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墓:北京現存等級最高唐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1年,在配合房山區長溝鎮北京文化矽谷建設過程中發現了唐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墓。

2012年至201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該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工作,並開展了文物保護及科技考古研究工作。

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

唐幽州節度使劉濟墓位於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墳莊村西北1.2公里處,距北京市區約56公里。

墓葬坐北朝南,全長34米,由斜坡墓道、墓門、前庭、前甬道、耳室、壁龕、主室、側室、後甬道及後室十部分組成。

墓道位於整座墓葬最南端,長11.5米。

東、西兩壁自上而下略向外擴,斜坡底面正中有縱向凹槽一道,乃支撐棺槨及墓誌下滑入葬時硬木壓迫所留。

墓道東、西兩壁壁面皆施灰泥地仗,其上均勻塗抹白灰牆面,並於牆面繪製精美壁畫。

墓道壁畫分為兩層,底層為劉濟下葬時所繪,表層為劉濟夫人張氏下葬時所繪。

墓道填土經過夯築,夯層分明。

墓門位於墓道北端,與前庭相連,磚牆立面為仿木結構做法,上飾彩繪。

墓門青磚砌築,白灰抹面,上飾彩繪。

墓道與墓門相連處,有封門,封門磚殘存三層。

前庭位於墓門北側,向北與前甬道相連,東西寬2.86米,南北長1.94米。

前庭中間放置劉濟夫人張氏墓誌一合。

前庭北側有一隔牆,隔牆位於耳室及壁龕之間。

前甬道位於前庭北部,向北與主室相連。

進深5.2米,寬2.4米。

前甬道東西兩壁壁面皆塗抹灰泥,上施白灰,落墨施彩,繪製壁畫。

甬道兩側分布有耳室及壁龕。

前甬道內放置劉濟墓誌一合。

東耳室位於前庭東側,平面近弧方形,磚室結構。

底部四角近方角。

門寬1.1米,進深1.6米,耳室東西2.1米,南北2.3米,耳室與前庭連接處作出兩級踏步,兩側磚砌出垂帶。

耳室牆體用白灰抹面,上面繪有壁畫。

西耳室位於前庭西側,平面近弧方形,磚室結構,底部略帶圓弧。

門寬1.2米,進深1.2米,耳室東西2米,南北2.3米。

耳室與前庭連接處作出兩級踏步,兩側磚砌出垂帶。

耳室牆體用白灰抹面,上面繪有壁畫。

東壁龕位於前甬道南部東側,平面近長方形,上部被毀。

寬1.2米,進深0.6米,牆壁用白灰泥抹面,室底殘存蓮花座彩繪圖案。

西壁龕位於前甬道南部西側,平面近長方形,寬1.3米,進深0.65米。

牆體用白灰泥抹面,底部有蓮花座彩繪圖案。

主室門位於前甬道北部,東西壁龕的北側,保留石質門檻、門砧及立柱。

墓門門檻長1.8米,寬0.15米,高0.31米。

立柱高2.42~2.43米,立柱兩端均凸出有卯。

立柱上均線刻卷葉牡丹花紋飾,非常精美。

主室位於前甬道北側,長方青磚築成。

平面近弧方形,東西7.6米,南北8米,主室東西兩側各有一室,北側有甬道與後室相連。

主室四壁磚牆表面均有一定厚度的白灰,繪有壁畫,為紅、黑等多種顏色繪製的樂舞壁畫。

主室北部中央放置有石棺床,棺床上原放置有石槨木棺,現已被毀。

東南側有石質長明燈一盞。

石棺床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由石條拼合砌築而成。

形式各異,或浮雕金剛臉及瑞獸造型,或彩繪蓮花及牡丹圖案形象。

主室內出土通體彩繪石質文官俑及武官俑各一尊。

東側室位於主室東南部,由甬道與主室相接,平面近弧方形,底部略帶圓弧,門寬1.4米,進深1.1米。

室東西2.9米,南北2.7米。

側室壁面皆塗抹白灰牆面,並於牆面上繪製壁畫。

西側室位於主室西南部,由甬道與主室相接,平面近弧方形,底部略弧,門寬1.4米,進深1.1米,室南部遭破壞,東西2.6米,南北3.1米。

側室壁面皆塗抹白灰牆面,並於牆面上繪製壁畫。

後甬道位於主室北側,與後室相連。

南端位於主室北壁下方正中略偏東處,北端位於後室南壁東側下方,為後室入口。

後甬道平面呈長方形,長2.9米,寬1.5米。

後甬道南埠東西兩側現遺存有漢白玉石質門柱墩兩個,柱墩上設有漢白玉石門柱,刻有纏枝牡丹紋圖案。

後室位於整座墓葬最北端,青磚築成。

平面近弧方形,東西3.7米,南北3.6米。

後室四壁壁面皆塗抹白灰牆面,並於牆面上繪製壁畫。

唐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墓在甬道、耳室、側室、主室及後室內存放有不同質地、不同種類的隨葬品,主要分為玉、石、陶、瓷、銅、鐵、松石、琥珀、玻璃、彩繪、壁畫等幾類。

