考古勘探和挖掘。

去年12月,省文物勘探中心在鐵路沿線各文物點同時作業,完成了170萬平方米的勘探,發現不同時期古遺址3處,古墓葬數百座。

今年3月,四支考古工作隊奔赴各文物點,開始發掘工作,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搶救發掘古墓葬約110座。

據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省文物勘探中心主任王萬輝介紹,此次考古發掘工作是本著「既對文物保護有利、又對基本建設有利」的文物保護方針,在經費沒有到位的情況下,考古工作提前介入,讓地下文物及時有效地得到保護,為工程建設爭取時間。

4月6日,記者深入太焦高鐵沿線考古工作點,分別在太谷、襄垣、高平等地進行探訪,不僅見證了考古工作的及時性、重要性,也見證了考古人對自身工作的專注和熱愛。

而眾多考古工地的勘探發掘,為大眾了解歷史、走進歷史提供了機會和途徑。

太谷考古工地

這裡曾是古戰場

發掘狀況:共清理墓葬13座,其中金元時期墓葬3座,明清墓葬10座。

古墓葬特點:清代「雙室」墓實屬罕見,金元磚室墓內有「乾坤」。

太谷考古工地位於太谷縣胡村鎮桑梓村。

有人說,桑梓這個村名很講究,因為在古時候,桑代表著織布,梓樹是生命之樹,人們將它們視為靈木,所以通俗地講,古人希望自己「生有衣穿,死有棺埋」,才起了這樣一個有美好蘊意的名字。

通過此次發掘,印證了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落。

金元時期,這裡還曾是戰場,此次發掘的金元時期墓葬,或許就是戰爭之後的留存。

本次發掘出的3座金元時期墓葬,其中有一個墓葬是六角形的,為磚石墓葬。

相比以往的金元磚室墓,桑梓村發現的這個六角形墓葬卻暗藏乾坤。

在墓葬六邊形的牆體上,還有5個半圓形的「小窯洞」,墓葬牆壁上雖然有彩繪,但是因為墓葬曾經有過打開多次的情況,所以壁畫損失嚴重。

該項目負責人王俊介紹,當六角形墓葬完全顯露「真容」時,他們也比較吃驚,因為那些「小窯洞」內還放置有屍骨,最後通過鑑定,發現該墓葬內的屍骨並不是同一個人,而是有男有女甚至還有小孩的。

「元朝是蒙古人統治時期,他們講究瘞(yì)葬,就是死後集體埋葬在一起。

」除了這個喪葬習俗外,王俊還專門查閱了太谷縣的縣誌,發現上面寫著在金元時期,桑梓村發生了一場規模很大的戰役,而目前考古工地所在的地方,有可能就是當年戰役所在的區域。

在六角形磚室墓的南側,還有一座金元時期的墓葬,同樣是磚室墓,雖不是六角形,可裡面卻也有11個相同大小用磚砌的龕,放置著屍骨。

發掘出兩座類型和功能相似的墓葬,工作人員判斷,這可能和當年的戰爭有關係。

因為戰爭的慘烈,不少人在戰火中喪生,有些人甚至連家屬都找不到,所以就有人收集人骨,集中葬在一個墓葬里。

雖說,這只是考古工作者的推斷,但兩座墓葬的發現,對研究這一區域在金元時期的歷史有重要價值。

此外,在這兩座金元墓葬中,陪葬品都是一些簡單的實用器,比如陶罐、陶盆,並沒有明器,這也證實了戰爭遺存的說法,因為條件有限,老百姓是手頭有什麼埋什麼,一切都顯得倉促。

桑梓村考古工地內還發現一座明末清初時期的墓葬,同樣是磚室墓,但卻是「雙室」套間,參與的考古工作者都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墓葬。

從格局上講,這座墓葬分別有兩個墓室,中間還有一堵隔牆,隔牆上有洞,可以通向另外一個墓室。

考古工作者推測,這是夫妻墓,先有一方去世後入葬,另一方去世後重新打開一條新的墓道,將棺木送入墓室,並把中間的隔牆推倒,形成一座墓。

如此的喪葬習俗,在山西境內鮮少看到。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墓室堆砌得很講究,磚石的質量也不錯,很顯然墓主人在當時是一位有身份的人,而且是有錢人,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整個墓室的頂部是被揭掉的。

