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十大行願 三者廣修供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普賢十大行願 三者廣修供養

三者廣修供養1──供養的意義

供養,為供給資養之意。

「廣修供養」即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用飲食、衣服、醫藥、資財、讚嘆語、柔軟語,乃至受持修行妙法等,奉養三寶、父母、師長等長輩,或布施予平輩及一切眾生。

佛世時,有一比丘,一日拈線穿針,欲縫補破損衣物,但因年邁視力衰弱,始終無法將線穿過針孔,不禁黯然神傷,言:「不知有誰可來為我穿針?」佛陀以神力得知老比丘的窘境,即來到其住處,以慈祥的音聲安慰他,說:「比丘!就讓我為你穿線縫補衣物吧!」世尊已圓滿福德、智慧,為三界所尊,猶不舍穿針之善,在在處處仍以身口意行布施供養,利樂一切眾生,此亦是「廣修供養」之慈悲身教。

任何事相上的供養,皆有其微妙之義涵。

以供香為例,香菸裊裊上升,代表行者無間無雜的精進心;香火不斷燃燒,彰顯行者焚盡無明煩惱的智慧;香氣普熏,猶如行者心香周遍法界……如此,藉由事相的燃香供養,就能啟發行者自性中戒定慧之真實心香。

同理,燃燈供養,即顯殊勝之智慧心燈;供花,則是莊嚴自性之因花。

若能了知一切事相供養之意義,則皆能啟發吾人理上之究竟供養。

修行學佛,欲解脫煩惱,乃至成就無上佛果,須具足福慧資糧。

供養,即是積集福慧資糧之首要行持。

藉由廣修一切供養,以捨去自心慳貪的煩惱;由於能布施,自然就長養了恭敬心、慈悲心與平等心,能去除慢心、瞋心;視一切眾生為自己累世的親眷,對於有緣、無緣、緣深、緣淺的眾生,皆能恭敬供養,即是了達因果之理,能除去痴心。

如此去除貪瞋痴慢等煩惱,就能啟發智慧,進而不執著自己所修之一切供養,回歸這念清凈的自性,則是供養自性如來,為供養之極致。

經云:「一切諸佛皆修供養。

」可知修行學佛,欲效法如來因地行持,成就如來的果德,當在日用中依循諸佛之行持,廣修供養;進而發廣大願心,化導一切眾生,也能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廣修供養、修善積福,以去除內心的貪瞋痴等煩惱,而遠離一切災厄,令家庭安樂、社會祥和,乃至圓成佛道。

如此而行,無有疲厭,則與普賢菩薩「廣修供養」的行願相應,當下即入菩薩位。

三者廣修供養2──三福田(上)

福報不是憑空能得,必須種廣修供養的因,方能享受福報現前的果。

佛法將供養的對象比喻為「福田」,因為「田」能生長一切植物;「福田」則能生出一切世間、出世間的福報與善法。

就布施供養的對象不同,福田又分為敬田、恩田與悲田,稱為「三福田」。

供養佛法僧三寶,稱為供養「敬田」。

《過去現在因果經》言:「於諸福田中,佛福田為最;若欲求大果,當供佛福田。

」佛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過去生曾為貧農,遭逢饑荒,生活艱難。

有一次,見一獨覺聖者出外乞食,卻空缽而回,就忍下自身之飢渴,將僅有之粗米飯供養聖者。

由此供養功德,使其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苦,最後得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證聖果。

