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教授:中國早期的都城是沒有城牆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邑不城」。

城是中國人的心結,它似乎代表著一種生存狀態。

在一般人印象里,內有城外有郭的布局方式就是中國古都的模式。

然而咱們遼寧蓋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教授推翻了這種說法,並在新作《大都無城》里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大都無城」說。

通過考古,許宏發現,從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二里頭(夏或商王朝)開始,到漢代的長安和洛陽,近2000年時間裡,這些龐大的都邑在大部分時間裡處於沒有外郭城(圈圍起來的聚落外圍的城垣),也就是沒有城牆的不設防狀態。

「大都無城」,是對早期中國古代都城形態的概括,與後來「無邑不城」的端莊、嚴謹形成鮮明對比,「大都無城」更顯質樸、自然,也更加彰顯文化自信。

從漢前溯到夏商,大部分的古都是「不設防」的

長期以來,我國考古學界有一種說法「城牆是構成都城的基本政治要素,沒有城牆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許宏在書中推翻了這種說法——早期的都邑大部分沒有外郭城。

許宏是二里頭遺址發掘主持人,他告訴本報記者,二里頭都邑是「大都無城」的一個最早的典範。

為什麼以二里頭為「大都無城」之首呢?「我覺得二里頭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早的,但它是整個中國古代史向前發展的一個巨變和質變。

」許宏認為,從二里頭開始,我國歷史從無中心的多元進入有中心的多元,就是從所謂邦國時期進入王國時期。

按照傳統文獻說,就是夏商西周時期。

許宏叫它廣域王權國家——廣大地域的王權國家。

這個國上之國,不像秦漢帝國郡縣制一統到底,所以它儘管有核心了,但還是多元的。

一旦有比較強盛的王權出現,社會趨於安定,「城」的土圍子紛紛退出歷史舞台。

二里頭時代的有些中心聚落變成環壕了,挖壕溝要比築城牆簡單一些,所以說不太注重對外防禦。

二里頭作為當時東亞大陸最大的王朝都城居然根本沒有城牆,二里頭開啟了此後「大都無城」的時代。

二里頭「大都無城」、殷墟「大都無城」,殷墟以後200多年的西周王朝完全「大都無城」, 戰國中晚期秦國及秦王朝(秦代)都城咸陽遺址,迄今尚未發現外城城垣,都城的布局結構也不甚清楚。

根據大量的考古資料,許宏提出,「宮城+郭區」而非「宮城+郭城」的布局,是從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都邑二里頭至曹魏鄴城之前近2000年時間都城空間構造的主流。

其間只有商前期和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為城郭布局的興盛期,二者都有特殊的歷史背景,軍事局勢的高度緊張是其共性。

也就是說,從二里頭國家到曹魏鄴城時代的絕大部分時間裡,我國龐大的都邑都不設外郭城。

有內城、沒郭城是都邑空間構造的主要形態。

書中還揭示了一個現象,那些擁有長長的南北向中軸線、城郭里坊齊備的經典古城形態,上溯到北魏洛陽和曹魏鄴城就難尋蹤跡了。

許宏說,從東漢洛陽城就能看出來,洛陽城的南宮和北宮占據了都城的絕大部分,還沒有形成一條大中軸線,只是到了魏晉洛陽城之後,才把南宮去掉,北宮成為主要宮殿,向南拉伸出一條從宮城到外郭城正南門的大路,這樣城市的中軸線才出來。

從「無城」到「有城」,是秦漢之際都城發展發生了的巨變。

正是一種穩定的秩序的建立,為了讓皇帝的統治「受命於天」,帶有貫穿全城的大中軸線的禮儀性城郭,因同時具有權力層級的象徵意義,才開啟了漢代以後城、郭兼備的都城發展的新紀元。

由曹魏鄴北城開始,從魏晉到明清時代,皇權越是加強,都城就越中規中矩、方方正正。

許宏在書中總結出「城郭齊備、都城大中軸線和嚴格的里坊制」這三項,是「後大都無城時代」的「標配」。

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元大都、北宋汴梁城、隋唐長安城,這些都城遺址城內鱗次櫛比的里坊或胡同和外圍的高大城郭,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許宏還告訴記者一個與城牆相關的有趣現象。

從築城技術來看,南方築水城,中原及其周圍地區築土城,內蒙古中南部依山而建石城是原有的傳統,但是由於中原王朝文明非常強勢,起源於中原地區的夯土版築技術逐漸擴張到其他地區,替代了這些地區原有的築城技術。