石質文物包括唐幽州節度使劉濟墓誌、劉濟夫人張氏墓誌、石棺床、石俑、石構件等。

墓前石刻主要有石虎等。

彩繪文官、武官石俑,保存狀況較好。

石俑雕刻線條流暢,五官生動,帽服刻畫細緻,為不可多得的石雕精品。

唐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墓出土壁畫數量眾多,面積較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壁畫在墓道、墓門、前庭、前甬道、東西耳室、東西壁龕、主室、東西側室及後室等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墓葬壁畫內容主要包括樂舞表演、家居生活、侍女、動物、植物等,描繪了當時的生活習俗、服飾特色、娛樂方式等,是研究北京地區唐代社會生活尤其是貴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資料。

陶瓷器主要有白釉瓷碗、白釉唾盂、澄泥抄手硯等。

唾盂通體施白釉,造型端正,胎細膩堅硬,釉質細潤光滑。

其他出土文物主要有白玉花卉紋飾件,萬字紋玉飾件,綠松石飾件,琥珀,玻璃,開元通寶,銅甲片,鐵甲片等。

文物保護及科技考古

在劉濟墓的考古發掘過程中,我所遵循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並重的原則,制定了文物保護方案,將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利用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和方法,對文物遺存進行了測試、分析和鑑定,獲得了豐富的考古學信息,為進一步開展劉濟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科技考古主要開展了劉濟及其夫人墓誌超聲波無損探傷、玉石器、玻璃器科技分析、壁畫高光譜攝影分析、墓室三維雷射掃描、墓誌數字拓片製作、出土人骨的體質人類學分析、壁畫顏料、墓誌顏料科技分析等。

劉濟墓出土的玉石器分為兩類,一類為滑石型玉器,一類為透閃石型玉器。

滑石型玉器主要為喪葬用玉,這類玉器體積較小,雕琢比較粗簡,但不失生動和情趣。

透閃石玉器使用的玉料為白玉,為實用器,雕工精湛,造型也新穎別致。

透閃石玉器與新疆和田玉器質地類型相同,玉器比較純凈、溫潤,其原料極有可能來自新疆和田地區。

玻璃器分為高鉛矽酸鹽玻璃和鈉鈣矽酸鹽玻璃兩種。

鈉鈣玻璃與埃及、羅馬地區古玻璃成分進行比較,發現部分樣品成分與西方同類玻璃含量較為一致。

通過高光譜成像技術,獲取了壁畫的影像信息,提取了模糊不清甚至肉眼無法識別的壁畫及底稿信息,為下一步的壁畫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

利用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對墓室、墓誌、文官俑、武官俑的掃描,建立文物三維模型,對模型進行展示、分析與研究。

劉濟墓主室頭骨顱骨較大,顱型卵圓,枕外隆突呈喙突狀,這種形態的枕外隆突多出現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中,如鮮卑、契丹人群。