供養獨覺聖者,即能獲此勝福,若是供養佛,其福報更是不可思議。

久遠以前,有位比丘收一小沙彌為徒。

比丘對沙彌教導甚嚴,沙彌除了每日出外托缽乞食外,還須背誦經文,若未能如期完成背誦進度,便會受比丘的責備。

一日,小沙彌因托缽而延誤背經,受了比丘訓斥後,心覺委屈,便獨自一人邊走邊啼泣。

此時,恰巧遇到一位長者,長者問明原委後,便安慰小沙彌:「今後一切所需均由我發心供養,你就可以每日安心背經,不用再沿街托缽。

」從此,小沙彌每日都歡喜背誦經典,精進用功,最後成佛,即釋迦牟尼佛。

這位長者由於供僧、助人修道的緣故,因此感得後世對佛陀所說教法皆能憶持不忘、多聞第一的果報;此位長者,即是阿難尊者的前身。

佛為福德、智慧圓滿的聖者,所宣說的佛法能使眾生走向覺醒之道,而僧伽乃紹隆佛法,弘范三界之人。

因此,供養三寶,非但能獲大福報,同時,也植下出世間法的種子,得有因緣聽聞佛法,依循三寶的教化而修行,終必離生死纏縛苦,證涅槃解脫樂。

三者廣修供養3──三福田(下)

孝養父母、尊敬師長,稱為供養「恩田」。

父母、師長對我們有教養之恩,《父母恩重難報經》載:「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經典亦言:事奉父母、師長當如事佛。

佛曾開示弟子:假如將所有財寶堆起直到天上,用以布施,其福德不如竭盡所能孝順、供養父母所獲之福德。

師長則啟發吾人之智慧,開導做人處事之道,其恩不亞於父母,故知供養師長,福亦無量。

孝為百善之先,若能以恭敬心奉養父母、師長,必能增長福慧。

例如,中國古代,有位賢人舜,雖然父親與繼母偏袒幼弟象,曾多次要將舜害死,但舜仍不改其孝養之恭敬心,竭盡所能奉養雙親,慈愛幼弟,期盼父母得展歡顏。

由於此孝行,而感動堯帝,不僅將二個女兒嫁予舜,而且在多次的勘驗後,證明舜的確堪任大事,遂將天下禪讓給舜。

對於一般眾生,乃至鰥寡孤獨、殘疾者,發慈悲心布施財物,或給予安慰,使其生活無虞,心情開朗,進而為其解說佛法,令其歡喜學佛修行,即為供養「悲田」。

例如,佛世時,有一條狗,因為盜人食物,被打斷腿,棄置於荒野,飢乏將死。

命終前,幸蒙舍利弗尊者慈悲,給予飲食充飢延命,並為說佛法,以此歡喜心及善根,往生為人。

後隨舍利弗出家,修行得道;此人即是七歲出家,便證阿羅漢果的均提沙彌。

經云:「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而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

所以,供養一切眾生,就是與一切的眾生結下善緣,也是供養未來佛。

田,能出生芽苗百物,供養敬田、恩田、悲田,猶如植福種于田畝,必能締結香甜美果,令供養者得福無量。

是以菩薩發廣大願,對於佛法僧三寶、父母師長乃至一切眾生,悉以恭敬心、報恩心與大慈悲心承事供養、愍念布施,此即是「廣修供養」之具體行持。

三者廣修供養4──供養與救濟

救濟貧窮,是對於世間鰥寡孤獨、殘疾困苦者,出於一種憐愍、不忍的心,而布施財物資具,使其暫時免於生活的匱乏,屬於世間的善法。

佛法中的「廣修供養」,其意義及涉及的層面,則是更廣大而深遠,濟貧,僅屬於供養三福田之悲田所攝。

世間鰥寡孤獨、殘疾困苦者之所以受苦,是因業感所致;由於過去造了惡業,致使今生受苦。

而佛法之供養悲田,是先將財物、資具布施給受苦的眾生,令其暫離生活的窘境,然後為其說法,教其修福修慧,從根本上拔除苦因,並植下解脫種子。

例如,明朝順治九年,江南蝗旱,糧食欠收,災荒四起,數百千計的村民紛紛奔上寶華山求食。

時見月律師任寶華山住持,悲愍眾生,今生受此饑饉之苦,皆因前世不信三寶,慳貪不施,於是在各施每人三文錢之前,對大眾開示:「今施予汝等每人三文錢,但每人須口中念佛,各以其中一文錢,恭敬供養僧寶,植清凈福田,令未來永離貧窮苦。

