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系暖男是如何養成的,讓你大開眼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釋宗立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名叫郁闍迦。

這一天郁闍迦來到佛陀面前,頂禮佛足,退坐在一邊,恭敬地對佛陀說:「尊敬的世尊,我們這些至心皈依的在家居士,要怎麼做才能得到現世的安樂和法喜呢?請您為我們開示好嗎?」

佛陀慈悲地點點頭,對年輕婆羅門說:「年輕的婆羅門啊,你能代現在、未來的學佛者們問出這個問題,讓大家都獲得法益,這真的很好。

要知道,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成,並沒有自性可得。

但是凡夫眾生還不能證得這一點,所以他們認為世間是堅固不實的,為了對應這些眾生的根機,我特地這樣囑咐他們:

有四種方法,可以讓在家的居士們獲得安樂和法喜。

第一種是方便具足。

什麼是方便具足呢?這是說皈依三寶的居士們以種田,經商、書畫或從政等等以謀生,而他們因為了解佛法的要義,所以都可以在各自的領域精勤的修行而又不耽擱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就是方便具足。

(覺得學佛會耽誤工作的,還需要再好好學習佛法的真義啊)

第二種是守護具足。

這是說皈依三寶的居士們所有的錢糧,都是經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所獲得,不但如法,而且如律,並遵循世間的法律。

他們善於守護自己的財物,不讓國王、盜賊等人禍和水災、火災等等天災奪取它們,也不毫無節制地使用財物。

這就是守護具足。

(善於守護財物,不但是指守護自己的財物,還指善於幫助別人守護財物,可以感得財物不會丟失的善報,佛經中有講到這樣的故事。

這個故事,以後有緣再說。

第三種是善知識具足。

這是說,學習佛法的居士不落拓、不放逸、不虛妄、不兇險。

具備了這些品質的學佛者,可以稱為是善知識。

這些善知識可以從人的心底安慰眾生,讓眾生未曾生起的憂苦不再生起,已經生起的憂苦能得到開導,還未生起的法喜迅速生起,已經生起的法喜不再失去。

(佛法系的暖男啊,將修行的危機化解於無影無形之中。

這就是善知識具足。

第四種是正命具足。

這是說善於學習佛法的居士對於自己所有的錢財等物,都有所把握,不會讓自己入不敷出或者多入少出。

這就像用秤稱量東西一樣,如果少了,就增加一些;如果多了,就減少一些。

有智慧的居士會讓出入之數持平,等出等入,不會讓自己陷入為難的境地。

如果在家居士本來就錢財缺乏但是又任意揮霍,人們就稱這種情況叫優缽曇果,什麼意思呢?原來優缽曇果是沒有種子,那就意味著如果人們任意揮霍不管不顧的結果就是沒有後路。

(咱們真的不是在說月光族啊)

如果在家居士錢財充盈,卻苛待自己,既不捨得自己吃穿用度,也不捨得拿來幫助別人,那人們就會譏諷這種人就像對著充足的食物卻餓死的狗一樣。

(這種群嘲技能很難接受啊)

所以,學習佛法的智慧居士就應該對自己的錢財有所把握,能夠等入等出,既不揮霍無度,也不苛待自己和他人。

(至於如何妥善安排自己的收入,達到收入效益的最大化,佛陀在經中也有開示,以後咱們有機會再慢慢說。

這就稱為正命具足。

如果具足了這四種方法,一一都做能做到,我們就說這位居士四法成就,能得到現法的安樂和法喜。

年輕的婆羅門聽了佛陀的開示之後,非常歡喜。

他又接著請教佛陀說:「尊敬的世尊,您剛才的教誨,弟子已經謹記在心。

弟子還想請您開示,作為在家居士,要怎樣做才能獲得後世的安樂和佛法的利益呢?」

(看到這裡,機智的小夥伴們一定已經看出來了:這位婆羅門也是菩薩的示現啊,特地示現婆羅門身來代眾請法的。

佛陀看著年輕的婆羅門,點點頭,繼續開示道:「在家居士有四種方法可以獲得後世的安樂和佛法的利益。

那四種呢?

第一種是信具足。

什麼叫信具足呢?如果在家居士在佛法僧三寶面前,可以生起清凈的信敬之心,建立信本,堅固不動搖。

不能被諸天、魔、梵天、及其他的世間人所破壞信根,這就稱為信具足。

(那些一聽哪裡哪裡算卦靈驗,或者是哪個哪個外道有神通就趨之若騖的人,咱們就不多說了。

那不是真信佛法的啊。

第二種是戒具足。

也就是說在家居士謹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這就稱為戒具足。

(圓滿受持五戒的話,會有二十五位善神保護,憑空的就多了二十五位保鏢啊,妥妥的,大家懂的。

《佛說大灌頂神咒經》:「世尊說言若持五戒者。

有二十五善神。

衛護人身在人左右。

守於宮宅門戶之上。

使萬事吉祥。

第三種是施具足。

也就是說在家居士遠離了慳貪吝嗇之心,平時樂善好施,而且常常親手行布施,供養三寶、幫助有需要的人。

這就稱為施具足。

(慳貪是指:惜物而不布施與人,並貪求而無滿足。

用布施可以對治。

第四種是慧具足。

就是說對於佛法中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諦等等真理,能用心地學習,並且充分地領會,如實審知。

這就稱為慧具足。

(這不但是指只是在概念上知道,而且是指能夠如實的證知。

如果在家居士能夠根據這四種方法修行,就能獲得後世的安樂和佛法的利益。

年輕的婆羅門聽了佛陀的開示之後,喜不自勝,向佛陀禮拜供養之後,歡喜地離去了。

按語:

佛法系善男子養成的八大秘笈大家學會了嗎?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佛法是活潑潑的,不是教條式的,它是能夠廣泛的在生活中實踐的。

聽聞佛法固然重要,但是把佛法實踐在現實生活中更為重要。

因為當你理解了佛典的義理,並且融會貫通,你才能將它匯入自己的生命,實踐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從而改變自己命運的軌跡,趨向成佛之路。

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願與大家共勉。


更多佛學文章,請加微信訂閱號:nngzzai(←長按可複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佛陀開示:世間之人應該如何對待錢財

釋宗立那時,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這一天,波斯匿王來到了佛陀面前。他頂禮佛足之後,退坐在一旁,對佛陀說:「尊敬的世尊,本王有一事不明,想請世尊開示。在舍衛城裡,有一位大富長者,名叫摩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