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今之青銅器(兩漢時期銅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兩漢時代青銅製的生活用品中,尤以銅鏡最多,內容也豐富。
銅鏡鑄造業是當時手工業中的重要部門之一,考古發掘的墓葬,尤其是中原地區的,即使是小型漢墓也都隨葬有銅鏡,由此可以看出銅鏡鑄造業的發展狀況。
關於兩漢時代銅鏡的發展,可以依其本身發展規律,並結合兩漢時代南、北幾處重要墓群的分期來作為銅鏡分期的標尺。
兩漢銅鏡大致可分成西漢初期至漢武帝之前、漢武帝時期至西漢末期、西漢末王莽時期至東漢初期、東漢中晚期。
第一期,西漢初期至漢武帝之前。
這時有的銅鏡造型與花紋仍承襲戰國式,鏡體較薄,橋形弦紋,小紐者居多,紋飾以蟠螭紋為主。
長沙馬王堆1號西漢文帝時代墓出土一面渦紋地蟠螭紋鏡,出土時盛放在圓形奩盒內,有紅絹鏡套。
鏡紐上系有兩條絳色絲帶,從中可以了解到古人照容時是用手拿著銅鏡紐上的絲帶。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內也出土過兩件蟠螭紋鏡。
說明戰國時代流行的這種銅鏡,至少在武帝時還在延續。
漢初的銅鏡區別於戰國最根本的特點是,鏡背上開始出現銘文,其內容多三字或四字一句的吉祥語,常見的有:「長相思,毋相忘,常貴富,樂未央」、「長樂未央」、「大樂貴富,千秋萬歲,宜酒食」。
吉祥語常鑄在蟠螭紋鏡、草葉紋鏡、星雲紋鏡的方紐座、圓紐座上或其外圍。
這時還流行草葉紋鏡和星雲紋鏡。
草葉紋鏡,應是從戰國的葉紋鏡發展演變來的,常見到的形式是在紐外圍正方形的四用上各出一雙瓣葉,正方形每邊鑄一對稱的草葉,每付草葉之間再填一乳丁;星雲紋鏡似天文星象相互勾連,前人又稱它為「百乳鑒」。
草葉紋鏡和星雲紋鏡的時代,依據考占發掘品看,前者主要流行在西漢初期至武帝時期;後者則流行在武帝的後。
銅鏡在武帝前後除紋飾有新的特點外,還出現了若干時代特徵,如弓形弦紋小紐已發展成半球形紐,星雲紋銪的紐常呈峰巒式,出現了柿蒂形紐座。
鏡的邊緣寬而平,鏡身也普遍厚重。
特別要指出的是,戰國時代多四山紋鏡、五山紋鏡,六山紋鏡罕見。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面六山紋鏡被認為是戰國時代的。
1984午在廣州市象崗山發掘的漢初第二代南越王趙眛墓內,曾發現羽狀紋地六山紋鏡,在圓紐座上和每人山字的一側都飾葉形紋,圖案設計精巧,花紋細膩。
南越王墓出土的六山紋鏡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即這種多山字紋的銅鏡,它一直沿襲到西漢初期。
山東省淄溥大武窩托村南古蓽5號陪葬坑出土了一件長115.I厘米、寬57.7厘米的長方形大銅鏡,形體之大有如現代的玻璃製品的穿衣鏡。
這件長方形大銅鏡的發現.讓人為之震驚,在銅鏡發現史上也是空前的。
該鏡背部有環形弦紋紐五個,以柿蒂形為紐座,其中一紐在鏡背中心處,其餘四紐在兩短邊,形成相互對應的格局。
背飾捲曲糾結的夔龍圖案,邊緣飾連弧紋,《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凍》開頭語云:「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軼麗。
朝服衣冠窺鏡……」由此推測鄒忌使用的很可能是大型的穿衣鏡,西漢武帝前後穿衣鏡的發現,是對文獻史料的一個很好的注釋。
【漢代蟠螭紋鏡、規矩紋鏡鑑定】
《漢代的蟠螭紋鏡分為纏繞式蟠螭紋鏡、間隔式蟠螭紋鏡、規矩式播螭紋鏡等三種,主要特徵是:背面主題紋飾是三或四個盤屈的小龍或蛇形圖案.地紋多為雲雷紋,除鏡紐和紐座外.內圈中大都鉍有銘文。
與戰國時期的弦紋紐和橋形紐不同的是,漢代中晚期後都逐漸變成圓形紐了,而且鏡背多鑄有銘文,內容均能清晰地反映出漢代社會的時代特徵.規矩紋鏡分為四神規矩紋鏡、幾何規矩紋鏡、鳥獸紋規矩鏡、簡化規矩鏡等四種,此類鏡流行於西漢晚期和東漢年間,銘文內容見有「尚方作鏡真大巧,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遨四海,壽如金石為國保」等,這種銘文在東漢中晚期以後就漸漸沒有了。
鏡紐座外多裝飾有一至兩圈的弦紋,鏡的外邊常見鋸齒紋、水波紋和流雲紋。
》
戰國已開始出現彩繪銅鏡,但是極少見到。
1963年9月在西安漢長安城遺址曾出土一面彩繪車馬人物銅鏡,在朱色的地上,彩繪有出行、狩措等畫面,有如畫像石、畫像磚上的圖案內容,但在銅鏡上出現這些圖案內容則獨創一格,別具特色。
傅嘉儀先生說,鏡上的四組畫面為謁見、對話、射措、歸游。
它以寫實的手法和明快樸素的色調,描繪出古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第二期,漢武帝時期至西漢末期。
主要流行「日光鏡」和「昭明鏡」,鏡的名稱是以鏡上的銘文內容而定的,常見的日光鏡銘:「見日之光,天下大明。
