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尋回文物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陝西考古博物館建築模型。

近兩年,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文博類電視節目的熱播,一股強勁的全民「博物館熱」「文物熱」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去參觀電視節目上出現的國寶,去獲知他們不曾了解的文物保護與修復的故事。

其實,除了博物館中的文物修復師,還有許多常年默默奮鬥在考古一線的文物修復工作者並不為人所知。

而恰恰是他們的忘我工作和不懈努力,才有了一件件精美器物的呈現和一樁樁重大歷史事件的印證。

妙手回春的文物「醫生」

3月2日,記者走進位於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四樓的文物保護實驗室,近距離看到不同類別、不同材質文物的修復過程和這些日復一日忙碌在修復台前的文物「醫生」。

金屬陶瓷保護實驗室里,每個人都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只有門口資料柜上的4件已被修復好的青銅器向來訪者炫耀著它們的光華。

在宋俊榮的修復台上,她正在用刮刀仔細去除著附著在青銅器上的鈣化土和銅銹,這件出土於寶雞石鼓山的青銅四耳簋在她的細心清理下逐漸露出了清晰的紋路。

宋俊榮告訴記者:「去除青銅器上包裹著的土和銅銹只是青銅器修復的第一步,這期間的基礎工作量特別大。

清理工作完成後才能逐步矯形、補缺。

青銅器修復非常考驗修復師的美術功底和耐心。

修補青銅器時會用到一種特殊的透明樹脂膠,修復師要自己用礦物質顏料調出接近器物本身的顏色,這調色的功夫就得練上好幾年。

等膠完全乾透後還要打磨,遇到缺損處有紋飾時,還要根據需要復原刻畫出相同的紋飾。

做舊是修復的最後一步,需要修復師用精湛的技藝讓修補的地方看上去天衣無縫。

通常情況下,一件小型青銅器的修復周期在半個月左右,遇到鏽蝕、殘缺嚴重的情況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實驗室的另一側,修復師郭小俠正在用醫用棉簽輕輕擦拭著一件出土於劉家窪的漆盨。

漆盨的上半部分已經基本清理乾淨,而底部依然與泥土一起被石膏外殼包裹著。

這是因為漆器類文物比較脆弱,需要修復師們親自前往發掘現場進入墓穴,用石膏將整個器物打包帶回實驗室後再進行處理。

就像郭小俠所說:「對於修復師來說,比修復更重要的是保存器物的原始狀態,以便給後續的研究提供更翔實可靠的信息。

」經過近4個月的處理,這件漆盨雖然因為經年累月的侵蝕已經看不出最初的器型,但其上硃砂繪製的精美紋飾依然清晰可見。

一進入古代紡織品保護實驗室,19攝氏度的恆溫和50%的恆濕環境讓人感到些微冷意。

桌上一盤盤等待修復和研究的細小而瑣碎的紡織物殘片,就是路智勇每天的工作重點。

「現在實驗室里主要研究的,是法門寺地宮裡發現的唐代紡織物。

」他向記者展示了一塊被固定在展示框裡的蹙金繡織物殘片,一根根由金箔捻繞而成的捻金線一圈一圈被縫訂在織物上,形成的華美貴氣的紋飾在透明有機玻璃板下閃爍著燦燦金光。

為了解決這塊殘片修復後的加固、運輸與展示的難題,他不斷嘗試用各種材質進行包裝,在多次實驗後才形成了這種保護性的壓裱裝置。

另一個展示框裡,一條修復後的深褐色帶狀織物看著絲毫不起眼,「別看它不起眼,它可是法門寺舍利寶函的系帶。

」路智勇告訴記者,法門寺地宮發掘時本身就有很大程度的損傷,供奉在其中的眾多絲織物都被損壞了,除了幾件比較大的衣物包塊被完整地留存下來,絕大多數都成了殘片,這些殘片的揭展、形變恢復和保護性修復工作非常龐雜。

