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出土青銅器欣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57年6月在阜南縣朱寨鎮三河村白莊自然村南面的月亮灣里,打撈出8件青銅器,分別是:龍虎尊1件,饕餮尊1件,銅斝1對,銅觚1對,銅爵1對。
其中青銅龍虎尊和饕餮紋尊是我國青銅時代的重器。
2012年,月亮灣旁邊的台家寺遺址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自2014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組成台家寺考古隊,對台家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考古發掘的成果證明,台家寺遺址曾為淮河流域青銅文明的中心之一。
現與大家共同欣賞一下小潤河出土的部分青銅器:
一、龍虎尊
因器物紋飾的主題為龍虎而得名。
此尊比常見的尊大,是一種形制特殊的商代大型青銅盛酒器。
侈口,束頸,折肩,鼓腹,高圈足。
高50厘米,口徑45厘米,重26.1公斤。
頸下飾三周凸弦紋,肩上飾三條蜿蜒的龍,龍首探出肩外成為高浮雕。
腹部是三組相同的虎食人紋樣,以龍首下的三條扉棱為界,虎頭突出瞪眼張口,兩邊是對稱的虎身。
虎口下蹲一個雙臂屈舉的人,神情悲懼。
圈足下部飾三組平雕獸面紋。
整個器物,紋飾精美,絢麗多彩。
從藝術角度看,龍虎尊是一件非常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它集平雕、淺浮雕和高浮雕於一身,尊的內壁隨器表的浮雕而凹凸,做到了器壁厚薄均勻。
而所有這些,又都是通過鑄造工藝表現出來的。
這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鑄造技藝,即使用現代的精密鑄造技術,也很難達到滿意的效果。
像這件精美絕倫的龍虎尊,目前在我國也就只有這麼一件,無疑屬國寶重器。
二、青銅獸面尊
本器為有肩尊,形體碩大,氣勢雄渾,富麗端莊。
侈口,折肩,鼓腹,圈足。
肩置三獸首,獸首間用扉棱分隔。
器內壁隨表面浮雕而凹凸不平,紋飾裝飾上採用三分法,肩部獸首和雲形扉棱間隔分布,並與腹部獸面紋和圈足十字鏤孔上下呼應,浮雕手法的廣泛運用更加豐富了全器的層次感。
該尊在鑄造上還採用了獨特的方法,即由於器腹採用高浮雕紋飾,器壁厚薄不均加劇,為了避免在鑄造冷卻時因膨脹係數大小不同而造成器物炸裂,在製作內范時便根據浮雕紋飾的走向來調整范面的高低,使器壁厚薄差異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保證了鑄器的成功,形成了器腹內壁隨器表浮雕紋飾走向而凹凸不平現象。
三、青銅觚
觚(gū)是一種古代酒器,該器侈口,長身,腹部不外鼓,口部和圈足均呈喇叭狀,圈足上有三個十字鏤孔。
高29.6厘米,口徑15.5厘米,腹部亦不外鼓,獸面紋上下有圓圈紋,其獸面紋的構成、高圈足且足底有已折邊又表明其具有殷墟早期風格。
四、青銅鬲
該器高23.2厘米 口徑15.3厘米,圓口外卷,直頸窄肩,分襠,錐形空足。
口沿置對稱的弓形耳,一耳與一足對應,應是沿襲商代早期的作法。
頸飾變形夔紋。
腹飾扉棱三道,與足對應。
並以扉棱為中軸,構成三組獸面紋。
鬲(lì)的前身是小口、突腹、偏上有雙耳的尖底陶瓶,用它來取水。
陶瓶放置不平穩,人們便將三個尖底瓶捏在一起製成了鬲。
鬲的三個腹足站立很穩,裡面可以貯水,架上乾柴又可以煮水,非常實用,所以就成了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器具。
後來產生了青銅鑄造的鬲。
五、青銅爵
青銅爵(jué)是最早的青銅酒器,也是最早的青銅禮器之一。
器身腹飾獸面紋,下面圓形雲雷紋,橢圓體,口內側有一圈唇邊,長流,短尾,流口上單菌柱,束腰,底下有三錐足。
六、青銅斝
斝(jiǎ)是古代先民用於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
該器作腰腹分段,菌形柱帽狀高大,兩柱相距較遠,獸面紋已有地紋,足為T形錐足,顯示出殷墟中期風格。
鐘鳴鼎食之家觥籌交錯——2016年度全球拍賣榜上古青銅
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
收藏見證歷史(5-30)由青銅酒器看周人禁酒,中國字樣與何尊
接上文《收藏見證歷史》(5-29) 西周重器大盂鼎,第一段銘文為周康王時期的重臣盂總結的商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縱酒」(收藏見證歷史(5-24)鼎,西周第一青銅重器,早期鼎風格明顯傳承商器),顯然...
華夏民族文化起始——青銅器
中華文化開始的地方,就是黃河、長江。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的中華文明。那麼,在這一期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令現如今都一直在傳承的文化,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青銅文化。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
身世傳奇的國寶級青銅器,為何都來自這條田間小河?
1957年6月的一天上午,安徽阜南縣農民徐廷蘭在離家幾里地的小潤河裡撒網補魚。行至潤河拐彎處,徐廷蘭見岸邊水中有一圓形口沿,風吹浪起,時隱時現。徐廷蘭好奇,就趟水過去看看究竟,發現了一個沉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