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古墓的你們,書單已為你們準備好(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人喜歡歷史,但更喜歡了解神秘的古代墓葬文化

中國有著數千年的古代墓葬文化,每個朝代的墓葬類型和習俗又有所不同,想要了解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遺產君給大家推薦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與古代墓葬有關的書籍,供大家參考。

《秦公帝王陵》

《秦公帝王陵》是一部全面研究泰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專著。

作者通過實地考察,獲取了充足、完備、翔實的一手資料,詳細介紹了泰陵四大陵區即西垂陵區、雍城陵區、櫟陽陵區和成陽陵區的陵墓、陵同、陵寢建築、陪葬墓、陪葬坑等情況。

特別是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秦始皇陵,其規模之夫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屬罕見。

秦始皇陵的考古發現,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成為世界認識中國古代燦爛輝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魏晉南北朝隋陵》

《魏晉南北朝隋陵》主要內容:以薄葬制為特色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政權的分割,疆域的分治,朝代的頻繁更替,少數民族的內遷,民族的大融合,對當時的陵寢制度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使這一時期各朝代、各政權的陵寢制度顯得特別混亂,但也表現出了少有的豐富多彩。

尤其是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其陵寢制度不可避免地帶有其民族的特色。

同時,由於這一時期各個政權的短命和不確定性,加之歷代王朝對這些帝陵的破壞,使這一時期各個朝代的帝陵逐漸銷聲匿跡,成為歷史的懸案。

本書作者通過對大量歷史資料的研究,結合當今考古最新成果,對這一時期各個朝代帝陵的位置、喪葬制度、陵主的生平事跡均進行了詳細介紹,是研究這一時期皇帝陵墓最系統、最全面的著作。

《唐十八陵》

《唐十八陵》「因山為陵」的唐代陵墓,埋藏了唐代的19位皇帝和二百多位皇親貴族以及勛臣。

主要分布在陝西關中渭河以北的乾縣、禮泉、涇陽等6個縣境內,東西相距150公里,以唐長安為基點,形成一個102度的扇面,蔚為壯觀,堪稱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蹟。

《唐十八陵》作者歷史性地考察了唐代18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對陵寢制度的形成過程和陵址陵名的選擇與界定,以及與陵寢制度相關的禮俗製作和人物事跡都作了專題研究和綜述。

是迄今為止,對唐陵史跡考證最全面、最系統的論著。

《南北宋陵》

《南北宋陵》講述的是:宋陵在中國古代陵寢建築中有著許多獨特之處。

由於戰爭的原因,南北宋陵分布在浙江紹興和河南鞏義兩地。

位於河南鞏義的北宋陵區分布著北宋「七帝八陵」以及為數眾多的皇后陵、皇親貴戚及勛臣墓,這裡現有漢唐以來為最多的陵園石刻。

紹興權殯南宋六位皇帝及數位皇后。

《南北宋陵》考述了南北宋陵的形成過程及陵園擇地所遵循的原則,對帝陵的營建和陵寢制度的形成過程、喪葬禮儀及與陵寢制度相關的寺院建築、神道石刻和宋帝軼事都做了專題研究和綜述,是迄今為止對南宋陵史跡考證最全面、最系統的論著。

《遼夏金元陵》

遼、夏、金、元朝代的帝王陵,由於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較少,有些帝陵的地點及陵園建制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

正因為如此,它也備受國內外人們的矚目。

閻崇東先生撰寫的《遼夏金元陵》,資料翔實,內容全面、系統,論述深入淺出。

以往關於遼、夏、金、元帝王陵進行綜合系統的論述比較罕見,《遼夏金元陵》彌補了這一缺憾。

從中可以較全面地了解這幾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的帝王陵的葬制、葬俗及其整個時代的文化面貌。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各民族不斷交往、融合和發展的民族。

各民族間共同生息、互相影響、取長補短,為創造輝煌的中華文明共同做出了貢獻。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在中國古代帝後陵寢變遷中有著重要地位,長期以來卻殊少深入透闢的研究。

作者通過實地測繪勘察,旁徵博引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就明十三陵營建的歷史背景、建造過程、陵寢規制、禮制風俗、維修管理等問題進行了全方位論述。

《清東西陵》

位於河北省境內、北京東西兩側的清東陵與清兩陵,是我國現存規模最為宏夫,體系最為完整的帝后妃陵寢。

在迄今所存的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群中,清東西陵以其建築物保存完好,數量繁多,規模宏大而為世人所重視。

《清東西陵》作者通過浩繁的文獻瓷料和大量的實地考察向讀者全面展示了清朝帝后妃陵寢的建造歷史,營造工藝,藝術成就、陵寢禮儀等有關中國墓葬空化的方方面面。

這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集研究與旅遊實用於一身的學術著作。

《中國墓葬史(套裝上下冊)》

考古學成為一門具有科學意義、獨立的學科,應該從十八世紀開始,具體地講,1760-一1840年間,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促進了考古學的發展。

中國最初的考古學屬於「舶來品」。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學術知識的傳播,西方的考古學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傳到了中國。

本書介紹了從商周時期到明清時期中國數千年墓葬文化的發展和演變。

《梁莊王墓》

由於梁莊王墓屢遭盜掘,為保護文物,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我們於2001年4月對該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發掘證明,該墓是梁莊王與其繼妃魏氏的合墓,並經歷了由單人葬改為雙人合葬的過程。

