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土墩墓,出自宜興下灣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把學術界對我國土墩墓起源的認識提前1000 多年
6 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當天,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在宜興市博物館發布了宜興下灣遺址發掘成果:經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認定,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土墩墓,出自宜興下灣遺址。
該成果把學術界對我國土墩墓起源的認識,從青銅時代提前到了新石器時代的距今5300多年前的崧澤文化晚期,一下子提前了1000 多年。
宜興下灣遺址位於環科園潢潼花園南部。
2016 年10 月,在宜興市人民醫院新址建造前期,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8 個月的考古調查與勘探,發現了豐富的墓葬群遺址。
宜興下灣遺址是一處綜合性的大遺址,已知主要埋藏區面積13000 多平方米,實際發掘面積9700 平方米,時間跨度從距今6000 年前的駱駝墩文化類型,到距今5300
多年前的崧澤文化,再到商周秦漢六朝等遺存都有發現。
遺址存在三處相對獨立的古文化遺存,其中兩處為居址,一處地勢較高的為墓葬區。
以往考古發現中,在距今約6000-5300年的崧澤文化時期,墓葬和居址多處於一個遺址內,去世的人埋在門前屋後是通常的做法,而下灣遺址聚落布局中的生活、生產區和墓葬區嚴格劃分,且墓葬區獨立規劃在山頂之上的習俗,是我國史前考古中的首次發現,為研究本地區的考古學文化、聚落布局及彌補古代文獻記載之不足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此外,在獨立墓葬區發掘的13 座土墩中,考古隊共清理出崧澤文化墓葬160 余座,發現了形制鮮明的「一墩多墓」埋葬形式,這是對家庭、家族墓葬最直觀的反映。
崧澤文化正處於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文化階段。
在崧澤文化的大部分時期還是母系社會,人類四處遷徙,家庭概念還沒有出現。
而揭開13
座土墩上面的封土後,都發現了若干個崧澤文化時期的墓葬,這是我國考古界發現的最早的家族、家庭墓葬,這不僅把學術界對我國土墩墓起源的認識,提前到新石器時代的崧澤文化晚期,還對研究人類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劉寶山認為,宜興下灣遺址最早家庭土墩墓和最大崧澤文化祭祀遺蹟的發現,足以證明本地區在中華文明整體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正是經過崧澤文化時期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產生了等級分化與私有家庭,才有了之後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率先邁進人類文明的門檻,為史料記載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找到了切實的考古學依據。
來源:宜興日報
考古界認定中國最早土墩墓源自宜興下灣遺址
中國江蘇網訊 文物會說話,文明有源頭。昨獲悉,在日前召開的江南土墩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首的與會專家結合對宜興下灣遺址前期現場踏勘與無錫市文化遺產與考古保...
宜興下灣遺址考古成果首度亮相
6 月9日,「太湖文明之光——宜興下灣遺址暨無錫考古新發現成果展」,在宜興市博物館開展。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吳曉林,無錫市副市長劉霞,以及宜興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立軍,副市長儲紅飆出席活動。
回望2016中國考古
入冬,一場洋洋洒洒的大雪,給石峁遺址蓋了一層灰白的冬衣,使這個原本就很有氣勢的石頭上的王國更顯宏闊。石峁自2011年橫空出世後,一直是考古界關注的焦點,2016年,因為瓮城、內外城牆以及牆體上的...
遼寧發掘出5000年前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
中新網瀋陽1月11日電 (記者 朱明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稱,該所已完成遼寧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發掘,成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發現。紅山文化代表中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
遼寧阜新發現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村落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瀋陽3月14日電(記者趙洪南)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阜新他尺西溝遺址的階段性考古發掘,確認該遺址為一處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村落,出土珍貴遺物近25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