」昭明銃銘:「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
」是讀者在自誇銅鏡質地精良、熠熠發光的特點,由此可看出銅鏡鑄造業商品生產的性質與特徵。
也有在一面銅鏡上將「日光」、「昭明」銘文的內容同時鑄出的,鏡背內圈為「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外圈是「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日月,心忽揚而願忠,」然雍塞而不泄」。
從許多地區出土的日光與昭明鏡的鏡銘看,常有減字、省字現象;紐多呈半球形,紐座外常飾連弧紋,故又有稱這兩種銅鏡為「日光連弧紋鏡」和「昭明連弧紋鏡」。
這兩類銅鏡主要流行在西漢中後期,王莽時代仍有沿襲。
西漢中期以後還流行一種四乳四螭紋鏡,其特徵是:在紐座外圓形平面上均勻守布的四乳丁內各置一螭(又有稱虺的),其中也有置鳥獸的。
1981年吉林榆樹老河深漢代鮮卑墓曾出土一面四乳八鳥鏡,圓形,半球形紐,圓紐座,寬邊緣,勾勒簡潔。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日光」與「昭明」鏡中有一種被稱作「透光鏡」的鏡子,這種鏡子在上海博物館和河南大學博物館等藏品中都有發現。
1989年湖南攸縣坳鄉一座戰國古墓中,出土一泮直徑21.8厘米、三弦紋紐、圓紐座的蟠螭紋銅鏡,該鏡也有透光效應,據簡報說,該鏡屬於戰國時代。
這樣就將透光鏡的發明起始時間認西漢武帝提前到了戰國。
透光鏡的主要特徵是,當日光或燈光照射鏡面時,與鏡面相對的牆上能映出鏡背紋飾的影象。
這種鏡的效應實際不是透光而是映象。
據上海交通大學鑄工教研組研究認為:銅鏡在鑄造過程中,鏡背花紋凹處凝固收縮,產生鑄造應力,研磨時又產生一種壓應力,因而形成了彈性形變。
研磨到一定程度時,這些圖象迭加地發生作用,使鏡面產生與鏡背花紋相應而肉眼不易覺察的曲率,引起透光效應。
歷史上有關透光鏡的情況,在隋唐之際王度撰的《古鏡記》、宋代周密撰的《雲煙過眼錄》都有記載。
第三期,西漢末王莽時期至東漢初期。
除繼續沿襲曰光鏡、昭明鏡和四乳四螭紋鏡外,新出現了具有「T」「L」「V」符號的四神鏡和鳥獸紋鏡。
「T」「L」「V」符號有的筆畫垂直或呈折角,因此過去習稱「規矩紋」鏡,但其紋整休結構與古代博棋盤上所畫的圖相似,目前許多學者又稱這種紋飾為「博局紋'將規矩紋銅鏡改稱「博局紋銅鏡」。
在規矩紋m內常飾有象徵天地四方的四靈,又稱為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在鏡的紐邊常鑄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支銘文,在外圈的銘文常見有「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尚方作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遨四海」的銘文。
從規矩紋銅鏡圖案和銘文分析,這一類鏡子的中心思想很可能與當時的陰陽五行、讖緯學說有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講究的規矩紋鏡還飾以鎏金。
大約從王莽時代開始,銅鏡上開始有紀年,就其數量看還不算太多,但紀年鏡的出現,為銅鏡的時代鑑定提供了更準確的依據。
東漢初期仍製作日光、昭明和規矩四神鏡,但圖案又有所變化,如出現了連弧雲雷紋鏡和鳥獸帶紋鏡。
第四期,東漢中晚期。
東漢中期以後,銅鏡才真正出現了本時代特徵,鏡面從平板式變成微凸式,紐普遍加大,紐邊上的柿蒂紋更加擴大了,很像蝙蝠。
出現了浮雕式的神獸鏡和畫像鏡,神獸鏡多為神仙與多種靈獸;畫像鏡多為人物故事,如伍子胥、吳王、越王、范蠡等人的畫像,也有東王公、西王母車馬神人畫像鏡。
東漢時代銅鏡的重要鑄造地點,最有名的是北方的洛陽和南方的會稽(今浙江紹興)。
同時,有紀年的銅鏡也進一步增多。
東漢後期銅鏡出現的這些新特點,到魏晉時代進一步得到發展。
下一講分享青銅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銅鏡)
漢代銅鏡目前存世數量 漢代銅鏡為什麼價值高
漢代銅鏡:除了持續沿用戰國鏡外,最盛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則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
許昌博物館珍藏漢鏡 解讀漢代銅鏡的四個時期
中國銅鏡的發展 戰國鏡、漢鏡和唐鏡三個高峰,其中漢鏡承前啟後,存在品種最繁,發現數量也最多,乃是銅鏡研究的重中之重,歷來成為研究和收藏的基點。 【一 西漢早期】 西漢早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