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鼎食之家觥籌交錯——2016年度全球拍賣榜上古青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轉變期。

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純銅(紫銅)中加入錫或鉛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歷史意義,與純銅(紫銅)相比,青銅強度高且熔點低(25%的錫冶煉青銅,熔點就會降低到800℃。

純銅(紫銅)的熔點為1083℃)。

青銅鑄造性好,耐磨且化學性質穩定。

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西周中期 應(金黽)方彝

  • Lot 161 西周中期 應(金黽)方彝

  • 估價:35,000,000-42,000,000 HKD

  • 成交價: 36,990,000 HKD (含買家佣金)

  • 拍品說明

  • 尺寸:長19cm;寬16cm;高27.5cm

  • 著錄:Fine Chinese Ceramics & Works of Art #70,Sothebys,New York,18,March,2008 (二零零八年三月十八日,紐約蘇富比春季拍賣,『中國瓷器與工藝品』圖錄編號#70) 來源:香港重要藏家舊藏展覽:清翫雅集千禧年藏品展,台北,台灣,2000,圖錄編號111。

    長方體,侈口方唇,頸微束,腹部外鼓,圈足外撇,下有一周折沿,蓋作四阿屋頂形,蓋頂正中置屋頂形鈕,蓋、器、圈足四隅及蓋脊均設有扉棱。

    蓋面和蓋鈕飾大饕餮紋,圈足飾對首卷鼻夔紋,通體以細密的雷紋填地。

    蓋內壁與器內底鑄有對銘2行7字:『■■乍(作)宗寶■(尊)彝。

    』該方彝與方尊為同組器,紋飾風格、銘文完全相同,同出現於2008年3月18日的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1 。

    與之器形、紋飾接近的有山西絳縣橫水倗國墓地M1006出土的■■方彝(13535)(圖一)、德國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馬方彝(13538)(圖二)等。

    這種似捲雲狀獸角的大饕餮紋,流行於西周中期前段,約穆王世。

    這組方尊、方彝銅質精良,紋飾綺麗,是難得的藝術佳品。

    有關此器的更多內容,請參閱應方■尊。

    [ 註解 ]Fine Chinese Ceramics & Works of Art #70,71,Sothebys,New York,18,March,2008.

西周中期 應(金黽)方尊

  • Lot 160 西周中期 應(金黽)方尊

  • 估價:25,000,000-30,000,000 HKD

  • 成交價: 28,190,000 HKD (含買家佣金)

  • 拍品說明

  • 尺寸:長25cm;寬25cm;高21cm

  • 著錄:Fine Chinese Ceramics & Works of Art #71,Sothebys,New York,18,March,2008(二零零八年三月十八日,紐約蘇富比春季拍賣,『中國瓷器與工藝品』圖錄編號#71) 來源:香港重要藏家舊藏展覽:清翫雅集千禧年藏品展,台北,台灣,2000,圖錄編號112。

    方體圓口,俗稱『天圓地方』式,喇叭口,頸較長,腹部與圈足呈方形,腹部微鼓,圈足外撇,下有一周折沿,四隅裝飾扉棱,其上翻折伸出口沿。

    口沿下飾蕉葉紋,內填倒立卷鼻夔紋,腹部飾大饕餮紋,為有首無身減省式,雙獸角向上相對內卷,角上端粗圓下端細銳,似捲雲狀。

    圈足飾卷鼻夔紋,兩兩相對。

    主體紋飾四周皆以雷紋填地。

    整器端莊雍貴,紋飾繁蕪瑰麗,精緻異常。

    內底鑄有銘文2行7字:『■■乍(作)宗寶■(尊)彝。

    』該器曾出現於2008年3月18日的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1 ,與之同時出現的還有一件方彝,二器紋飾特徵、銘文相同,應為同人之一組器。

