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文物與信息同樣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瓜果飄香的8月,兩年一度的第十四屆全國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 「絲路古鎮」、「黃河之都」的美麗蘭州召開了。

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及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四川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天水師範學院等50多家單位的百餘名學者,圍繞絲綢之路文物保護科技主題,進行學術交流,切磋保護技術。

研討會收到論文80餘篇,27名學者做了大會發言,研討內容涉及青銅器、絲織品、木漆器、紙質文物、陶器、壁畫泥塑、土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信息提取、文物保護、實驗室考古新技術、保護新材料、保存環境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

文物保護現狀與發展趨勢

近年來,科學和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我國文物保護科技進入前所未有的活躍時期,從宏觀到微觀,從廣度到深度,都有較快的發展。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指南針計劃——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價值挖掘與展示」「文化遺產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古代建築保護技術及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等一批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實施,在系統揭示文化遺產價值、探究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的特徵與規律、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領域的應用、館藏文物保護修復技術與材料、傳統工藝科學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龔德才以多年的從業經歷回顧了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現狀,從文物保護行業涉及的學科領域,文物保護研究熱點、發展趨勢進行了歸納,並通過案例分析提出了文物科技保護理論的初步構架。

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保護

本次研討會上,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保護是討論的熱點,在20多個學術報告中,大概四分之一是發掘現場保護專題。

其中,西北工業大學楊軍昌系統介紹了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與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合作項目隋煬帝蕭后冠飾現場提取、實驗室考古、冠飾部件的分析檢測,以及冠飾的科技保護,建立了一套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實驗室考古的流程。

相對於細緻的程序,貫穿其中的最大限度揭示、保護文物信息的原則,對大家的啟發意義則更大。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鄧天珍介紹他們運用科學分析檢測手法對張家川馬家塬出土的金銀鐵飾件的修復和保護。

認為保護修復是對文物價值再認識的過程,是一個保存現狀、病害程度再評估的過程,是保護修復理念、金屬文物保護技術與傳統細金工藝相結合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因而,保護修復過程中尊重古人製作理念,無論是修複方法,還是材料應用均以保存文物基本信息,延長文物壽命,復原傳統工藝為原則。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黃曉娟結合張家川馬家塬M4出土棺木室內清理及保護復原工作,對科技與文物考古、保護關係的幾點認識引起大家的共鳴:科技手段與方法的介入,是加大文物信息量獲取,支撐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研究更加深入的重要途徑,將有助於提高文物考古工作中預見性、主動性;文物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者共同參與、相互協作的理念,將有助於推動考古學研究的深入與發展;文物保護的範疇不僅包括實物的保存及修復,實物之間的連接信息、組合關係等能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各種信息也是文物保護的目的之一。

湖北省博物館李玲以葉家山西周早期墓地出土的一件青銅尊的保護修復為例,明確表示,文物保護目標有二:一是最大限度地保護、保存文物所承載的歷史的、藝術的、科學的信息;二是將文物現存材料和結構恢復到一個已知的較早狀態。

這幾個案例報告都表達了一個相近的理念:文物保護,既要保護客觀存在的物質形態,也要保護好文物所承載的各種信息。

另外,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姚政權匯報了南陵縣鐵拐宋墓出土紙胎漆席的初步分析,為後續保護修復提供了新思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肖玲、楊弢介紹了成都東華門遺址出土木構件遺蹟的木材分析及保護,在大型木構件原址保護方面進行了探索。

文保材料研究

文物將要出土或者剛剛發掘時,是文物保存環境的轉折點,同時也是新環境下劣化的初始階段,這一時刻是介入保護的最佳時機,是能否把文化遺產損毀的損失控制在最小的關鍵所在,因此研究開發考古發掘現場搶救性保護材料十分必要。

北京科技大學韓向娜介紹了一種考古發掘現場的臨時固型材料——薄荷醇,對薄荷醇應用於考古發掘現場脆弱遺蹟的提取進行安全性、有效性研究,並對其最佳工藝進行了實驗分析,認為多次塗刷固型效果最好。