」又取出寺中所有餘糧,炊煮成飯,盡施災民,令得飽餐。

所以,「供養悲田」不只是救濟貧困,而是要令眾生植福培福,以得解脫;其內涵不只是憐愍,而是更大的慈悲與智慧之展現。

佛之弟子廣修供養,施者、受者皆能得福、得解脫;其所供養的對象,非止於貧苦之眾生(悲田),還有父母、師長(恩田),及三寶(敬田),亦普及一切眾生;在時間上,亦不止一時一世,乃是窮未來際,永無止盡。

以財物資具供給眾生,只是度眾生的方便,最重要的是使眾生皆能聽聞、受持佛法,修善積福,乃至修道證果,令眾生皆得解脫,此乃佛法救度眾生的終極目標。

所以,「廣修供養」不只是世間的善法,更是使貧人得富貴,使富人成賢者,使賢人成道證果的無上法寶。

三者廣修供養5──法供養(上)

《法華經》言:若能如法修行者,名為法供養。

「法」,即佛菩薩所宣說之真實諦理。

依法修行,能長養法身慧命,令混濁染污的煩惱心升華為清凈平和的智慧心,遠離生老病死之束縛,臻於解脫自在之境地。

《涅槃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時曾為雪山童子,在雪山中修菩薩行,一日遇一羅剎鬼,口吟「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半句偈,童子聞此殊特妙法,心大歡喜,請其說出後半偈,羅剎言:「我身此時飢乏困苦,須飲人血食人肉,方能誦此偈。

」童子為聞半偈,遂允諾捨身,羅剎於是說出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童子聞偈後,將手指咬破,用血書此四句偈語於岩石,以流傳後世,便攀至樹上往羅剎鬼之血盆大口縱身跳下,在半空中卻被人接取安置於地,定神一看,羅剎鬼恢復其真實面目,原來是釋提桓因前來勘驗童子求道之心。

世尊於因地中修菩薩行,每每為求佛法而敲骨取髓,三千大千世界,無一寸地非世尊往昔為佛法、為眾生捨身棄命之處所,實為力行法供養之典範。

又如唐代時,中印度般剌密諦尊者,為將國王下令禁止流傳之國寶《楞嚴經》弘傳至中國,以極細的字體,書寫此經於極細之絹布上,然後剖開胳臂,將經典藏匿於其中,待肉長好才出關,方能順利將經典帶到中國。

至中國後,又再度剖開胳臂,取出經典,用乳汁化去絹布上的血漬,將經典翻譯成漢文。

若沒有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法忘軀之行持,後人亦無以得聞稀有珍貴、難遭難遇之佛法。

古德云:「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賢若不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因此,吾人於聞法之際,生起珍重希有之感恩心,以敬慎心聞法,不僅能與尊貴無比的佛法相應,當下之清凈心即是佛性之作用,進而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口意三業皆得清凈。

如此,看經聞法之同時,也是在修「法供養」。

三者廣修供養6──法供養(下)

佛弟子中有一周利槃特,根器極為駑鈍,出家之後,誦習經典,總是得前忘後、得後遺前,大眾皆不知如何教導如此愚笨之人。

周利槃特萬念俱灰,竟生起自我了結之念,正欲自縊時,佛陀出現在前,慈悲地安慰勸諭槃特,令其為大眾掃除環境以培福,並於掃地時憶持「掃塵除垢」一偈。

周利槃特聽從佛敕,依偈行持,鎮日拿著掃帚將精舍內外打掃得一塵不染。

一日,見到清潔嚴凈的環境,槃特忽然契悟「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之理,頓時除盡心地塵垢,證得阿羅漢果。

《法句經》云:「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

」佛法平等普被眾生,無論何等根機,只要依教行持,皆能蒙受法益,如法而修行,即是法供養。

不僅如法修行、弘揚佛法屬於法供養,以財物、智慧、體力建設道場、護持佛法,若能稱合於法,亦為法供養所攝。

例如,昔日給孤獨長者以清凈心、歡喜心布施祇桓精舍,作為佛陀、眾僧居止、修行及弘法的場所;又如佛滅後之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造八萬四千佛塔,大興佛法;乃至今日之信施檀越,輸金捐誠,供養三寶、護法衛教,皆為法供養之實踐者。