    與此方尊形制近似的有1963年扶風法門鎮齊家村窖藏出土的日己方尊2 (圖一)、山西絳縣橫水倗國墓地M1006出土的■■方尊3 (圖二)、1981年4月7日出現於倫敦富士比拍賣行的■方尊4 (圖三)、日本某收藏家所藏的作厥文祖方尊(《銘圖》11793 )5(圖四)等。

    從器形上看,這類口圓體方的無肩尊,較早的形態表現為長頸,器體顯瘦高,如傳1929年洛陽馬坡出土的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夨令方尊(圖五),其銘有『用牲於康宮』,按照唐蘭先生對『康宮』為康王之宗廟的認識 6,夨令方尊是昭王時期的標準器;稍晚階段的這類方尊體形更趨低矮,有的腹部兩側還附有象鼻形耳,如1955年陝西眉縣李家村窖藏出土的盠方尊(圖六),同出的還有盠駒尊(11812)、盠方彝(13546、13547)等器,器主盠曾被認為與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的單逨家族的祖先之一『惠仲盠父』是同一人,逨盤(14543)銘載『惠仲盠父……用會昭王、穆王』,故盠器群的年代被認定為昭、穆時期,而陳夢家先生最早將其年代定為恭王時期7 ,是有道理的:從銘文字體風格來看,盠組器的銘文筆畫中短筆較多,字體結構較為寬扁散漫,風格與西周中期後段的七年趞曹鼎(2433)、十五年趞曹鼎(2434)等器接近。

    韓巍先生根據盠器群銘中『穆公』、『師遽』等人物與其他銅器系聯,亦將其定為恭王時期8 ,是合適的。

    上述列舉的諸方尊的器形介乎夨令方尊與盠方尊之間,時代應局限在昭王至恭王之際,即穆王時期。

    這組方尊、方彝與上述橫水M1006出土的■■方尊、■■方彝的組合無論器形,還是紋飾都極為近似,謝堯亭先生對橫水墓地的152座墓葬進行了細緻的分期研究,橫水M1006的時代可歸於橫水墓地第二期,相當於西周中期9 。

    從紋飾上看,這種似捲雲狀獸角的大饕餮紋,出現的時代比較集中,除見於前引作厥文祖方尊外,與日己方尊和 方尊分別同出的日己方彝、日己觥、■■方彝、■■觥,德國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馬方彝(13538)、傳1946年洛陽北窯西周墓地出土的季姬方尊(11811)、翼城大河口M1017出土的饕餮紋方鼎(M1017:10)10等器腹部皆為這種捲雲角饕餮紋。

    這類饕餮紋屬於陳公柔先生、張長壽先生劃定的Ⅰ型10式11 ,陳、張二先生所舉之例即1963年齊家窖藏的日己組器,他們將其定為西周中期偏早,曹瑋先生將日己組器歸為周原銅器第一期第三組,時代在穆、恭之際12 ;季姬方尊腹部傾垂,腹部兩側有鳥形耳,李學勤先生將其年代定為穆王后期13 ,是可信的;馬方彝與■■方彝器形相同,時代也應相當;大河口M1017的饕餮紋方鼎,形制為折沿,立耳,腹部呈圓角長方形,腹下部傾垂,四柱足。

