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保護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以南越國宮署遺址保護為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南越國宮署遺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是西漢南越國和五代南漢國的王宮所在地,也是歷代郡、縣、州、府的治地。
遺址已知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達5~6米,堆積著從秦漢至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
2009年,作為廣州市政府文化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依託南越國宮署遺址建設大型遺址博物館南越王宮博物館,2014年5月博物館建成,對外開放。
博物館內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展示區域包括三部分,分別是南越國曲流石渠、南漢國二號宮殿與廊道、歷朝水井等,各部分遺址本體均以土質為主,包含了木石磚瓦等構成的石渠、蓮池、建築台基、排水木暗渠、古井等各類遺蹟,是南方土遺址的典型代表。
自1995年發現至今,遺址經歷了發掘、回填、建館、重新開挖、展示等一系列工程,情況複雜多變,再加上南方潮濕多雨氣候環境的影響,遺址的穩定保存受到了一定的威脅。
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一情況,南越王宮博物館於2014年經由廣東省文物局向國家文物局提交了遺址原址展示部分本體保護工程的立項申請,得到批准。
土遺址在我國範圍內分布極廣,其保護與展示一直是各地文物保護部門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結合此次遺址保護項目的情況與專家給出的意見,對南越國宮署遺址保護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做些梳理,希望能為同行題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鑑。
重視環境整治,維持穩定的保存狀態
遺址作為不可移動文物,其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必須賦存於一定的環境當中,其狀態受所在地地質、水文、大氣、生物等諸多方面的環境條件影響甚深。
因此,如果不先改善遺址的外部保存狀況,而僅僅針對本體進行保護與修復,其效果將難以持續。
具體到南越國宮署遺址,環境整治工作主要面臨兩個難題。
一是土遺址上分布著木、瓦、磚、石等各種材質的文物,它們對保存環境的要求各不相同,於是對溫濕度以及光照等方面的調控就變得比較困難,需要工作人員在日常的工作中多注意觀察和積累經驗、開展相關研究來進行把握,從而實現整體保護效果的最優化。
二是地下水的問題。
由於遺址地處嶺南,氣候潮濕,雨量豐沛,而且遺址中有不少水井遺蹟,再加上早期場館建設時對這個問題重視不夠,造成地下水的控制工作不好處理,對後來的本體保護與修復掣肘頗多。
總的來說,相比露天的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的保存條件已經優越許多,畢竟封閉的室內各方面情況要比室外容易控制得多。
但要徹底實現保存環境總體可控,則有賴於遺址博物館前期的場館建設與設施配備。
遺址類博物館要兼顧保護與展示,而且面積廣大的土遺址有別於可移動文物可整體密封保存於展櫃內,因此其設計與施工比一般的博物館建築難度更大,要求也更為嚴格。
這就要求場館設計者全面了解遺址所在地的環境條件以及遺址的性質,據此設計出既有利於保存又不影響展示效果的作品來,切不可一味追求外表的美觀而忽視了功能的完善。
施工時也要嚴格按照設計來做,後期更要注意建築垃圾的處理等問題,否則就可能留下種種後患。
比如,防水功能的不完善會導致滲水的問題,空調與新風系統的不完備則容易導致微生物病害的滋生,而建築垃圾如果沒有得到好的處理就容易滋生白蟻,對日後地表綠化植被的生長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還會留下安全隱患。
保證遺址保存環境的穩定,使其始終保持在對遺址有利的狀態,可以為日後的保護工作省下不少麻煩,並大大減少本體保護與修復的工作量,提高遺址保護工作的效率,同時這也是對「最小干預」原則的最佳貫徹,是對遺址本體開展保護與修復措施之前必須要做好的基礎工作。
開展研究和實驗,注重工藝與材料的遴選
要做好遺址的本體保護工作,就勢必要在工程開始之前做好前期的勘察、試驗和研究。
對遺址本體的材質、保存現狀、病害情況、所處環境等要進行充分的檢測與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和實驗。
就南越國宮署遺址而言,潮濕多雨的環境下土體的加固保護以及遺址上木質文物的保存就是前期研究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此外,鹽害和木質文物劣化是遺址保護面臨的兩大問題,因此開展對它們的機理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遺址從發掘到展示的過程中受到溫濕度變化以及光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的病害情況複雜多樣,成因也是紛繁複雜,這使得病害機理的研究工作開展起來十分不易。
