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寶藏丨「辛追夫人」長眠於此,看盡兩千年湖湘巨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過湖南14個市州級博物館之後,今天,新湖南客戶端「湖湘寶藏」系列報導帶你走進湖南省博物館,了解湖湘文明進程,領略湖湘文化奧秘。

一「別」五年,我湖南省博物館終於在去年11月「重出江湖」,可想死你們啦!

我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類博物館,歷經5年的改擴建之後,展區面積從6000多平方米增加至2.7萬多平方米,文物保護區面積從2000多平方米增至1.4萬多平方米。

現在,我家外觀呈獨特的三殿式外形,體現出莊重、凝練的美感。

這一外觀設計出自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師磯崎新先生之手,以「鼎盛洞庭」為創意源泉,從鼎的意象、氣勢及精神文化內涵入手,籌劃出新館的建築外形。

我家現有館藏文物18萬餘件,尤以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用我的大家長——省博物館館長、黨委副書記段曉明的話講,新湘博就是「全,富,美」:

全——擁有完整的文化空間,文保、展陳、教育等功能齊全。

富——新館共展出四千多件套展品,非常豐富。

美——建築美,展館美,文物美,服務美。

長沙市東風路50號。

湖南省博物館有多牛?

「東方睡美人」辛追夫人長眠於此;

11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各個身懷絕技,是當之無愧的頂級國寶;

其他重要文物也絕對不可小覷,它們其中一些甚至在人類發展史上占據里程碑式意義……

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的八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我家可謂是藏品浩如煙海,寶物美不勝收!

百聞不如一見,我這就「隨便」挑幾件傳家寶讓大家長長見識:

辛追夫人

得益於深埋、密封緊密和相對無菌環境這三個有利條件,辛追夫人屍體歷經2000餘年保存完好。

↑辛追夫人復原蠟像。

(資料圖片)

再次與世人見面,這位「東方睡美人」外形一如出土時完整,膚色、皮膚無明顯變化。

出土後,老娭毑先後搬了3次「家」,「家」中的條件一次比一次好,特別是這次改擴建後的「新家」,可抗8級以上地震。

特別的是,我們運用高科技手段,將老娭毑「新家」17米深的「墓坑」變成成電子螢幕,交替呈現巨龍騰翔、神獸飛躍、仙人遊樂等連環畫一般的景象,再現了2200年前漢人的升天夢想和永生渴望。

朱地彩繪棺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辛追夫人長眠的套棺從大到小分別是黑漆素棺、黑地彩繪棺、朱地彩繪棺和錦飾內棺,層層相套,尤以第二層和第三層棺材最為華麗。

朱地彩繪棺為梓木,通體內外髹朱漆。

在外壁上用青綠、粉褐、赤褐、黃白等明亮的顏色繪製出各種精美的圖案。

(朱地彩繪棺上的雙龍穿璧圖案)

(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海報,上面這隻鹿是不是有點兒眼熟?)

蓋板上繪有龍虎相鬥,頭檔上繪有雙鹿踏雪,足檔上繪有雙龍穿璧,還有左右側板上的仙人、鹿雀、龍虎、雲氣等精美圖案,整幅畫面充滿了海外仙山與神仙洞府神迷迷離的氣氛,並以此表達吉祥升仙的主題。

素紗單衣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單衣,又稱襌衣(不是僧人穿的「禪衣」),指單層外套。

素紗單衣是迄今所見早期衣物中最薄、最輕的一件,衣長132厘米,通袖長181.5厘米,僅有49克,是西漢時期紡織的「巔峰之作」。

時下年輕人喜歡的「內衣外穿」,專家說,其實早在漢代就已經流行。

T型帛畫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T型帛畫出土時放置在辛追夫人長眠的錦飾內棺的棺蓋上,歷經兩千多年,品相完好,色彩鮮艷,畫功高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帛畫的內容可以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分別描繪了漢人對天堂、人間和地下世界的想像,繪有日月、金烏、蟾蜍、貓頭鷹、天門守衛者、飛天、墓主人、巨鯨等。