顱縫皆癒合,年齡為五十歲左右,男性,可能與北方少數民族存在一定的基因聯繫。

主室西部人骨僅餘少量骨骼殘片。

肢骨骨質疏鬆,粗壯度較小,髖骨上的耳狀關節面形態清晰,這些特徵都顯示這些骨骼屬於老年女性。

出土墓誌及志文解讀

劉濟墓誌出土於前甬道北側隔牆和主室門之間。

志蓋盝頂式。

頂面0.52×0.53米,底邊殘長0.96×1.35米,厚0.4米。

蓋頂部陰刻有「唐故幽州盧龍莭度觀察使中書令贈太師劉公墓誌之銘」,6行,24字,篆書。

志蓋表面裝飾精美,四剎陰刻文吏懷抱十二生肖形象,四角陰刻牡丹花圖案。

志石與蓋相扣,長方形,邊長1.42×1.51米,厚0.22米。

四邊立面陰線刻畫卷葉牡丹紋樣。

志石正面楷書47行,共1543字。

劉濟夫人墓誌出土於墓門內前庭處中部,東西耳室之間。

志蓋盝頂式,頂面0.82×0.82米,底邊長1.63×1.63米,厚0.12米。

頂面正中陰刻描金篆書書5行21字:「唐故葪國太夫人贈燕國太夫人清河張夫人祔誌銘」。

表面裝飾精美,四剎浮雕文吏懷抱十二生肖造型,間以浮雕彩繪牡丹花圖案。

志蓋浮雕在形體處理上,先仔細雕刻出物象,然後根據結構賦彩。

人物雕工精湛,色澤飽和,濃淡得體。

志石為正方形,邊長1.62×1.62米,厚0.22米。

四邊立面陰線刻畫卷葉牡丹紋樣。

志石正面楷書46行,共1438字。

劉濟為「蜀昭烈皇帝廿一代孫」,曾祖劉弘遠曾任「檢校司衛卿臨洮軍使,襲彭城郡公,贈宋州刺史」。

祖父劉貢「特進左金吾衛大將軍,贈揚州大都督」。

父親劉怦曾任「幽州盧龍觀察等使,御史大夫,贈司徒恭公」。

劉濟少懷文采,「以門子橫經游京師,有司擢上第」,「考績皆為府中最」。

軍事才能卓越,威震邊陲。

「貞元初,烏桓…大聳邊鄙。

公先計後戰,陳兵於郊,乃遣單車使者,誘掖教告,…諸戎反為公用」。

「明年(786),鮮卑墨乙之犯古漁陽…捕斬首虜以二萬級,獲橐駞馬牛羊無萬數」。

「十九年(803),林胡率諸部雜種侵滛於檀葪之北,公親統革車,會九國室韋之師以討焉。

飲馬欒河之上,揚旌冷陘之北,戎王棄其國遯去。

公署南部落㓨史為王而還,登山斵石,著北伐銘以見志」。

興學辦教,優撫四方。

有鑒於幽葪一帶徒眾不尊教化,「公乃修先師祠堂,選幼壯孝悌之倫,春秋二中,行釋菜鄉飲酒之禮,生徒俎豆,若在洙泗」。

招賢納士,不問出處,「隴西李益,樂安任公□,皆以賔介薦延至郎吏二千石,為近臣良守」。

身處藩鎮,心向中央。

貞元年間,朝廷優容藩鎮,節度使大多驕橫不法,不尊朝廷法度。

討王承宗,再獲殊勛。

「去年(809)冬,王師問罪於常山,公率先蹈厲,累上功捷,引義慷慨,賦詩以獻……師次瀛洲,既圍樂壽,又遣支兵,急攻安平,三旬未下。

武怒益奮,命其子緫以騎士八千先登,公親鼓之。

士皆殊死戰,亭午而拔,誅屠無噍類,蓋所以宣威制勝於可必也。

天子錫以寶劒金甲彤弓盧矢」。

禍起蕭牆,魂斷離殤。

劉濟出外征討,以長子劉緄攝留務,次子劉總為行營都知兵馬使。

元和五年(810),「濟病甚,總與左右張玘、成國寶及帳內親近謀殺濟」。

享年五十四歲。

劉濟夫人張氏「本系出自軒帝,帝胤揮以精識仰天蒙,故淂食菜於中丘張邑,啟姓以地」。

志文對張氏先祖亦有提及,「開地祖曾及子平……以寅亮忠偘相韓五君」。

「楚漢爭逐,群龍戰野,平子良,以機略弼成帝業」。

「東漢太山郡太守岱……岱父協因家清河」。

張氏曾祖父張明曾任「隴州刺史」等職。

祖父張鎰曾任「劍南西川馬軍兵馬使」等職。

父親張懿曾任「左領軍尉大將軍」等職。

劉濟夫人張氏墓誌撰文者李櫃,志文中載「幽州節度判官朝議郎檢校太子左庶子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李櫃撰上」。

