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越王墓聊聊南越王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該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發掘時,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的身份。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現已開闢為博物館。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銅屏風構件5件」,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趙眜是南越國建國的第一代君王趙佗的孫子,號稱「南越文帝」,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

南越王墓被認為是嶺南地區已發現的陵墓當中,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墓主人身份最高的陵墓。

秦朝末年,中原陷入了「楚漢相爭」的混亂狀態。

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以番禺為都城(今廣州市)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

公元前196年,趙佗臣服於已建立西漢政權的漢高祖劉邦,成為漢朝的藩屬國。

趙佗去世後,其位由次孫趙眜繼承,成為第二代南越王,也就是「南越文帝」。

趙眛在位15年後於公元前122年去世,其位傳給趙嬰齊。

趙眜死後陵墓建在南越國都城番禺內,即是現在的「南越王墓」。

金縷玉衣

南越王墓劈山為陵,墓室以紅砂岩石仿照前堂後寢的形制砌成地宮,墓頂用24塊大石復蓋,再分層夯實而成。

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僕役7人。

前部前室四壁和頂上均繪有朱、墨兩色雲緞圖案;東耳室是飲宴用器,有青銅編鐘、石編鐘和提筒、鍅、鉳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盤等;西耳室是兵器、車、馬、甲冑、弓箭、五色藥石和生活用品、珍寶藏所,尤其珍貴的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

這些文物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廣州已與波斯和非洲東岸有海上貿易。

後部主室居中,為墓主棺庫主室,墓主身穿絲縷玉衣,隨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為「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此外,還有螭虎鈕「帝印」。

龜鈕「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趙眜」玉印等。

出土文物共千餘件(套),金印是國內首次出土的漢代帝王金印。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銀盒特別引人注目,那閃閃發光的花瓣顯得尤為突出。

這個呈扁球形銀盒,通高12厘米,腹徑14.9厘米,重572.6克。

出土時在主棺室,盒內有十盒藥丸。

從造型、紋飾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藝特點看,與中國傳統的器具風格迥異,但與古波斯帝國時期(公元前550~330年)遺物相似。

經化學分析和專家們研究,認為是波斯產品,銀盒裡的藥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藥。

因此,銀盒並非南越國製造,而是海外舶來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南越王墓出土的銀器除了銀盒外,還有銀洗、銀卮和銀帶鉤,都是越王室的專用器具。

7件銀帶鉤工藝十分精美,有5種式樣、鉤首有雁頭形、龜頭形、龍頭形和蛇頭形等。

銀盒

特別是主棺室出土的那件銀帶鉤,通長18.4厘米,呈弓狀,鑲嵌寶石並飾以凸浮雕。

龍頭形的鉤首飾以捲雲紋和騰躍的飛虎。

複雜的紋飾,發光的寶石,通體鎏金,顯得高貴華麗,是很好的工藝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製作工藝和審美觀點,從中我們也可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風尚。

帶鉤的用途,主要用於扣接束腰的皮帶,還可以用於佩劍和鉤掛刀劍、錢袋、印章、鏡囊及各種飾品。

由此可見,南越國曾經是多麼的興盛。

這些出土文物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土地開發、生產、文化、貿易、建築等狀況以及南越國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南越王趙佗墓珍藏品介紹

南越國是西漢初年偏隅嶺南的地方政權。它由趙佗於公元前203年所建,共傳五代,歷93年,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軍隊所滅。南越國位於五嶺以南,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的廣大地區。先秦...

西漢南越國第二任王:文王趙眛墓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1983年6月9日上午被發現,考古人員趕到現場進行多方勘測。墓主人身穿絲縷玉衣,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一枚青白玉篆刻的「趙眜」玉印,可證墓...

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該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