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有生之年,這些博物館你應該要去走一走的(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名稱:湖南省博物館

所在地:湖南省長沙市東風路50號

類別/級別:綜合/國家級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占地5萬多平方米,籌建於1951年,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文化博物館。

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

1974年7月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陳列館建成開放。

2003年1月13日新陳列大樓建成開放。

2012年6月18日因改擴建工程暫停開放,預計恢復開放時間為2017年底。

湖南省博物館內收藏了為數不少的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包括兩千年不腐的馬王堆女屍、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直裾素紗襌衣,載有政治、經濟、哲學、歷史、天文、地理、醫學等等內容的帛書。

湖南出土的眾多青銅器也在館內陳列。

其他重要展品還有「湖南考古十大新發現」,著名書法家畫家的作品等。


常設展廳


馬王堆漢墓陳列

《馬王堆漢墓陳列》所展示的是於1972年至1974年期間於長沙馬王堆三座西漢墓葬的文物,墓中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貴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最具考古價值)。

其中漆器,代表了漢初髹漆業的最高水平;絲綢,展示了紡織技術的成就;帛畫,敘述了神秘的天國幻想與永生渴望;帛書,傳承了先哲的學識與智慧;女屍,是人類防腐史上的奇蹟。

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的精華當中以一號墓出土的女屍(最具考古價值)

漢墓陳列內景

商周青銅器陳列館

湖南歷來就是商周青銅器出土重鎮,進入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出現了一批既有中原特點,又有本地特色的銅器。

西周時期開始出現具有南方特色的銅器,同時也出現楚國銅器,構成了春秋戰國時期湖南地區以楚國青銅文化為首,同時又有多種青銅文化並存的局面 。

湖南商周青銅器在中國青銅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斐聲中外的四羊方尊就是從這裡出土的。

現在館內有國家一級文物人面紋方鼎,造形奇特。

有紋飾精美獨特的皿天全器蓋,還有西周至戰國時代的各種銅製兵器,如箭頭、戈、劍等。

青銅館陳列藏品

名窯陶瓷陳列館

《湖南名窯陶瓷陳列》是展示湖南地區古代陶瓷藝術風采的展覽。

從東漢至清代在湖南地區已發現瓷窯達四百餘處。

陳列館展出的150件珍品中,既有釉色晶瑩、雕塑栩栩如生的湘陰窯瓷,又有以釉下彩繪為裝飾特色的長沙窯瓷,同時還有以釉下五彩蜚聲中外的醴陵窯瓷。

陶瓷館藏品

明清書法館

《明清書法陳列》精選了明清兩代書法大家的珍品手跡尤其是湘籍名人的書法作品居多,館藏明清書法作品甚豐,藝術涵蓋面廣,其中包括沈周、文徵明、陳淳、李東陽、徐渭、吳昌碩、趙之謙、王鐸、石浪、祝允明、董其昌、鄭燮、曾國藩、左宗棠、劉墉、查昇、黃慎、羅典、查士標、王文治、梁同書等人在內的書法作品。

書法館藏品

明清繪畫館

明清繪畫,在唐宋的基礎上,趨向個性化,重傳統的摹古和改革創新兩大潮流並峙交織,「摹古」派講究傳統的繼承、技法的表現,「創新」派注重畫意內涵和筆墨形式。

同時提倡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使中國畫的意境更為雋永、深沉和含蓄。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明清繪畫作品甚多,其中有些畫家的作品在全國尚屬少見。

展廳所展示的58幅作品,僅是明清繪畫中的一鱗半爪,然可連綴出明清繪畫藝術發展。

館藏繪畫

新發現陳列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陳列》展示的是10餘年來湖南地區的10大考古成就,陳列館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展品共計133件(組),於2003年1月18日對外展出.。

其中7項被評為當年全國10大考古新發現之一,3項被評為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而龍山縣裡耶鎮戰國秦漢城址及秦簡的發掘,已被譽為21世紀中國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里耶秦簡


館藏精品文物


一、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

作於戰國時期,作品長31、寬22.5厘米,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

帛畫構圖簡潔而意境深遠。

畫面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繪一龍一鳳,鳳引頸昂首、展翅向上,作奮爪邁進之態;龍頭生雙角、身軀蜿蜒,呈騰躍飛升之勢;中層繪一高髻細腰、廣袖長裙、合掌側身而立的貴族女子,當為墓主人形象;下層繪一彎月狀物,或以為是引魂升天的獨木靈舟。

繪畫以白描為主,間以單色平塗,其線條流暢舒展,形象勾勒形神兼備,尤其是龍、鳳的動態渲染和人物的靜態刻畫,形成一馳一張的鮮明對比,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這是我國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畫之一。


二、人物御龍帛畫

戰國

作於戰國,作品長37.5厘米,寬28厘米。

畫中男子,峨冠博帶,意態軒昂,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長身而立,上遮華蓋,下馭長龍。