越是國力強盛越不需要城牆

一反「無邑不城」的主流認識,「大都無城」的說法,在學術上具有相當的顛覆性。

許宏對記者說,他寫此書並非標新立異,只是對中國古代都邑遺存顯現出的某種現象的一個提示,對都邑發展階段性特質的歸納和提煉而已。

許宏說,有追求的考古學家的終極理想是透物見人,甚至探究古人的思想,「考古人也應當而且能夠以自己相對獨立的身份參與寫史」「真正有想法的考古人應把自己的研究升華到大歷史的層面」。

許宏舉例說:「如何解釋考古遺址不見外郭城垣的現狀?或許可以歸因於考古中的偶然因素,例如遺址發掘尚不夠全面深入;城牆可能由於沖蝕和戰亂而被毀棄。

但換種思路,也許本來就無城。

雖然缺少文獻資料佐證,但是許宏可以列舉大量的考古材料,證明自己的觀點。

二里頭出土的大量考古實物表明:一個社會文化高度發達、影響力前所未有的強勢輻射的王朝「呼之欲出」。

許宏認為,「大都無城」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並且一直延續到秦漢時期。

因為從考古學上觀察,「大都無城」的時代,都是廣域王權國家或初期帝國興盛強大的時代,而非積貧積弱的時代。

從二里頭到西周,大型都邑沒有圍牆,淡化對外防禦,同時內部功能分區強化,這是廣域王權國家或者王朝的標誌,表現了強大的自信。

在許宏之前,也有學者提出,在夏、商及西周文明中,作為君王所在的京師之地,都是以不築城牆的「邑」的形式出現的,旨在宣示教化,無城之邑具有使命流布暢達的象徵意義。

這已經從防禦文化上升到政治文化的範疇。

因此,可以認為「大都無城」是一種代表當時的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理念。

許宏指出,「後大都無城時代」禮制建設的規範化行為,恰恰是肇始於「大都無城」這一時期的,這完全超出了人們對這段歷史的所謂常識性的認識。

《大都無城》表面上講的是中國幾千年都邑的動態大勢,但仔細品味,它實際上也是在回答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怎麼一路走到了今天這個問題。

許宏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他也希望讀者不要迷信權威或經典而要用自己的腦子想問題。

新媒體編輯:劉爽

責任編輯:符成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訪談︱許宏:並非有城牆的聚落才是城邑

【編者按】關於考古,許宏研究員有句頗富詩意的話:「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獲知當時的真相,但仍懷著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執著。」雖然身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的隊長,但他並不輕易給自己主持發...

探索「中國」誕生與早期發展

——從《何以中國》到《大都無城》近年,我有三部從考古學角度解讀早期中國的小書面世,分別是《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和《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三本小書,大...

訪談︱許宏:「大都無城」是基於文化自信

古代都城似乎都有城牆,尤其是現存的明清城牆,成為「中古以後帝國都城最鮮明的物化表征」,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許宏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新著旗幟鮮明地提出「大都無...

考古學家眼中的早期中國:「大都無城」

人民網北京5月17日電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顯著特色之一。如果有人說,在二里頭國家(夏或商王朝)誕生到漢代的兩千餘年間,絕大部分時間裡都城居然是沒有大城的,甚至可以說這一千多年是...

中國城市的不設防時代

中國「營國」規劃的最早記載見於《詩經》。《綿》有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描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眾在岐山腳下築城的過程,考察方位、探測風水、答謝神靈、平地修城,皆有...

不是「無邑不城」嗎?

在人類歷史上,大概沒有哪個地域、哪個族群的人,比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諸族群更喜歡築城了。「無邑不城」,只要人扎堆的地方就得圍起來。卷帙浩繁的古典文獻中,充斥著關於城與築城的記載;廣袤的神州大地上,...

許宏「解讀早期中國」出新書

本報訊(記者路艷霞)繼《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之後,考古學家許宏昨天推出《大都無城》,這是其「解讀早期中國」系列的第二本。許宏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主...

考古學者許宏提出中國古都「不設防」

本報訊(記者丁楊)近日,身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的考古學家許宏新作《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這也是繼許宏的《何以中國:公元前200...

「大都無城」:千年不設防的時代

「無邑不城」,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古都的一個顯著特色,不管是公眾還是學界,一般都認為「沒有『城牆』的都城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繼《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之...

「大都無城」——考古人要改寫的中國古都史

新華社北京2月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屈婷)2016年5月,考古學家許宏在三聯書店出版了一本小書——《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8月旋即再版,更一不小心成了暢銷書,獲得多項權威圖書年度大獎。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