李櫃,唐淮安王李神通曾孫。

工小篆分隸,皆老勁,不作俗筆。

書丹者陸峴,志文中載「朝議大夫試太子司議郎兼監察御史前攝葪州㓨史兼靜塞軍營田等使陸峴書並篆上」。

陸峴為陸景融曾孫。

精書學,著名當時。

劉濟夫人志文首題:「唐故幽州盧龍莭度觀察□使司徒兼中書令彭城郡王贈太師莊武公劉府君夫人葪國夫人葪國太夫人贈燕國太夫人清河張夫人祔誌銘並敘」。

此處提及三個張氏的封號,其獲得時間及內涵均不同,而這三個封號也伴隨著張氏的一生。

薊國夫人,劉濟生前張氏謹守「五常四德」,賢良淑德,因劉濟故受封。

薊國太夫人,此封號為張氏在劉濟死後獲得。

燕國太夫人,此封號為張氏去世後追贈。

張氏在受封后,「棲心釋教」,普濟貧困,廣開善門,仿效劉濟生前舍宅興建崇效寺之舉捐資修葺寺觀。

「元和八年五月二十一日」,張氏因久病不愈,「薨於幽州官署之正寢」。

「元和九年正月十三日遷祔於莊武公壽宮」。

張氏「生尊歿贈,踈國三封」,顯貴榮耀至極。

在《舊唐書》及《新唐書》中,劉總「性陰賊,尤險譎」。

在張氏墓誌中所記述的劉總完全是另外一種形象。

「唐忠孝名臣總,上纂嗣事之慶,下錫燕土之祐。

生人蒙其拯賚,百靈荷其誠明。

忠戴聖朝,棟樑方夏」。

張氏病重時,「虔誠寢膳,食未啐而不進,藥未嘗而不飲」。

「冠帶不解,連宵達晨」,誠謂「孝嗣」。

張氏病逝後,「攀號訴天,泣下成血」。

「喪儀哀節,克葉於禮」。

墓誌僅為對劉濟及其夫人張氏的初步解讀,難免有遺漏或釋義不妥之處,隨著相關資料的進一步了解及研究的深入,會有更多信息得到詮釋。

結 語

唐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墓出土文物異常罕見,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劉濟墓出土了一批隨葬器物,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石質文物「三絕」。

其一,劉濟夫婦雙墓誌,劉濟墓誌志文為當朝宰相、著名文學家權德輿奉旨所撰,中唐宰相歸崇敬之子、著名書法家工部侍郎歸登書寫並篆額,說明了劉濟在唐代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的顯赫。

劉濟夫人的大型彩繪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誌在目前發現的唐代墓誌中,全國僅此一例。

其二,墓葬中出土的通體彩繪漢白玉石俑,在全國同類型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發現。

其三,主室的浮雕彩繪須彌座式石棺床,保存完整,有大量浮雕彩繪金剛、瑞獸圖案,製作精美,在全國同類型考古遺蹟中實屬罕見。

墓葬規制為北京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唐墓。

劉濟墓紀年明確、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由墓道、墓門、前庭、前甬道、耳室、壁龕、主室、側室、後甬道及後室等多部分組成;且在墓葬形制上承襲中原地區唐墓特徵,整體結構仍保存完整,為研究北京地區晚唐時期藩鎮制度、墓葬形制等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實物材料,是北京地區第一個格局得以完整保存的唐代節度使墓葬。

因此,墓葬本身就是難得的珍貴文物。

劉濟家族的歷史研究對於北京地區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劉濟在任時統轄範圍涵蓋今天的北京全境、河北北部、天津大部及遼寧西部地區,範圍很大,是唐代河北三鎮中實力最強的藩鎮。

劉濟本人信奉佛教,出資在雲居寺刻石經五百餘卷,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劉濟夫人張氏被封為薊國夫人、薊國太夫人、燕國太夫人,有唐一代,三次尊封,鳳毛麟角,獨享尊榮。

劉濟家族累居幽薊地區,自唐以降歷五代、遼、金四百餘年均為地方豪族,相關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豐富。

因此,劉濟墓的發現對梳理北京地區唐、遼、金時期歷史脈絡具有重要的價值。

劉濟墓的保護利用將填補北京地區唐代文化研究展示的空白。

鑒於劉濟墓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目前已初步確定對其實施原址保護,下一步市、區兩級政府將聯合研究如何實施劉濟墓的保護展示與建立博物館問題。

通過博物館或者展覽館的建設,以劉濟墓的文化內涵展示為切入點,系統的收集、展示唐代北京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宗教、藝術等方面的歷史文化內容。

此外,科技考古人員拓寬了考古的研究思路,運用科技手段對劉濟墓和出土文物進行了系統分析,對劉濟及其夫人墓誌進行了超聲波無損探傷、壁畫高光譜攝影分析、墓室三維雷射掃描、出土人骨的體質人類學分析等,全方位深入挖掘劉濟墓的歷史文化信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懷仁的北魏丹陽王墓 丹陽王何許人?求知道

丹陽王墓位於縣城北,北七里寨東,二級路旁,原始地名為「三台嶺北澗溝」。 墓葬占地600餘平米,坐北向南共有四個墓室。分為前室、後室,左右耳室,類似於如今「三室一廳」的格局。墓室型制為典型的北魏時...

中國陵寢漢中張騫墓

張騫墓位於城固縣城西3.5公里的饒家營,是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張賽的陵墓。張騫,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其故里在漢中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墓地在縣城...

河南三門峽發掘一批北朝墓葬

2016 年3 月~2016 年6 月,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城市基本建設,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託,對位於三門峽市區大嶺北路東側的上村佳苑項目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了46座古墓...

吉水大墓之謎

在江西吉水大墓的墓主人是一位東吳大將。考古專家進一步發現,從現場看,該大墓歷代以來就屢遭被盜,墓室被淤泥充塞,骨骸無存,墓內也沒有發現有任何金銀、玉器之類的物品。大墓里也沒有找到墓碑、墓志銘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