    與之器形接近的是1975年扶風莊白一號窖藏出土的■鼎(2448)14 ,■鼎的年代基本認定在穆王世。

    大河口M1017同出銅器也多呈現西周中期前段的時代特徵:如伯鼎(M1017:2)形制為長方槽形,立耳,腹較淺,四柱足。

    口沿下飾一周蠶紋,下腹部飾三排乳釘紋,中心飾勾連雷紋,器形、紋飾布局與穆王時期的呂鼎(2400)酷肖;『作父癸』鬲(M1017:31)器形作敞口,雙立耳,斜直領較高,鼓腹,分襠,三柱足跟較粗短,顯然是從1976年扶風雲塘M13出土的苟鬲(M13:17)15發展而來,雲塘M13的時代在西周早期偏晚,M1017鬲的時代應相去不遠;尚盂(M1017:6)的年代,李學勤先生定在西周中期前段,約穆王前後16 ;尊(M1017:21)、卣(M1017:16)的下腹部傾垂較甚,與1978年扶風齊家M19出土的尊(M19:40)、卣(M19:51)17形制近似,齊家M19的時代在西周中期穆、恭之際;另外,韓巍先生指出個別器物如盆(M1017:26)、扁體簋(M1017:8)等器物初顯西周中期偏晚階段特徵之端倪,故將此墓的下葬年代斷定在恭王時期18 。

    由此可見,這類饕餮紋的時代流行於西周中期前段,大致在穆王前後,不會晚於恭王之後。

    崎川隆先生也認為其流行的時代在『西周中期早段,大致相當於昭王末期至穆王初期』 19。

    結合上述諸因素,這組方尊、方彝的時代可以確定在西周中期前段,應在穆王世。

    ■字形作■,上■從下從黽,■即金字之初文20 ,故可隸定為■21。

    器主之名為『應■』,這種人名屬於『國(氏)名+私名』的格式,在兩周金文中不乏其例,如靜簋(5320)中的吳、呂犅,邾討鼎(1977)中的邾討等。

    西周時期應國的封地在今河南平頂山一帶。

    應■的身份是西周應國的貴族,作此寶器以祭享於宗廟。

    [ 註解 ]1.Fine Chinese Ceramics & Works of Art #70,71,Sothebys,New York,18,March,2008.2.曹瑋:《周原出土青銅器》,巴蜀書社,2005年,第230頁。

    3.大連現代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晉國雄風——山西出土兩周文物精華》,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第62頁。

    4.劉雨、汪濤:《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編號164。

    5.《銘圖》為吳鎮烽先生編著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的簡稱,以下編號皆出自此書。

    6.唐蘭:《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考古學報 》1962年第1期。

    7.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中華書局,2004年,第169—174頁。

    8.韓巍:《眉縣盠器群的族姓、年代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4期。

    9.謝堯亭:《晉南地區西周墓葬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第85—86頁。

    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河口墓地聯合考古隊:《山西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考古》2011年第7期,圖版六.1。

    11.陳公柔、張長壽:《殷周青銅容器上獸面紋的斷代研究》,《考古學報》1990年第2期。

    12.曹瑋:《周原西周銅器的分期》,《考古學研究》(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57、159頁。

    13.李學勤:《季姬方尊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4.羅西章、吳鎮烽、雒忠如:《陝西扶風出土西周伯 諸器》,《文物》1976年第6期,圖版七.5。

    15.陝西周原考古隊:《扶風雲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第4期,圖版三.4。

    16.李學勤:《翼城大河口尚盂銘文試釋》,《文物》2011年第9期。

    17.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扶風齊家十九號西周墓》,《文物》1979年第11期。

    18.韓巍:《橫水、大河口西周墓地若干問題的探討》,《兩周封國論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19.崎川隆:《關於西周時期飾有『上卷角獸面紋』的青銅器》,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青銅器與金文』學術研討會,2016年5月28、29日。

    20.董蓮池:《從金文 、鈞的構形說『■』為金之初文》,《古文字研究》第29輯,中華書局,2012年。

    21.崎川隆:《關於西周時期飾有『上卷角獸面紋』的青銅器》,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青銅器與金文』學術研討會,2016年5月28、29日。

  • Lot 168 商代晚期 (KUN)卣

  • 估價:22,000,000-26,000,000 HKD

  • 成交價: 24,340,000 HKD (含買家佣金)

  • 拍品說明

  • 尺寸:長17cm;寬22cm;高30cm

  • 來源:香港重要藏家舊藏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口,短頸,腹部外鼓,低圈足,下有一周短折沿。