當記者問他天天進行這些專業性研究會不會覺得枯燥時,他笑著回答:「不會啊。

這些織物看著相似但卻完全不同,我每天都會獲取新的數據信息、有新的發現,這對我來說都是樂趣。

對這些紡織物的材質、工藝、紋樣、種類和數量進行研究,提取有效信息,總結該朝代織物的特點,再通過從中獲取的信息去研究該朝代的文化經濟發展、服飾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是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和研究的學術意義和歷史意義。

而這也就是我工作的意義。

為文博事業抒寫美好未來

文物保護修復是文博工作中一項重要的工作,由於這項工作的特殊性,大眾無法近距離了解它,因此長期以來,文物修復工作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核心是對文物價值的全面保護。

文物出土時受到溫度、濕度改變和光線照射的影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變化,丟失掉許多重要的信息。

而我們就要在考古發掘現場第一時間保護好文物出土時的狀態。

」省考古研究院黨委副書記李崗說,「相較於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師,我們的修復人員更像急診科大夫。

文物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蹟遺物,反映了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和面貌,對今天的社會生活和發展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因此,文物修復不僅僅是為了將殘破的文物修整復原後展示它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對修復後的器物進行研究來體現它的科技、藝術和學術價值,發掘和發揮它的社會功能,為後世留下珍貴的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

2017年,我省共實施大遺址考古項目12項,課題性考古14項,搶救性發掘及基本建設考古項目200餘項,考古調查近40萬平方米,考古勘探1440餘萬平方米,累計發掘面積3萬餘平方米,發掘墓葬2708座。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文物修復專業人員的缺乏。

文物保護修復涉及學科門類多、學科交叉複雜,且需要完善的技能支持,只有長期的學習與實踐才能培養出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復專業人員。

為加強我省文博事業的有生力量,2017年1月,由省教育廳等部門聯合設立的「陝西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工作站」在省考古研究院設站,由西北大學與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培養考古學方向研究生。

同時,省考古研究院多次開展公眾考古進校園活動,為曲江一中、陝師大附中等學校考古社團組織考古知識專題講座、觀摩考古發掘現場和文物科技保護實驗室等活動,為文博事業的發展蓄積後備力量。

據了解,由省政府投資建設的我國首座考古專題博物館——陝西考古博物館已於2017年2月28日在西安市長安區奠基建設。

該項目總建築面積達3.6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集考古科研、公眾教育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公共文化設施。

屆時,考古博物館將向公眾開放標本庫房、信息中心、文物保護及科技考古實驗室等部分工作區域,讓觀眾不僅能看到我省考古史基本陳列和重要考古新發現陳列、文物的保護修復過程,查閱國內外考古圖書資料,還能聽到公眾講座、學術會議,參與考古互動活動,走近真實的考古工作環境,了解考古學科的基礎常識。

記者 柏樺

蹙金繡織物殘片。

修復後的陶器。

工作人員正在修復青銅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5塊殘片妙手「拼成」青銅敦

武漢博物館曬青銅器保護修復成果本報訊(記者鐘磬如 通訊員祝晨)青銅器一直是武漢地區珍貴文物中的重要代表,但不少出土的青銅器都存在嚴重殘破、變形和鏽蝕,修復它們成了文物修復師們的重要工作。昨天,「...

陝西文物工作的「2018藍圖」

1月23日,全省文物局長會議在西安召開,會議傳達了全國文物局長會議精神,總結了過去一年來文物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安排部署2018年全省文物工作任務。2018年,陝西文物工作將結合新時代要求,繼承創...

文物保護:文物與信息同樣重要

瓜果飄香的8月,兩年一度的第十四屆全國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 「絲路古鎮」、「黃河之都」的美麗蘭州召開了。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博物館、甘肅省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一磚一瓦,一件一物,都是歷史的鐫刻,而每一位在文化遺產保護道路上堅持下去的人亦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家。1989年,西北大學在全國高校首設文物保護專業。多年來,西北大學培養了一屆屆優秀的文保人才,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