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辨流·定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棔柿樓集》
揚之水 著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名物之學作為傳統經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歷代都得到學者的重視,也出現過很多相關著述,但是將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問,並進行專門研究,卻要遲至近現代。
揚之水的研究對象,實際上是掇拾了宋人的遺緒,又明顯有別於乾嘉諸子,單辟一徑,尤其專注於古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即士人日常生活中的風雅和婦人尋常點綴的精緻之「物」,溯其源,辨其流,定其名。
這些從其著作中,都不難發現。
如她對兩宋風雅的情有獨鍾,特別留心於山水、田園、書齋生活的種種,以及與之相關的花事、茶事、香事等,這在《棔柿樓集》中所占篇幅甚多;另外對於古人日常起居,飲食,金銀首飾、小飾件等古代物質文化精緻、細膩的一面,也是其關注的重點。
揚之水更多的則是執著於細節,關注的重點是「一器一物的史」。
因此,她又說自己所研究的「物」,實際上是「物質文化」裡面「物質」最小的那個單位。
在研究方法上,揚之水不局限於從文獻到文獻的考證方法,而是將之延伸到地下出土文物和存世圖像,故亦稱之為「三證合一」。
於此,當年沈從文先生拈出「名物新證」這一概念。
這一治學方式響應者有,但付諸實踐者卻甚少,而實踐得如此勤奮者尤少。
揚之水追隨遇安先生多年,她的「畢業論文」——《詩經名物新證》,便是以沈先生的舊題進行實踐的成果之一。
這是一部從「物」的視角去解讀經典的著作,也是一項全新的嘗試。
儘管歷代注經者無數,但仍舊是就文獻證文獻,閱讀者依然是雲裡霧裡,缺乏直觀的理解和感受,不似她以文獻結合地下考古材料、存世文物、傳世圖像,如此一來,千餘年前的某些場景便在「物」映襯下鮮活起來。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她了卻了沈先生的一段夙願。
除了上述學者之外,實際上揚之水還深受錢默存先生的影響。
在她的文章中,尤其是類比方式的運用很可以看出先生治學方法的影響,尤其是《管錐編》、《談藝錄》。
論文和說物,雖為殊途而實同歸。
名物之學,看似簡單,實際上門徑甚大,堂廡極深,所涉及的學科和門類眾多:從大一點來說,如政治、宗教、社會、文物、考古、文學、藝術等學科;從小一點而言,如家具、茶事、香事、烹飪、服飾、首飾等的發展、演變及製造史。
而且,涉及的門類越多,則相關的知識面越寬泛,對於名物而言,感知愈深,觸類旁通的幾率越大。
如此淺近的道理,似乎人人皆知,卻是未必人人能夠實踐之。
而揚之水卻能以近乎宗教徒般的毅力和耐心躬行之,這一點尤其令人感佩。
十二卷本的《棔柿樓集》,便是很好的說明。
對於名物之學,揚之水曾給自己設定了這樣的理想:「用名物學建構一個新的敘事系統,此中包含著文學、歷史、文物、考古等學科的打通,是對『物』的推源溯流,而又同與器物相關的社會生活史緊密相關。
它可以是詩中『物』,也可以是物中『詩』,手段角度不同,方法和目的卻是一樣的。
」當然,其中還少不了藝術學科。
在這個體系的建構中,「物」是至關重要的媒介。
當然,反過來也可以說,解決了「物」的相關問題,也會有助於解決其他學科研究的困惑,尤其是一些相對基礎性的問題,這是名物學的特性所致。
屏風到畫障再到立軸的轉換,隱几到隱囊的變化,這些都與席坐到高坐具的轉換息息相關,甚至同步。
她以文獻和圖像相互印證,匠心之處在文章一一可見。
而且,這一現象的探討,對於歷史相關問題的研究,尤其是社會生活方面,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佛教中的鮮花供養,自南而北的演變和普及,到兩宋時期成為世俗社會日常生活風雅組成部分之一,便是受到唐宋之際由席坐向高坐具發展的促進;特別是桌子的出現,讓花瓶有了依身之所。
《宋代花瓶》篇中由此及物,所揭示的便是其中發展的規律,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古典的記憶:兩周家具概說》中,她從製作、功用和相關的禮制,以及與明清家具的傳承關係入手,對上古席坐時代的家具進行源流分析,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讓我們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明代家具的產生和發展,為家具史的研究打開了新的視角。
《兩宋茶事》中,揚之水分別從煎茶和點茶、分茶和鬥茶的異同入手,由「名」和「物」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從中既顯現了她對各地各時的出土和館藏文物的熟悉,也讓我們重溫並明確了與茶相關之「物」,當然還糾正了前人的一些疏漏。
《兩宋香爐流源》中,雖講兩宋,卻並不局限於兩宋,而是以大量的圖像來說明封閉式薰爐的源流變遷情況,將詩文中常出現的狻猊、鳳鳥、獅子、蓮花、角端、鴨等出香形象一一拈出,從時代上進行比較分析,一縷清香由此變得直觀形象。
而開敞式的香爐實際上是薰爐的一種變體,即捨棄了其上半部分而變化之。
早期還是以薰爐常用的蓮花等造型為主,在宣和復古的風氣影響下,大量借鑑了上古時代的銅器式樣,呈現出一派繁盛的樣子,同時也造就了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一段高峰。
至於明代宣德爐的興起,其仿古也只是「古」到宋而已,恰如她在文章中說到的:「宋代仿古式瓷爐的幾種樣式,便以這樣一個特殊的機緣而格外余脈綿長。
」像這樣的文章,與其說是研究,倒不如說是相關知識的「普及」。
沒有空疏的理論,而是實實在在地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挖掘和探尋古代物質文化中的若干細節,但又並不局限於細節,筆鋒到處,卻縱橫交錯,儘可能地還原與器物相關背景、場景,這便是揚之水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
在「物」中看那一片……奼紫嫣紅的世界
揚之水《物中看畫》有兩個版本,我手頭這本為「棔柿樓集」第七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9月版,收文章十篇,其中《從〈閘口盤車圖〉到〈山溪水磨圖〉》和《物中看畫》兩篇曾收入之前2012年的金城版...
揚之水黃小峰共話「文物與文學」
北京晨報訊(記者解辰巽)近日,人民美術出版社在三聯書店地下一層,舉辦《棔柿樓集》讀者見面會,揚之水與青年藝術史學者黃小峰共話「文物與文學」,探尋揚之水實踐沈從文先生首倡的「名物新證」之法時,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