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文明之光:宜興下灣遺址暨無錫考古新發現成果展在宜興舉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晚報記者何小兵 文/攝)《太湖文明之光——宜興下灣遺址暨無錫考古新發現成果展》於6月9日在宜興市博物館開幕,當天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宜興市博物館的這個展覽是無錫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日活動。

開幕式上,在宜興下灣遺址考古發掘工地參與全過程勞動的一位宜興婦女作為代表登台發言,敘述了自己通過參與考古發掘勞動所獲得的豐富的人生體驗,贏得與會者熱烈掌聲。

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代表下灣遺址考古隊披露了此次考古發掘情況和此次展覽的籌辦情況。

劉所長介紹,2016年年底,為配合宜興市人民醫院新址建設,江蘇省文物局委託無錫市考古所在省考古所的指導下共同組建了下灣遺址考古隊,在無錫市文化遺產局和宜興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宜興市博物館等業務單位的大力協助下,考古經費和人員得到落實。

宜興下灣遺址是一處綜合性的大遺址,已知主要埋藏面積達到13000多平方米,實際發掘面積9700平方米,時間跨度從距今6000年前的駱駝墩文化類型,到距今5300年前的崧澤文化,再到商周秦漢六朝等遺存都有發現,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各類文物1300多件。

宜興下灣遺址為一墩多墓形制,是對家庭、家族墓葬最直觀的反映,也是國內考古界認定的迄今為止最早的中國土墩墓遺址。

晚報記者了解到,在此前不久召開的江南土墩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首的與會專家結合對宜興下灣遺址前期現場踏勘與無錫市文化遺產與考古保護研究所的發掘成果認定,宜興下灣遺址的發掘,為土墩墓的起源增添了新的線索。

土墩墓是江南地區青銅時代分布最廣、保存最好、最為典型、最具特色的特有墓葬形式。

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即開展了相關的考古和研究工作。

以往學術界有觀點認為,土墩墓與良渚文化、崧澤文化遺址中的高台墓地存在聯繫。

還有專家建言,在江浙水網地帶,擇高而居,擇高而葬的現象,的確可以追溯到崧澤文化; 而良渚文化中堆高的技術也源於這個階段,這一現象值得繼續探索。

宜興下灣遺址毗鄰宜興城區,當天的展覽吸引了不少宜興市民前往參觀。

展出的玉鉞、玉璜、帶把陶杯、網紋陶罐、盤口壺等形制高古、清麗,釉陶缽、釉陶罐等出土文物所顯現的造型設計之美和功用屬性之精當,燦爛的古代文明令人嘆服。

除此之外,當天展出的還有無錫大墳山錢氏家族墓出土的四季花鳥紋織金妝花緞襴裙、繡花緞鞋等文物,也吸引了參觀者的注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界認定中國最早土墩墓源自宜興下灣遺址

中國江蘇網訊 文物會說話,文明有源頭。昨獲悉,在日前召開的江南土墩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以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首的與會專家結合對宜興下灣遺址前期現場踏勘與無錫市文化遺產與考古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