    蓋面微隆,弧折至蓋沿,蓋兩側各伸出一『檐角』,蓋頂置花苞形鈕,由六翼蟬紋組成。

    提梁縱向設置,兩端有圓雕牛首。

    蓋面短徑中間、口沿下頸部及腹部兩側均起扉棱,圈足設四等分短扉棱。

    蓋面及腹部飾牛角大饕餮紋,臣字形目,圓睛甚巨,炯炯有神,獸面殊大,極為誇張,身軀、腿爪相分離,身軀上揚,尾部向下內卷,饕餮紋兩側配置小夔紋。

    頸部及圈足均飾夔鳳紋,作為輔助紋飾。

    提梁飾夔紋,身軀細長,拱背,尾上卷。

    通體紋飾以雷紋填地,主體饕餮紋上皆用陰線勾勒,形成『三層花』的滿工,裝飾繁瑣,但層次分明,紋飾華麗,形體壯偉,製作精緻,是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與此卣器形、紋飾頗為近似的是奚卣(12528)(圖一)以及河南羅山天湖商周墓地M57出土的饕餮紋提梁卣(M57:13)1(圖二),差異在於後二者通身設四道棱脊。

    所以該卣從器身形制來看,大體可歸於『縱梁四棱型』卣,這種類型的卣,特點是提梁縱向設置,即提梁方向與器身的短徑相平行,蓋之兩側有『檐角』,通體裝飾四道等分的扉棱。

    代表性器物有郭家莊M160齣土的亞址卣(M160:172)2(圖三)、1965年河南輝縣褚邱出土的祖辛卣3、1970年湖南寧鄉縣黃材鎮寨子山王家墳出土的戈卣4、1978年河北靈壽縣三聖院鄉西木佛村出土的亞伐卣5、1974年廣西武鳴縣馬頭公社全蘇大隊勉嶺山麓出土的■卣6、1985年江西遂川縣泉江鎮洪門村出土的亞■皇祈卣7、岐山縣賀家村一號墓出土的■卣8(圖四)、2012年寶雞石鼓山M3出土的戶卣甲、乙(M3:23、20)及單父丁卣(M3:17)9等,這類卣的時代多集中在殷墟三、四期,個別器物的下限可晚至商周之際。

    該卣的時代也大致在此範圍內。

    該卣及奚卣與上述諸卣在器形上略微不同之處在於蓋面下端弧折,而不是像這些卣的蓋沿下有束腰狀折邊,這種設計是比較少見的。

    蓋內鑄有銘文一字『』。

    字像以斧鉞梟首之形,在這裡用作族氏之名。

    族的器物迄今發現有36件,傳世品居多,無法斷其具體的地望,時代多集中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前段,說明 族是殷商舊族,與其他殷遺一樣在西周時期仍有延續。

    [ 註解 ]1.羅平:《河北磁縣下七垣出土殷代青銅器》,《文物》1974年第11期,第92頁,圖六。

    2.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夏商篇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96頁,編號一四五。

    3.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66頁,編號五〇六。

    4.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65頁,編號五〇五。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豐鎬工作隊:《1984—1985年灃西西周遺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1987年第1期,圖版貳.4。

    6.梁景津:《廣西出土的青銅器》,《文物》1978年第10期,圖版肆.2。

    7.梁德光:《江西遂川出土一件商代銅卣》,《文物》1986年第5期,圖版八.1、2。

    8.曹瑋:《周原出土青銅器》,巴蜀書社,2006年,第1232頁。

    9.石鼓山考古隊:《陝西寶雞石鼓山西周墓葬發掘簡報》,《文物》2013年第2期,圖四一、圖四二、圖四五。

商末/西周早期 青銅天黽父庚方鼎

  • Lot 103 商末/西周早期 青銅天黽父庚方鼎

  • 估價:400,000-600,000 GBP

  • 成交價: 2,389,000 GBP (含買家佣金)【約合人民幣20,327,762.1元】

  • 拍品說明

  • 尺寸:銘文:己亥

商 康丁方彝

  • Lot 7351 商 康丁方彝

  • 估價:3,500,000-5,600,000 RMB

  • 成交價: 14,950,000 RMB (含買家佣金)

