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鄴城:中國古都建設的歷史密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魏鄴城:中國古都建設的歷史密鑰

曹魏鄴城:中國古都建設的歷史密鑰

燕趙都市報駐邯鄲記者陳正 通訊員李海波 文/圖

8月6日,為紀念鄴城考古隊成立30周年,「東北古代都城暨鄴城考古·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邯鄲市臨漳縣開幕。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所長研究員徐光冀,日本東北學院大學教授佐川正敏,韓國國立忠南大學教授朴淳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員朱岩石等100餘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進行討論與交流。

本報記者則從中探尋到冀南大地的六朝都城——— 鄴城的些許歷史密碼。

都城中軸線,曹魏鄴城為最早實例

100餘位專家雲集此次國際研討會,一方面以鄴城考古研究為主,涵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及東亞地區都城、陵墓考古學、歷史學等研究內容;另一方面則為紀念鄴城考古隊成立30周年。

臨漳古時稱「鄴」,西晉為避愍帝司馬鄴諱,因鄴城北臨漳河而易名「臨漳」。

春秋時期,齊桓公始築鄴城;戰國時期,魏文侯以鄴城為陪都;東漢末年,曹操興霸業,築三台,揭開了鄴城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的序幕。

由於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4個世紀之久,使臨漳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悠久的歷史給臨漳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鄴城是古代都城規劃建設肇始地、建安文學發祥地、鬼谷子誕生地、西門豹治鄴惠民地、成語典故富集地。

鄴城遺址位於我省臨漳縣西南約20公里處,南北毗連的兩座古城被稱為鄴北城遺址和鄴南城遺址。

它是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大遺址,更是全國唯一沒有壓在大城市地下的大遺址,該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鄴城屢經人為破壞與自然毀壞,古城遺蹟幾乎全部埋沒於地下,現地表僅存銅雀三台局部。

經過考古工作,當世考古界逐漸確認了曹魏鄴城的城牆、城門、道路、主要宮殿等遺蹟;可知其平面格局大致呈橫長方形,東西2400米~2620米,南北1700米。

這座規劃嚴謹的都城創立了貫穿全城中軸線的規劃思想,單一宮城制度、都城空間功能有別、區劃規整的設計理念,為以後中國歷代都城沿襲提供參照,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其中,發源於曹魏時期的鄴城從正南城門中陽門經過中陽門內大道、宮城正南門到宮城正殿文昌殿,構成了貫穿全城的中軸線。

這是封建王朝都城統一規劃的產物,深深地影響了此後的歷代都城。

一座宮殿、一組宮殿建築群規劃出中軸線,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夏商王朝時期。

但是整座都城出現統一規劃的中軸線,曹魏鄴城的考古資料表明它是目前可以確認的最早實例。

設計與布局,影響後世都城建設

1983年,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鄴城考古隊進駐鄴城遺址,由此展開持續30餘年的鄴城考古研究,其間一系列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引來國內外的聚焦。

「那個時期關於中國漢唐考古學研究中具有國際視野的觀點日趨活躍,尤其是日本的學術界。

有日本學者認為他們的一些早期都城不僅模仿了隋唐的長安城,還應包括洛陽城。

另有學者就發聲,這個源流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時期的都城形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鄴城考古隊隊長朱岩石稱,「(上個世紀)80年代,一些日本學者來華實地考察,並同中國的學者交流,其中就提出了鄴南城和藤原京應當有前後的承襲關係。

在這種宏觀學術背景下,鄴城考古工作拉開了大幕。

如今,在總面積近100平方公里的鄴城遺址內,已發掘遺蹟的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

30餘年來,鄴城考古隊勘探了解了鄴城的城市輪廓、街道布局、宮殿位置,鄴城都城建筑前承秦漢後啟隋唐,中軸對稱、棋盤格局、功能分區明顯、單一宮城制,開都城規劃之先河、為古代都城建築之典範。