《普賢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布施供養世間資財,可得人天福報,然由於未出三界,福報享盡,猶須輪迴生死;若欲永離生死,必須行法供養。

但若能於供養財物之後,放下對能施者、所施人、所施物之執著,了達三輪體空之理,則稱法而行之財施,亦皆是法供養。

行者發廣大菩提心,求法、聞法並且如法修行,進而發大慈悲心弘法、護法,即是真實以法供養如來,是為殊勝難得之最上供養。

三者廣修供養7──發心貴恭敬虔誠

於自由時報90.04.19(四)刊載

一般人往往認為,供養的功德大小,視所供養物資之豐厚與否而定,其實,更重要的,在於供養者的發心是否恭敬虔誠。

《大丈夫論.功德品》云:「有人等以財物施一福田,心不同故,得報有種種。

」意思是說,有人以同等的財物布施同一對象,由於布施的心念不同,所得功德也有種種的差別。

佛陀住世時,阿闍世王舉辦燃燈法會,於祇洹精舍四周遍燃油燈供養佛陀,燈火輝煌,人民競往觀看。

有一貧女難陀見此景象,滿心歡喜,也想燃燈供佛植福田。

於是將行乞所得,全部換得一錢,至油店購油。

店主見了貧女,疑惑的問:「你好不容易乞得一錢,何不用它買食物充飢,買這一點點油,要做什麼?」貧女說:「燃燈供佛!」店主聽完,心生歡喜,立即給貧女加倍的油量,請她一起代為供佛。

貧女取了油燈,便歡喜地前往祇洹精舍。

這時,佛陀告訴阿難尊者:「有一大長者,來植無上福田,趕快開門讓他進來。

」不久,貧女來到精舍,燃起手中油燈,虔誠地供養佛陀,並發大願:願一切眾生皆能悟入佛法妙義,以此燈之光明徹照十方,令幽冥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次日清晨,目連尊者檢視燈火,眾燈皆滅,惟有貧女所燃之燈,光明如故,尊者吹不滅此盞油燈,於是施展神通力來滅燈,但始終熄滅不了。

此時,佛陀開示:「因為難陀供養之心,至誠懇切,所以所燃之燈,常明不滅。

縱使以羅漢,乃至辟支佛的神通威力,也不能滅此燈。

而且此女壽終後,由於供佛功德,二十劫中不受三惡道苦,且能轉生天上,享受天樂,最後出家修行,成就佛道,名為三曼陀優訶佛。

」由此可知,以至誠恭敬心修供養,果報實在不可思議。

以同等的財物布施相同的福田,由於心念不同,所得果報便有差別。

若能以廣大、恭敬、虔誠、清凈之心念,廣修供養,所供養之物資即使微薄粗鄙,亦勝過以散亂心供養七寶之功德;若以凈心供養上妙七寶,功德更復增勝;若以虔恭至誠之心,發菩提心如法修行,利樂眾生,功德更是難思難議。

|慈緣 | 善用茶舍文化雅集~ | 禪珠墨香~ | xxinzi |

●專注茶文化傳承,培植真善,分享品味,更多精彩內容以及佛教真言宗知識分享與茶文化知識分享,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謝閱讀,感恩轉發;

●本善用茶文化雅集所收錄的相關文章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告之,核實後將立即作刪除處理,特此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迅速地用最小的力氣積累最大的福報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一次帶領比丘眾,大家一起誦經。有一個比丘誦的聲音特別特別好聽,誦經的聲音非常美妙。這個印度的國王知道了,想拜見他,並且想供養整個僧團一些財物。佛陀就說:「你要供養,你先供...

布施供養人人贊,但是我窮怎麼辦?

作者:大象 大象佛學圖書館詩云:米汁微供生忉利,心燈一盞永不息。賣身供僧作王母,一心念施念念施。可能有的看官會說:咦!你最近不是喜歡假裝老和尚講故事嗎?怎麼又改行冒充詩人了?非也,非也!常聽評書...

布施五功德

古印度時,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世尊對比丘們開示:「當檀越施主恭敬供養時,能夠得到五種功德福報。是哪五種功德福報呢?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辯。檀越施主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