  • 拍品說明

  • 尺寸:高13cm

  • 備註:1.葉志詵(1779-1863)舊藏2.潘祖蔭(1830-1890)舊藏著錄:1.吳式芬,《攗古錄金文》,卷一之二,第五十七頁,1850年2.吳式芬《攗古錄》,卷一,第三十五頁3.朱善旗,《敬吾心室彝器款識》,卷下,第三十八頁,1854年4.吳大澂,《愙齋集古錄》,卷八,第八頁,1896年5.方浚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卷十七,第二十三頁,1899年6.盛昱,《欎華閣金文》,己147.羅振玉,《殷文存》,卷一,第十六頁,1917年8.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卷七,第二十頁,1935年9.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六,第二十二頁,1936年10.林巳奈夫,《三代吉金文存器影參照目錄》,二百六十四頁,1967年11.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第一百零九至一百一十頁,1981年12.嚴一萍,《金文總集》,編號2008,1983年1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編號10537,1984年14.季旭升:《金文總集》與《殷周金文集成》銘文器號對照表,第五十二頁,2000年15.王心怡,《商周圖形文字編》,第四百四十六頁,2007年16.劉雨等編,《商周金文總著錄表》,編號,2008年17.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編號04005,2012年銘文:「女(母)康丁 」造型魁偉,器壁厚重,器身侈口,短頸較直,腹部呈弧形鼓出,圈足較高,足沿外侈,每側有一個門洞形缺口,周身八條厚重的扉棱。

    主體花紋是闊口獠牙、鼓目曲角獸面紋,布置在四壁角隅,以扉棱為獸面鼻樑,頸部和器足的夔龍紋也是以四角的扉棱為中心,兩兩相對布置,與腹部的獸面紋主從相配。

    地紋採用細如髮絲的雲雷紋,迴旋盤繞,一絲不苟,做工精到。

  • 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方彝

  • Lot 3092 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方彝

  • 估價:12,000,000-15,000,000 HKD

  • 成交價: 14,750,000 HKD (含買家佣金)

  • 拍品說明

  • 尺寸:高27.5cm

  • 銘文:方彝作為殷商時期的器類,商代晚期曾經很盛行,殷商滅亡後,方彝又受到西周早期貴族階級的寵愛。

    在各類考古資料中可知,方彝只出現在較大的墓葬當中,一般的小型墓葬不出方彝。

    方彝擁有者一般具有很高的地位,最起碼是貴族以上的階層,直至商王和王后。

    殷商時期方彝等級較高,使用在貴族階層中,使用範圍比較狹窄,以至於商代滅亡後,方彝數目大大減少,到西周中期後逐漸消失。

    商代晚期有資料可查的方彝共九十餘件,傳世七十餘件,出土地點明確的十九件。

    殷商時期觚、爵的套數是墓主身份地位的直接反映,出土五件方彝的墓葬觚爵多達四十套,可見擁有方彝者地位之高。

    方彝外形獨特,酷似精緻的小房子,商周時期的陶器中沒有類似器物。

    方彝器形富麗堂皇,外形極像高大的宮殿建築,特別是偶方彝,蓋上部的七個方形槽排列規整,很像房屋的屋椽,有可能模仿當時的大型宮殿建築而鑄造的。

    李伯謙認為偶方彝是商代大型宮殿建築的寫照,唐際根等認為方彝體現了當時的建築形態。

    胡照華認為方彝這種青銅器是商周時期宗廟或者宮殿的縮影。

    方彝長方,蓋和鈕都為四阿屋頂形,這恰恰是殷人建築形制上的「重屋」的式樣。

    《周禮·冬官考工記》:「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甲骨文和金文中「重屋」圖形,應當是當時建築的寫真,也應徵了文獻中的「殷人重屋」。

