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之水黃小峰共話「文物與文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北京晨報訊(記者解辰巽)近日,人民美術出版社在三聯書店地下一層,舉辦《棔柿樓集》讀者見面會,揚之水與青年藝術史學者黃小峰共話「文物與文學」,探尋揚之水實踐沈從文先生首倡的「名物新證」之法時,怎樣在「科學的清醒」和「詩思的搖曳」間轉換,探討名物學的成果怎樣被其他學科使用以及其他學科從名物學可以獲得哪些啟示。
近日,揚之水名物研究文章的結集《棔柿樓集》。
她謙遜地說這只是她「全職讀書18年以來的一次自我總結」。
叢書編輯精當,設計精美,製作精良,迄今已經出版了10卷,廣受讀者好評,其中卷二《唐宋家具尋微》獲「2015年中國好書」。
學者揚之水以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和寫作方式一直受到讀者的關注。
學界、收藏界關注她的種種發現,不但可以解決文物的定名問題,還時常對
「舊文物」有新發現,同時為斷代提供依據。
廣大普通讀者迷戀她對「一器一物」的敘述,她在材料運用上打通文學、歷史、文物、考古、藝術等學科,將「一器一物」儘量還原到歷史生活場景之中,道出掩埋於歷史長河中的「尋常的精緻」,讓文物真的「活」起來,也點亮了我們觀看美好的眼睛。
在對話中揚之水說,「文物」之「文」,它是文明,也是文化,此中自然包括文學。
「文物」之「物」,它就是古代物質文化遺存:出土的,也包括傳世的。
換句話說,它是過去生活中使用的器物,也是屢見於詩詞歌賦戲曲小說中的物象。
文物與文學本來就是聯繫在一起,甚至說是無法分割,這是我們今天為了研究的方便給它割裂開來,其實人家本來就不分的。
近年新的80後寫的博物學的書也出的很多,這本身也是一個文學研究。
因為有的講唐詩裡頭的植物或者宋詞裡面的鳥類都是一種研究,我們腦子裡可以沒有這些限制,回到古人的生活情境中去,不一定是唐詩里的鳥類,唐詩這一首詩有鳥,它也有其他的,我們給它串通起來一起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