其中梁莊王享年30歲,先葬(1441年);梁莊王妃享年38歲,比梁莊王遲薨10年,後葬(1451年)。

梁莊王墓雖遭多次盜掘卻未遂,實屬不幸中的萬幸。

而更感到意外之喜的是,墓內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極為豐富,僅次於明定陵,是繼定陵之後我國明代考古的一又次重要發現。

梁莊王墓為明代梁莊王與其繼妃的合葬墓,墓葬規格僅次於明代皇陵——定陵,出土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極為豐富,且十分精美,包括玉器、瓷器、金銀器等。

該墓葬是繼定陵發掘以後,我國明代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本書為上、下冊,文字30萬餘字,線圖200餘幅,彩色圖版400餘幅,詳細介紹了梁莊王墓的文物挖掘整理工作和研究成果。

《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

本書對於魏晉南北朝壁畫墓進行了綜合研究。

書中所討論的壁畫取其廣義,不僅包括彩繪壁畫,還包括如模印拼鑲磚壁畫等以其他材料和技術製作的壁面裝飾,此外附帶討論了裝飾有畫像的葬具。

上編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礎上,對魏晉南北朝壁畫墓進行分區與分期,將其分為東北地區、西北地區、南方地區、中原地區四個大區,根據資料的情況,有的大區再分為若干小區,在此基礎上對有些地區的壁畫墓進行分期,建立起這一時期壁畫墓的基本時空框架。

下編選取典型材料,對相關問題進一步加以分析。

包括以河西地區魏晉壁畫墓為例,討論不同區域間文化的互動關係;通過分析鄴城東魏北齊壁畫墓的特徵,提出「鄴城規制」的概念,以考察漢唐之間壁畫墓的過渡性特徵;從南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入手,探討壁畫圖像所具有的象徵意義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齊畫像石為例,觀察外來文化影響下內地喪葬美術所發生的變化。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婁睿墓於1979年4月至1981年1月發掘,歷時近兩年,墓主人政治地位之高,墓室規模之大,壁畫之精美,以及墓內出土遺物之豐富,都是前所未見的。

可以說是繼河清元年(562)壽陽厙狄迥洛墓和武平七年(577)磁縣高潤墓之後發現的最重要的北齊高級貴族墓,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關注,並在《文物》1983年10期上舉行筆談。

宿白先生的那篇《太原北齊婁睿墓參觀記》最為重要,從墓葬形制,墓室壁畫的內容題材和布局,黃釉陶器的燒造和摹仿金銀器裝飾紋樣等方面,都作了詳盡的論述。

《宣化遼墓壁畫》

墓址在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里村。

墓主為遼檢校國子監祭酒兼監察御史張世卿。

墓室四壁和頂部均繪有壁畫,共有壁畫約86平方米。

壁畫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豪華奢侈生活,有出行、伎樂、宴飲等場面。

其中《散樂圖》描繪由12人組成的樂隊和舞蹈者。

樂器有排簫、大鼓、腰鼓、琵琶等。

最前面當中的一人著長袍,穿高腰靴,正在表演。

墓頂繪星象圖,它以中國古代二十八宿為主,吸取古代巴比倫黃道十二宮之說,組成了中外合壁的星圖。

壁畫內容豐富,人物比例正確,姿態生動,線描挺勁,色彩鮮艷,年代準確。

張世卿墓壁畫是遼代末年漢人墓葬中最精采的。

《北齊徐顯秀墓》

2000年—2002年在太原王家峰發掘的北齊武平二年太尉、武安王徐顯秀墓,是目前已知北朝保存最為完整的壁畫墓。

墓中出土了墓誌、陶俑、瓷器和藍寶石金戒指等文物共530餘件,更重要的是出土了300餘平方米彩繪壁畫,包括墓道兩側的儀仗出行隊列,墓室四壁的墓主人家居宴飲、出行備馬備車場面,以及天象神獸等內容。

這些壁畫不僅代表了當時最高的繪畫水平,而且由於其完整再現了北齊達官顯貴的奢華生活,為我們研究北齊社會歷史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形象資料。

《鄭州宋金壁畫墓》

《中國•鄭州考古9:鄭州宋金壁畫墓》收錄鄭州地區的宋金壁畫墓,包括鄭州二里崗、南關外,滎陽司村、孤伯嘴,新密下莊河、平陌,登封劉碑、高村、黑山溝、南莊、箭溝,鞏義涉村宋代壁畫墓;登封王上金代壁畫墓,滎陽杜常村金代磚雕墓.配有精美圖片及線條圖,為研究鄭州地區宋金考古、中國古代美術及建築等方面提供重要資料。

《荊州高台秦漢墓》

本書對湖北省荊州高台44座秦漢時期的墓葬作了全面報導和系統研究。

主要內容有墓葬形制與棺槨結構的分析、陶器和銅器的類型學考察、漆器形制與花紋的介紹、簡牘文字的考釋與研究。

其中的漆器部分是重點章節,特別是M28中出土的西漢中期的精美漆器是前所未見的。

(圖片網絡)

(更多精彩,請看下篇,歡迎關注遺產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研究》評介

內容摘要:在河西地區目前發現的考古材料中,地域性特點突出、形象直觀、內容豐富的壁畫墓,因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傳世文獻的不足而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成為研究者們據以考察魏晉河西地區社會生活與文化交流...

專家分析認為:陝西帝王陵總數達82座

自西周建立至唐滅亡約2000年,先後有14個王朝在陝西建都,帝王們把自己的歸宿地陵墓也修築在此,歷史上的周、秦、漢、隋、唐為陝西創造了輝煌的地上地下文化。日前,陝西省地方志辦公室與西北大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