    所以在一系列研究之後李娟利在其碩士論文中認為:「方彝很有可能起源與當時的大型宮殿建築,理由如下:第一,方彝外觀上就像一座精美的房子;第二,復原的商周時期的大型宮殿建築呈四坡狀,方彝的器蓋和建築的式樣很類似,祭祀一般在宗廟中進行,而且只有宗子才有祭祀權,在長期的祭祀活動中,商王等高級貴族為了顯示其尊貴身份,因此要求以宮殿的式樣製作銅禮器;第三,今天陝西、陝西關中地區仍舊有民房是四阿形建築,或許可以作為一個佐證。

    」此件方彝長方形口,平沿,深腹,平底,長方形直圈足。

    圈足四面中部皆有弧形缺口。

    整器飾以雷紋錦地。

    器四面中部、四角和圈足的相應位置皆有扉棱。

    口下部和圈足以整圈凹槽隔開,呈錦帶狀,四面皆飾兩兩相對的龍紋,龍紋之上亦裝飾華美。

    上下龍紋之間的方彝腹部為大獸面紋,裝飾飽滿。

    蓋為四阿式,蓋沿之上為兩條相對的龍紋,由一扉棱隔開,其上部為獸面紋。

    與此件方彝極為類似的一件是現藏於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一九三五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武官北地,由參考圖可見兩者如出一轍,見《中國青銅器全集商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頁65。


  • Lot 3310 商晚期 青銅天黽觥

  • 估價:12,000,000-18,000,000 HKD

  • 成交價: 13,570,000 HKD (含買家佣金)

  • 拍品說明

  • 尺寸:高21.8cm;長23.3cm

  • 銘文:天黽 青銅瑰寶天黽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吳鎮烽「觥」,又寫作「觵」,也稱兕觥。

    商周時期一種酒器。

    《詩·豳風·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毛傳:「兕觥,角爵也。

    」許慎:《說文·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飲者也。

    從角,黃聲。

    其狀觵觵,故謂之觵。

    觥,俗觵,從光。

    」《詩疏》引《韓詩》亦云:「兕觥以兕角為之」,都說明觥最初是用兕角製作的,為飲酒器,後來觥用青銅鑄造,形體變大,就成了盛酒器,但有時仍沿用兕觥的名稱。

    《劉楨·魯都賦》:「承彝執羃,納觶授觴。

    引滿輒釂,滴瀝受觥。

    飛觥走斝。

    」以及成語「觥籌交錯」、「觥爵交傳」,都是形容眾賓飲酒唱和的熱鬧情景。

    青銅觥最早出現在殷墟文化二期,也就是商代晚期前段,沿用到西周早期,其出土數量遠較其它青銅酒器為少,目前見於著錄的不過六十餘件。

    但存世的也就一半左右,其中有一些僅存觥蓋,有一些器存蓋失。

    從考古發掘中可知,青銅觥都出土於墓室規模大、隨葬青銅器很多的大型貴族墓,在商周青銅禮器組合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它是奴隸主貴族「明貴賤,別等列」的標誌,也是統治階級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因而在商周時期能享有青銅觥的人,一定是身份很高的奴隸主貴族,一般貴族是沒有資格享用的。

    青銅觥一般分為橢圓體圈足型、長方體圈足型、動物型和獸角型四種。

    商代晚期後段(殷墟文化四期)是青銅觥最發達的時期。

    這一時期青銅觥的數量最多,種類多樣,造型莊重,形象大氣,紋飾精美,充分體現了當時的藝術水平和人們的審美特點。

    該觥的時代為商代晚期(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屬於橢圓體圈足型,通高21.5 厘米,通長22.7 厘米。