有可能後人需要用磚,就把墓室頂子的磚用了,還有可能就是墓主人犯了錯誤,遭到這樣的『懲戒』。

襄垣考古工地

這裡有一片平民墓葬區

發掘狀況:清理墓葬30座,其中元代墓葬3座,清代墓葬27座。

古墓葬特點:豎穴土洞墓體現百姓喪葬習俗,隨葬品多為實用器。

襄垣考古工地是在古韓鎮東北陽村一整片台地上,當記者實體探訪時,北風颼颼地吹著,一旁的挖土機轟轟作響,而考古工作者則沉靜在自己的工作中,在墓室里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清掃著墓主人的屍骨……一個多月的緊張發掘,襄垣考古工地的工作量最大,墓葬較為集中,可能是一個家族的墓地。

這一片墓葬群,多為豎穴土洞墓,墓葬形制很單一,就是挖一個土洞下葬,沒有磚砌的墓室,也沒有墓道,墓門也大多是用不規整的鵝卵石堆砌而成,非常簡樸,所以從墓葬形制來判斷,這是平民墓葬區。

而隨葬品也大多是一些實用件,比如吃飯用的陶罐等,可見墓主人生前也並不闊綽,無法買一些精緻的隨葬品入葬。

在這批墓葬中,還有一座清中晚期的夫妻合葬墓,這座墓幾天前才剛顯露「真容」。

墓室內,左右兩側分別有兩具屍骨,一具較完整,一具則顯得有些凌亂,該考古項目負責人楊林中介紹:「這屬於二次葬的情況,應該是丈夫先去世埋葬在別的地方,等妻子去世後,才被人從原先的地方遷到此地。

這也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歷史時期下的喪葬習俗。

高平考古工地

這裡曾是可以通車的繁華地帶

發掘狀況:發現東周至明清墓葬19座,陶窯一座,漢代遺址一處。

古墓葬特點:一槨兩棺的東周墓,留有車轍的「老街區」。

「昨天工人們發現了一座漢墓,為了確保安全,我和同事沒敢回駐地,就在現場待了一宿……」在高平河西鎮西里門遺址,記者見到了考古工作者趙輝,此時的他雙眼紅腫,滿是倦意,可是只要往考古工地一站,就立刻來了精神。

畢竟守護這一方工地的安全,是職責所在。

據介紹,西李門村本就是一個古村落,早在多年就在當地發現了仰韶至龍山時期的遺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遠古人類生活的痕跡,所以這裡有了西李門遺址。

相比上述考古工地而言,西李門村發掘的墓葬時間更為久遠,其中有一個東周時期的墓葬,是「一槨兩棺」,除了有兩層棺材之外,外面還有套住棺材的包裹物。

要知道這可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享受到的喪葬待遇。

在清理過程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墓主人頭旁邊隨葬有骨簪,身旁有陶盆等物件,再次顯示墓主人身份比較高貴。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考古工地上,還發現了三道車轍的印跡,雖說早已經被厚厚的泥土隱埋,但至少證明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昔日的歲月中,這個地方曾經是可以通車的繁華地帶,而不是現在的耕地。

歷史就是如此,在一個個考古現象中顯露真跡,傳遞著過往的訊息。

(來源:山西晚報 記者 孫軼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西太焦客運專線文物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果

中國文化傳媒網訊 (記者李佳霖)記者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獲悉,日前,為配合山西省重點工程太焦客運專線的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以及當地文物部門對太谷縣、武鄉縣、襄垣縣等鐵路沿線各市縣的文物點開展了考...

山西搶救性發掘太焦鐵路沿線古墓葬

已發掘東周至清墓葬百餘座光明日報太原4月11日電(記者楊珏)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牽頭、市縣配合組建的4支考古隊,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目前已經在太原至焦作鐵路建設沿線的太谷、武鄉、襄垣、高平等地,搶...

山西侯馬發現金代家族墓地

新華社太原6月9日電(記者 王學濤、張驍)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在侯馬發現了金代家族墓地,14座墓葬中既有土洞墓,也有仿木構磚室墓,其中一座磚室墓滿室彩繪,保存完好。2016年8月,侯馬市文體委進行文...

湘江邊工地發現古墓群

紅網長沙12月4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趙晶 實習生 唐浮力)12月3日,記者從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書院路和白沙路交會處一工地,發現一批古墓葬,包括戰國、魏晉和唐宋三個時期。其中一座還帶有弧...

山西汾西郝家溝發掘金元、明清時期墓地

汾西郝家溝金元明清時期墓地的發掘,是配合基本建設而開展的一次田野考古工作,《中國文物報》2016年9月13日已對這次的工作情況作了簡要報導。 汾西,是山西省臨汾市轄縣,位於臨汾北部、呂梁山東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