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越王勾踐劍,歷經千年,依然鋒利無比的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越王勾踐劍,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荊州市望山一號楚墓,屬青銅劍,製作極其精美。

劍長55.7cm,柄長8.4 cm,劍寬4.6 cm,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劍柄上鑄有間隔只有0.2 mm的11道手工刻制的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靠近劍格的地方有兩行鳥篆銘文,共8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這把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君主勾踐所佩之劍,是與干將、莫邪齊名的歐冶子所鑄。

古劍在墓中已經被水浸泡了2400餘年,居然毫無鏽蝕,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人們做過這樣的實驗:將20多層複印紙疊放,劍從中間「唰」一聲,一划全破!怪不得它是我國收藏的第一號名劍,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

是國家一級文物,由湖北省博物館收藏,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科學家利用質子X螢光分析,在劍身菱形紋飾中發現除青銅成分之外,還含5%左右的硫,同時出土的另一把劍也發現了同樣的硫成分。

金屬表面的硫化技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發明的,現在仍廣泛使用於使鋼鐵表面光滑。

劍身中的硫成分到底來源於鑄造時的硫化方法,還是表面氧化層受到硫化物污染所致,目前尚不能確定。


又經掃描電鏡分析,還發現劍內有一層厚約70微米的緻密細晶表面層,其金屬結晶的緻密程度要比劍體高上百倍,錫的含量也要高達35%,而劍體的錫含量一般為19%左右。

據估計,古代的鑄劍工歐冶子用特殊的工藝對銅劍表面進行了富錫處理,使被處理的表面含錫量高,耐腐蝕。

而考古人員則認為,該劍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里,隨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其下還採用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緻密性好。

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實,墓室內幾乎是密閉空間。

此外,該墓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且地下水基本為中性。

這樣的環境條件非常有利於越王勾踐劍的保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考:館藏古今名劍大集錦(圖)

中國傳統寶劍由於歷史悠遠,源遠流長,歷代多有與名人或名匠有關的名劍存名。從「軒轅帝采首山銅鑄劍」「蚩尤制劍」刀禹、啟、太康、孔甲、太甲、武丁等有關鑄劍的記載,歷代帝王似乎都有個人用劍,單從目前的...

越王勾踐的這把「天下第一劍」 千年不銹

提起勾踐,比「臥薪嘗膽」更有名、同樣有歷史研究價值的,還有一把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是春秋晚期越國製造的青銅器,劍長55.7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