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下灣遺址考古成果首度亮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展出296件出土文物 展覽持續至9月9日

6 月9日,「太湖文明之光——宜興下灣遺址暨無錫考古新發現成果展」,在宜興市博物館開展。

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吳曉林,無錫市副市長劉霞,以及宜興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立軍,副市長儲紅飆出席活動。

宜興下灣遺址位於環科園潢潼花園南部,早在2002 年,南京博物院就對該區域進行過搶救性發掘,發現遺址上疊加有崧澤和春秋戰國兩個時代的文化。

2016 年10 月,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再次進行考古調查與勘探,確認這一地塊存在三處古文化遺存,由西向東依次為A 區(面積約3700 平方米)、B 區(面積約6500 平方米)、C 區(面積約3000 平方米),遺址延續時間長,跨越了新石器時代的駱駝墩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還包含了商周、漢、六朝、唐宋、明清各時期的遺存。

經過8 個月的科學考古,共計出土各類文物1300餘件,取得了豐碩的考古成果。

本次展覽由江蘇省考古研究所、無錫市文廣新局和宜興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從出土的文物中精選出296 件進行展示,有崧澤文化時期象徵權力的玉鉞,極其稀有的雙聯璧、陶杯,春秋鹿角,漢代銅鏡,宋代釉陶罐等。

此外,展覽還展出了一批有關地域文明的考古成果,包括無錫胥山灣墓群、錫山區八士鎮宋墓等遺址在考古過程中的發現。

展覽將持續至9 月9 日。

活動中,劉霞指出,宜興下灣遺址考古發掘,對於全市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文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市各級文化(文物)部門要以此次考古新發現成果展為契機,進一步發揮好文化遺產在傳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務社會和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宜興市要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基本方針,全面保護、充分利用好下灣遺址這一寶貴遺產,在本體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等基礎上,推進下灣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努力將其打造成為遺產保護和文化旅遊的新亮點。

張立軍表示,下階段,宜興將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態度,按照「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思路,處理好「重在保護、傳承發揚、拓展利用」三者關係,構築好「經費投入、科技支撐、人才培養」三大保障,落實好「主管部門、屬地政府、專業機構」三方責任,推動宜興文物保護事業再上新台階。

來源:宜興日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最早土墩墓,出自宜興下灣遺址!

6 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在宜興市博物館發布了宜興下灣遺址發掘成果:經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認定,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