令人震驚的是,在最大太陽中間的黑鳥,被叫做金烏,竟是古人用肉眼觀測到太陽黑子的現象。

也因為這件文物,證明東方觀測太陽黑子比西方早了2000年。

大多數專家認為帛畫表現的是墓主辛追在侍者的簇擁下升天的場面,而這件帛畫屬於葬禮儀式中使用的銘旌,所體現的是對永生的追求,表現出了當時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人物龍鳳帛畫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人物龍鳳帛畫》於1949年出土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絹本帛畫。

畫中右下方有一位側身而立的中年婦女,闊袖長裙,雙手合十像在祈禱。

婦人頭頂上有一隻騰空飛舞的鳳鳥,尾羽向上捲起。

左側是一條體態扭曲的龍,正向上升騰。

這個婦女頭後挽著一個垂髻,上面系有裝飾物,長衣拖地,服飾莊嚴華麗,人物體態婀娜。

整幅畫表現的是龍鳳引導墓主人的靈魂升天的情景。

畫中所繪的龍的形象,因初發現時龍的左足破損,只見右側足,而一度被認為是夔,該作品也曾定名為《夔鳳人物圖》。

大禾人面紋方鼎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這是一張禁止出國展覽的商代神秘大臉,1959年出土於寧鄉縣黃材鎮炭河裡遺址。

此鼎形制雄偉,在裝飾上以人面為飾,是目前全國唯一以人面紋為飾的青銅鼎。

(口沿內壁有「大禾」銘文)

(「大禾」銘文拓片)

人面紋方鼎的造型源於中原正統,但裝飾手法極具地方特色。

器內鑄有「大禾」二字銘文,鑄銘文的習慣同樣來自中原,可「大禾」的含義又令人費解。

種種謎團,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皿方罍

古有完璧歸趙,今有完罍歸湘。

「皿方罍」被譽為方罍之「王」,器形雄偉,紋飾精美,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精美的一件青銅方罍,同時也是商周鼎盛時期的代表作。

1919年,它於亂世重見天日,然而,器身與器蓋卻離散近九十年。

2014年,湖南人用「眾籌」的方式,以2000餘萬美元洽購器身回國,最終讓國寶身蓋合體,重回故里。

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標本

這可是事關人類命運的兩粒米。

它們被發現於距今約15000年的永州道縣玉蟾岩遺址中,具有野生稻、秈稻、粳稻的綜合特徵,是目前發現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標本。

陶釜 世界最早的陶器

這口「鍋」同樣出土於道縣玉蟾岩遺址,是舊石器時代的先人用於烹煮食物的器具。

這件器物製作相當原始,胎體厚達2厘米,泥片疊築而成,是迄今為止世界發現最早的陶器。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1972-1974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貴文物,是20世紀世界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通過千餘件珍貴展品歷史與藝術交融的形式,以講故事的手法,描繪了一幅軑侯家人生前的生活畫卷,以及在天國世界裡,先人逝後嚴格按儀軌下葬並帶走死後世界生活所需,折射出漢初人們對生命的珍惜。

此陳列分為序廳及驚世發掘、生活與藝術、簡帛典藏、永生之夢四個單元,是人們了解兩千多年前社會風貌的窗口。

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

從約2.3億年前湖南地區退出海水、露出陸地開始,按時間軸的順序,呈現「湖南人」自身創造湖南區域歷史、積累湖南區域文明的過程。

展覽通過「家園」、「我從哪裡來」、「洞庭魚米鄉」、「生活的足跡」和「湘魂」五個部分,向觀眾解讀我們生活的熱土瀟湘。

這不僅是省博,也是湖南首次這麼系統、全面地展示我們的先民如何在此繁衍生息,以包容開放的胸襟,融合曆代移民,發展成為今天的「湖南人」。

(部分圖文整合自湖南省博物館官網、雅昌藝術網、王牌講解員微信公眾號)

[責編:吳名慧]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旅遊景點

一、概述湖南省博物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籌建於1951年,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博物館,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

湖南省博物館的十一件館藏國寶

央視《國家寶藏》前晚開播後獲得不少好評。湖南省博物館的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畫、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三件國寶也將在後續節目中與觀眾見面。在節目中擔任001號講解員的張國立告訴記者,一定要去新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