    曲口寬流槽,後部有豎耳獸首半環形鋬,高圈足出沿後下折,形成一道高邊圈。

    觥蓋前端為龍頭形,龍角高聳,闊口露齒,勾眉凸睛,耳向兩旁斜伸;後部裝飾大虎面,翹鼻豎耳,闊面鼓睛。

    蓋脊作卷尾長虺,兩側各飾一條張口拱體尾上卷的夔龍。

    頸、腹和圈足各有三道扉棱,俗稱出戟。

    頸部飾一對夔龍和一對小鳥,分布兩側。

    夔龍的上唇如大象長鼻向下翻卷,前腿彎曲向上前伸,正好布滿流槽下部。

    小鳥勾喙卷尾,緊隨夔龍之後。

    腹部飾三組龍角大獸面,其中一個正好分布在流槽的下方,與蓋的龍頭處於一條垂直線上,這是青銅觥裝飾紋樣中唯一的一例。

    獸面鼓睛豎角,獠牙咧嘴,給人一種神秘威懾和獰厲之美的感受。

    圈足飾六條夔紋,以扉棱為中心,兩兩相對,除觥蓋的龍頭虎面之外,通體以纖細的雲雷紋填地。

    該器的裝飾藝術,崇尚繁縟,追求譎奇,刻意求工。

    器身滿布花紋,極為精麗飭整,是典型的「三層花」。

    所謂三層花,就是除通常採用浮雕狀主體紋和地紋形成的兩層花紋之外,還在主體花紋上鏤雕陰線細紋,形成裝飾花紋的三個層次。

    富麗堂皇,精美絕倫。

    蓋內及內底各鑄「天黽」二 字,有人隸定為「■」。

    郭沫若先生釋為「天黿」,以為是黃帝族軒轅氏的族徽。

    該族是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一個顯赫的大族,見於著錄的青銅器竟達一百多件,器形有食器鼎、甗、簋;酒器爵、角、觚、觶、斝、尊、壺、卣、觥;盥洗器盤、盉和兵器戈、鉞等,以酒器為最多,但觥類僅見天黽父乙觥和天黽父癸觥兩件,其中一件曾為阮元收藏。

    這兩件觥現今下落不明,僅有銘文拓本著錄,沒有器形影像流傳。

    天黽觥造型敦實凝重,典雅大方,銹色斑駁陸離,裝飾手法純熟幹練,工藝精良,寓意神秘,彰顯出古典青銅藝術之精美,且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一件天黽族的青銅觥,可謂罕見之極品。


  • Lot 3524 商晚期/西周早期 青銅饕餮紋尊

  • 估價:10,000,000-15,000,000 HKD

  • 成交價: 12,390,000 HKD (含買家佣金)

  • 拍品說明

  • 尺寸:高30cm;寬26.3cm

  • Lot 3550 商晚期 告田鼎

  • 估價:5,800,000-8,000,000 HKD

  • 成交價: 7,670,000 HKD (含買家佣金)

  • 拍品說明

  • 尺寸:高21.6cm;寬16.4cm

  • 銘文:「告田」鼎為立耳,方唇,直腹,三柱足。

    周身滿布雷紋錦地,腹部飾大獸面紋,兩隻眼睛圓鼓,身體與獸面相連捲曲向後,身體下方有一獨立捲曲的足。

    獸面之上還有一龍紋裝飾。

    此鼎紋飾華美,工藝精利。

    鼎內銘文「告田」二字。

    「告」應是族號,目前已知告族青銅器至少有四十餘件。

    路國權曾做過系統研究 他認為「在告組青銅器群內部。

    又可劃分為以告依次擔任過官職名稱(「冊」、「寧」、「永」、「正」、「亞」、「田」)命名的六個組,這六組銅器整體年代相對集中,但又可以根據管制的次序去別處相對早晚關係。