龍昂首翹尾,身體平伏呈舟形,龍下有鯉,龍尾翹起,一鶴立於上,圓目長嘴,頂有翰毛,仰首向天。

這幅帛畫的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傳神,表現面部的線條精微而細膩,使鬚眉畢現,神情宛然;表現服飾的線條則流暢舒展,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長袍的質感和飄逸的狀態,被稱為中國早期肖像畫的傑出代表,人們將其與「人物龍鳳帛畫」一起並稱為先秦繪畫藝術中的雙璧。


三、大禾人面紋方鼎

商代晚期,方鼎是中國唯一的以人面紋為飾的鼎。

通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

顏色碧綠,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於底部,兩耳直立,四柱狀足,足上部有獸面紋,器身外表四周飾半浮雕的人面。

人面周圍有雲雷紋,人面的額部兩側有角、下巴兩側有爪。

因鼎腹內壁鑄「大禾」兩字銘文,所以被稱為大禾方鼎。


周青銅器以獸面紋作主題紋飾較為常見,人面紋飾較為稀有珍貴,此鼎以四個相同的人面紋裝飾器體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

從藝術形式上看,此器運用反覆、對稱的裝飾手法,布局嚴密,寫實與抽象紋飾結合。

四組相同的紋飾集於一身,不僅強化了裝飾主題,而且給人視覺上以強烈的衝擊,達到特定的裝飾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銅製作者已具備了較強的寫實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四、唐蘭亭序摹本

蘭亭序

現藏湖南省博物館的這卷原託名為褚遂良所書《蘭亭序》,正文質地為絹本,黃褐色,亦稱「黃絹本」,其縱24.5厘米、橫65.6厘米。

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

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書畫家、鑑賞家董其昌題書「墨寶」二字(殘存)。

卷中有明代書畫鑑賞家項元汴藏印甚多。

卷尾依次有明代許初,清代王澍、賀天鈞、唐宇肩、顧蓴、梁章鉅、梁同書、孫星衍、石韞玉、李佐賢、韓崇諸跋。


因這卷唐摹《蘭亭序》所用的是絹本,有些紙上的效果不易體現出來。

再加上年代的久遠,絹色陳舊泛褐,使之與當時的藝術效果有了距離。

但主要的筆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來,尤其是筆與筆、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都表現出了映帶關係和顧盼姿態。

還有點畫的肥瘦、牽絲的聯繫,都明白地使人看到書寫時行筆的輕重、徐疾。

綜觀該卷的所有題跋,在對正文書藝的品評上,更多為讚譽。

而這些讚譽之詞,也正是初唐時期的書法特徵。

五、T型帛畫

T型帛畫

在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在錦飾內棺的蓋板上,覆蓋著一幅彩繪的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技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這幅帛畫用單層的細絹作地,絹地現呈棕色,呈T形,故稱T型帛畫。


該件帛畫的出土對了解漢代及漢代以前的喪葬制度有很重要的作用:T形帛畫體現了古代葬制中關於安魂安魄的做法,形象而具體。

再者帛畫是一種繪畫藝術。

T形帛畫的出現,說明漢代初期,具有民族特色,以毛筆作畫,無論從畫技,著色和布局方面分析,都已達到高超的水平。

畫技閒熟,用筆自如。

畫面中繪天上、人間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有天門標明,地下以平台為限,天地之間自然是人間。

各界之中,都以典型事物凸顯其空間,不嫌蕪雜而有條理。

特別是人間部分,墓主人形象顯著,主題突出,完全符合帛畫的用途。

最後帛畫本身應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

漢代帛畫是魏晉中國畫的直接繼承,有了發展。

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至今仍有深遠影響。

六、素紗襌衣

西漢

素紗襌(dan)衣,因襌衣用紗料製成,無顏色,沒有襯裡而得名,1972年在中國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漢墓 一號墓出土,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衣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構成。

交領、右衽(rèn)、直裾。

面料為素紗,緣為幾何紋絨圈錦。

素紗絲縷極細,共用料約2.6平方米,重僅49克,還不到一兩。

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

真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且色彩鮮艷,紋飾絢麗。

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七、商代豕形銅尊

商代

銅豬尊高40厘米,長72厘米,出土於湘潭九華山。

銅豬尊有蓋,蓋上捉手殘缺,根據殘存情況復原成鳳鳥形。

雙眼直視,獠牙外露,兩耳豎立,四肢粗壯,尾下垂。

肘部前後各有一圓形管孔,經過尊腹,直通另一肘部。

此管應是先鑄,然後安裝於豕尊范中鑄造的。

此器重達30多公斤,容積有13公升,盛滿之後,一個人難以搬運,有此管孔,可以穿繫繩索,供人抬舉,安裝此管的作用是便於人們搬運。

豬尊的裝飾也有特點,器身大面積用鱗甲紋,前後肘部飾夔龍紋。

尊為酒器。

商代豬尊僅此一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湖南省博物館的十一件館藏國寶

央視《國家寶藏》前晚開播後獲得不少好評。湖南省博物館的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畫、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三件國寶也將在後續節目中與觀眾見面。在節目中擔任001號講解員的張國立告訴記者,一定要去新開館...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旅遊景點

一、概述湖南省博物館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籌建於1951年,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博物館,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