其規劃設計思想和布局特點影響深遠,對後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築都有著很大影響。

同時,考證出鄴城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按照後天八卦、周禮、河圖、洛書興建布局的王都和帝都。

鄴城考古隊發掘了鄴北城金鳳台,證明了金鳳台為正方形台榭和地下基礎存在;發掘了鄴北城鳳陽大道,證明了鄴都內城街道寬度;發掘了鄴北城長明溝,證明了鄴城的給排水系統科學先進水平;發掘了鄴北城地下潛伏城門,證明了鄴城古代城防戰略規劃;發掘了鄴北城西牆部分,證明了鄴城的城牆目前殘存高3.5米、寬25米的規模現狀;發掘了鄴南城西牆部分,證明了鄴城的龜形模式為古代最早模式;發掘了鄴南城朱明門,證明了鄴城城門雙闕護衛城門模式為古代最早模式。

尋找外郭城,尚需機遇與時間

「我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便提出了東魏北齊都城鄴南城存在外郭城的學術問題,雖然經過1999年、2000年兩次在鄴南城東郊、西郊進行考古勘探,沒有找到外郭城牆等具有價值的線索。

但後期的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都與這個觀點密切相關。

」朱岩石說。

進入21世紀,鄴城考古隊在「大鄴城遺址考古」的工作理念指導下,將自己的工作範圍不僅僅局限在15平方千米的「鄴城遺址」,而是將鄴南城外郭城思考與研究、鄴城建築構件製作技術與編年研究、南北朝佛教考古研究、北朝陵墓區考古等與「大鄴城遺址考古」緊密地聯繫起來,取得了收穫。

通過在推測的外郭城區域持續的考古工作,鄴城考古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其中既有一定數量的東魏北齊時期的道路、溝渠、建築基址等,也有引人注目的趙彭城東魏北齊大型佛寺遺址、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遺蹟等。

趙彭城東魏北齊大型佛寺遺址考古工作前後持續10年,該佛寺坐北朝南,平面近方形,由溝壕圍合,溝壕邊長450米左右。

寺院中心偏南有高大的佛塔,整個占地約19萬平方米,是迄今考古發現面積最大的佛寺遺址之一。

寺院東南角、西南角各有一個由房屋圍合而成的正方形院落,院落邊長達110餘米。

趙彭城東魏北齊寺院,既保留了北魏寺院以佛塔為中心的傳統,又出現了多院落的新式格局,深刻影響了隋唐時期的寺院布局。

2012年初,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發現佛教造像近2900件(塊),震驚國內外。

這批資料顯示鄴城佛教具有獨自而深遠的傳統,從佛寺格局到造像樣式,它上承北魏佛教,下啟隋唐宗派,形成了「鄴城模式」。

鄴城考古隊隊長朱岩石表示,「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都在鄴城考古隊推斷的外郭城(區)內,因此我們認為東魏北齊鄴城的外郭城發現與確認只是機遇與時間的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臨漳鄴城遺址新勘探出六座大型殿址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王俊平 記者劉萍)日前,筆者從臨漳縣文物旅遊局獲悉,鄴城考古隊在鄴南城宮城區遺址內新勘探出六座大型宮殿遺址。 鄴城遺址位於臨漳縣城西南20公里處,包括鄴北城和鄴南城兩部分,是...

邯鄲臨漳縣鄴南城宮殿區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啟動

近日,邯鄲臨漳縣鄴南城宮殿區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之前,縣政府結合鄴城考古隊對鄴南城宮殿核心區進行了圈圍保護,在前期勘探、分析研究、現場清理、政策爭取等工作基礎上,正式對該處遺址進行發掘。截...

專題|跟著考古學家探尋漢魏洛陽城

都城史上「承上啟下」的漢魏洛陽城——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 漢魏洛陽城始建於西周,先後經歷了東周至北魏等多個時代,到初唐方才廢止。漢魏洛陽城中間經過多次修築、廢毀、再改建,城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