    」目前有明確出土地址的告族青銅器皆出自安陽地區,銅器本身又反映出告族地位很高,看來一定與殷商王室有著重要的關係。

    告字在西周金文中不見,也許被周人所滅。

    告田之田通甸,也就是《尚書•酒誥》中所述「侯、甸、男、衛、邦伯」的稱謂。

    大多數學者認同田是一種官職的稱謂,主要承擔為王治田的工作。

    同時在甲骨文中可見田也有武裝,已經作為商王征伐方國時所倚的力量。

    有些學者認為「田」已經屬於諸侯了。

    但是裘錫圭的研究似乎更客觀而全面。

    他認為「根據甲骨卜辭和古書的訓詁,大體上可以肯定「侯、甸、男、衛」這幾種諸侯名稱,都是由職官名稱演變而成的。

    侯的本職是為王斥候,甸的本職是為王治田,衛的本職是為王捍衛。

    「男」本作「任」,其本職是為王任事,職務範圍大概不如其餘三者明確。

    第一批具有諸侯性質的侯、甸、男、衛,是分別由相應的職官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而形成的。

    中央王朝應該是在承認了這種由職官發展而成的諸侯以後,才開始用「侯、甸、男、衛」等稱號來封建諸侯,並把這些稱號授予某些臣屬方國的君主的。

    」這件商代晚期,很可能出土於殷墟的青銅鼎,其精湛的藝術魅力背後還隱藏著其所有者顯赫重要的地位。

    來源:日本藏家舊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夏民族文化起始——青銅器

中華文化開始的地方,就是黃河、長江。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的中華文明。那麼,在這一期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令現如今都一直在傳承的文化,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青銅文化。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

商周時期青銅文物鑑賞:工藝真是太贊了!

把尊舉爵念商周商晚至東周戰國是我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東漢以後逐漸勢微。到宋代仿古之風陡起,但鼎彝之器其型其紋都早已脫型於三代吉金,眾人收藏之心銳減,其市價不及一二,無甚聊意。三代青銅傳世甚少,多...

商周青銅方罍序列及皿方罍的年代問題

【摘要】2014年,流落海外近一個世紀的皿方罍器身回歸中國,與湖南省博物館藏器蓋合璧為一,並由湖南省博物館永久保存。關於皿方罍的年代,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商代晚期。本文通過建立商周青銅方罍的發展演...

有一批國之重器將在香港拍賣

青銅器好像今年開始是個大熱,不僅之前小四介紹過在兩個月前紐約亞洲藝術周中,日本藤田美術館的幾件青銅器都已高價成交後,在4月初的香港春拍上也有青銅器的專場。如今在香港大唐國際的中國高古藝術專場中,...

除了國寶何尊,青銅饕餮盛宴上還有這些重寶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暑假過半,如果你沒有外出看世界的打算,去博物館裡看展覽是個不錯的選擇。8月6日晚,「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展,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250餘件...

在維多利亞港80層的高樓欣賞頂級青銅器

今天繼續我們在香港的探訪,這幾年,大象每年上手過的藝術品總價基本上都以十億到數十億計吧,所以有的時候,一般性的藏品,看得實在已經提不起特別大的精神了,而頂級的呢,在仔細欣賞的同時,往往會選擇一些...

這些價值連城的酒器 你認識多少呢?

現在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酒器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品類上(以爵、觚、斝、尊等為代表)都可以說占到絕對多數,而且器型精美(以饕餮紋、獸面紋、勾連雷紋為代表),有的更堪稱文化和藝術的精品;而到西周以後,...

2016中國青銅器鑑賞與市場行情

說到青銅器小編首先帶大家了解下何為青銅器:青銅器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而中國的青銅器則特指中國青銅時代(約公元前21~前 5世紀)的青銅器,也可...

香港秋拍:體驗流行了兩千年的青銅器收藏

今天,我們繼續在位於港島金鐘太古廣場的香港保利庫房尋寶。這幾年,香港保利的青銅器拍賣每每都是他們的一大亮點,今年也不例外。儘管藝術市場整體表現有些不溫不火,但是近兩年來,關注和收藏商周青銅器的實...

國之器——青銅器

青銅器;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