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系列報導⑯ 烏東德水電站考古(3):大劈山墓地石棺葬內現海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攝影 劉陳平

城河是金沙江的支流,河水清澈見底。

通過一座臨時搭建的小橋,往山坡上攀爬數百米,便來到了大劈山墓地。

今年4月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了烏東德水電站(四川)考古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其中包含大劈山墓地發掘成果。

此處位於會理縣新安傣族鄉新田村5組,墓地位於城河東岸一處半坡上,高出城河河面百米左右。

北為陡坎,南與小營盤山石棺墓葬群相連,東靠大山,墓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

墓地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時期石棺葬,距今約3000至4000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現場負責人高寒在現場介紹,2002年和2009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涼山博物館與會理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對該墓葬區進行了兩次搶救性發掘,發現墓葬21座。

從今年3月到4月底,該墓地已揭露墓葬192座。

發掘清理完畢的27座,其中18座墓葬都有隨葬品出土。

石棺形制完整 再現「割肢葬」

石棺葬是我國西南地區分布較為廣泛的一種考古學文化遺存,在岷江上游、雅礱江中下游、滇西地區、大渡河中游、金沙江流域都有分布。

大劈山墓地上,墓葬多為東北朝向,逝者頭朝山坡高處,腳向城河。

已發掘出的墓葬中均是單人葬,尚未發掘合葬墓。

高寒介紹,在已發掘的石棺葬中,其石棺形制大都較為完整。

「頂面有蓋板,旁邊有側板,底面有底板。

」一些墓葬中,考古專家還發現了頭箱、腳箱,內置器物隨葬。

石棺所用石材來源還有待考證。

令人驚喜的是,考古隊員們在此又一次發現「割肢葬」葬俗,石棺內,人骨骨骸清晰可見。

在一座墓葬中,人骨頭部被放置於腹部之上,還有的是割四肢的葬俗。

這是繼該考古區域內猴子洞遺址發現割肢葬後再次發現類似葬俗。

墓葬內發現蚌片、海貝等裝飾品

考古發掘現場的一座墓葬內,在骨骸頭部上方,堆積了許多貝殼類飾物,頭部下方的身體遺存部位,則分布有大量細小的片狀裝飾物,這類直徑約2毫米、中間有小孔的片狀物吸引了考古專家們的注意。

高寒介紹,發掘的墓葬中,類似這樣的隨葬品不在少數。

主要包括蚌片,骨環,海貝等裝飾品。

對於這些薄片狀飾物,現場有專家推測可能是服飾。

此外,隨葬中還出土了石器和陶器。

「墓葬臨江,也許是當年人們從江里打撈的貝類,也許是人們通過貿易交換而來,又或許是從其他地方帶來的習俗。

」高寒說,對於此處先民來源,還需進一步的考證。

據介紹,雖然石棺葬在西南地區分布較為廣泛,但像大劈山墓地這樣,石棺葬如此集中且規模如此之大,在整個西南地區都極為罕見。

通過此次對大劈山墓地的發掘,將為石棺葬起源、發展和融合研究提供極為重要的資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

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四川會理髮現335座新石器至西周時期石棺葬

新華社成都4月28日電(記者童芳)記者28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該單位去年到今年在四川會理縣發現335座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石棺葬,是我國西南地區首次發現數量如此巨大的石棺葬,為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