但這又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為只有做好了病害診斷,才能為確定本體保護與修復措施提供依據,從而更好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在確定保護措施的時候,要十分注意對工藝和材料的遴選,從多種方案中選取最為安全、穩定和可靠的一種。
一般而言,可以用物理措施解決的,就儘量不用化學保護方法。
大量實踐證明,殺菌劑的效果並不持久,而且有時還會催生新的菌種,如果使用不當,其結果無異於飲鴆止渴。
要慎用化學材料,尤其在新材料的使用方面更要慎之又慎,以避免有可能發生的未知副作用。
新材料由於未經過足夠的檢驗,在有效性、耐久性以及作用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均有不足,其長遠的作用效果無法預見,因此應儘量避免使用。
即使是已經得到成熟應用的材料,也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現場試驗,經過充分檢測、確保了其可行性以後,才可以應用到遺址本體上。
總而言之,任何一種材料的使用都要經過嚴格的試驗和評估。
推進後續跟蹤研究 加強日常維護監測與人員培訓
保護工作進行的同時,還應當一起推進工程技術檔案的完備。
項目進行過程當中的一切情況,包括遺址狀況、所使用的修復材料和工藝以及施工工序等都應以標準格式真實全面地記入檔案之中。
這樣,在以後的工作和研究當中如果發現疑問,就可以隨時進行複查,也可以為後續的跟蹤研究提供方便。
後續跟蹤研究要了解的情況包括施工後遺址本體的變化、是否產生了新的病害等,並在一段時間後對保護材料的有效性進行再次的檢測分析,以綜合地評估保護工程的實施效果。
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逐步地對使用過的修復和保護材料、工藝、技法等進行歸納整理,從而提升今後保護和修復工作的技術水準,深化遺址保護的研究水平。
遺址保護工作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遺址的日常維護與監測。
對遺址本體及其保存環境的溫濕度變化、地下水位、水質、土壤裂隙等進行實時的監測和數據採集,可以幫助我們更精確地了解和掌握遺址的保存狀態,從而為保護工作提供依據。
切實地做好遺址的日常巡查和養護可以達到防患於未然的目的,不僅可以延緩遺址的毀損過程,還可以推遲和減少大規模的項目建設,從而避免過度的保護,取得長遠的效益。
目前,南越王宮博物館已同廣州市白雲文物保護工程有限公司簽訂了遺址日常保養維護的項目合同,由公司駐場員工定期對遺址及其上的文物進行除塵、補水、殺藻和簡單脫鹽等日常養護工作。
博物館工作人員也會每天對遺址進行多次全方位的巡查,並建立巡查日誌,發現情況及時處理。
最後一個相關問題是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的培養和訓練。
在保護項目實施階段,館領導有意識地讓館方工作人員與合作單位的工作人員一起參與項目的實際操作,藉助對方的經驗和力量培養一支較為獨立的文物保護專業隊伍。
另一方面,從事遺址保護的專業人員不僅要掌握文物保護技術操作,也要在歷史、考古以及藝術史等方面加強學習,提升科研水平。
江西推進文物保護五項工程 海昏侯國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啟動
南昌新聞網訊 近日,記者從省文化廳了解到,2016年江西文物工作成績斐然。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幾乎囊括考古領域所有獎項,在江西考古史上尚屬首次。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童明康在曲沃縣考察晉國博物館
5月25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就文物保護工作在曲沃縣考察。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副司長唐煒,省文物局局長王建武、副局長劉正輝,副市長王振宇陪同考察。晉國博物館位於曲沃縣北趙村,依託全國重...
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 全方位展示方法和技術
天津日報報導 記者 劉茵 日前,大沽口炮台遺址鐵器修復工作方案設計、前期試驗等準備工作就緒。鐵器修復工作於近期開始,此次修復工作於博物館內進行。通過19門鐵炮和1件炮輪等文物和相關修覆信息,邀請...
廣州市文廣新局:今年出資200萬元保護南越國水閘遺址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報導:8月30日,公眾號「那一座城」發帖稱,位於廣州光明廣場負一層的南越國水閘遺址,「這個深藏在鬧市地下的國寶,12年來卻只能腐朽消亡」。8月31日,廣州市文廣新局回應稱,廣...
2000年前的南越國啥樣?考古先驅麥英豪揭開廣州秦漢遺址真容
麥英豪(1929—2016),廣東番禺人,考古學家、研究館員,廣州現代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的主要開拓者。歷任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考古隊隊長、廣州博物館館長、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