該材料已在相關考古工地進行了推廣應用。

對文物本體有機材料的分析不僅能提高人們對文化遺產的科學認知,而且是文物保護的關鍵;對保護材料性能的研究,是更好地為保護文物提供保障。

北京科技大學魏書亞分基礎性和應用性兩類對文物本體黏結材料和保護修復用有機材料進行了分析,分享了她關於文物保護中有機材料研究的認識。

中南大學劉紹軍介紹了他們近年開展的石質文物保護加固評估,認為摻雜(Ca, Ba)(OH)2納米粉末是一種有效的多孔材質文物原位脫鹽加固材料。

南京博物院何偉俊介紹了古代書畫固色材料研究進展,研發了可以應用於書畫保護中的固色材料和技術。

預防性保護

博物館保存、展示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文物的安全。

營造友好的環境是文物預防性保護的重要手段。

上海博物館徐方圓以蘇木為例介紹了博物館照明對植物染色絲綢的影響。

他們的光源種類實驗表明,鹵素燈的變色因子最小,只有LED燈的一半;螢光燈的變色因子略小於LED燈;高色溫燈光的變色因子高於低色溫的變色因子。

照度越高,其變色因子越高。

建議儘量採用鹵素燈照明,如選用螢光燈或LED燈照明應選擇低色溫的;儘量降低文物展陳的照度。

在控制展陳燈光照明的同時,對展陳環境的溫濕度、污染氣體等其他因素也要得到控制。

陝西歷史博物館張群喜匯報了館藏唐墓壁畫預防性保護理念與具體實踐。

檢測與分析

現代科技儀器、檢測分析在考古發掘、文物認知、文物保護修復等各個環節中的作用日益顯現,也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成為文博科研人員的「千里眼」「順風耳」。

四川大學羅冰雁以日本版畫為例,介紹了表面增強雷射拉曼分析技術在文物科技中的應用;成都博物院孫杰、蔣璐蔓運用紅外分析、X螢光技術和雷射拉曼等技術分別對後蜀趙廷隱墓壁畫白灰層、陶質彩繪文物作了初步分析,為後續深入研究和保護奠定了基礎。

洛陽考古研究院袁曉紅通過金相組織觀察和合金技術,對洛陽唐城花園11件青銅禮器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其背後的考古學意義;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趙鳳燕對西安地區出土的漢代鐵劍進行了科學分析,發現鐵劍均為鋼劍,炒鋼最多,其次為鑄鐵脫碳鋼,說明漢代的鋼鐵技術已較成熟,可生產出質量優良的鋼劍。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魏彥飛介紹了高光譜技術在絲織品文物老化程度表征中的應用研究。

通過此次會議,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文物保護行業科技力量的增強,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廣泛參與,在文物保護理論基礎研究方面、在文物材質分析以及文物病害科學認知等方面有了較大進步,在文物保護修復項目中,科學研究的比重有了明顯的提高,考古與文物保護科技研究的結合更加緊密。

但是,與此同時,也發現在科學分析的針對性,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研究方面還顯不足,缺乏系統性理論,怎樣加強基礎研究,以指導保護實踐,老專家陸壽麟先生呼籲:高等院校加強文物保護基礎理論的研究,在學科建設上有更好的建樹,為文物保護實踐提供更多理論支持;廣大文物保護科技工作者應以戰略科學家為奮鬥目標,充分吸收各方面的知識,跟蹤社會科技發展動態,並根據文物保護自身需求,自覺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使更多合適的理論和技術用於文物保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字實錄

開場節目:《運河號子》 主持人(於平):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早上好。一曲激昂豪邁的《運河號子》拉開了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北京主會場開幕式。2016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布,自2017...

關於文物保護的小秘密,你想知道嗎?

2018年9月13日,由山西省文物局主辦,山西博物院承辦,山西省19家文博單位共同協辦的「古韻新生——山西省可移動文物保護成果展」在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一層開幕。這是山西首次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文物保...

眾首次參與新疆吐魯番考古發掘

志願者:原以為充滿神秘和刺激工作一上午後累得腰酸背痛亞心網訊(記者趙梅)「原來考古發掘工作那麼辛苦、枯燥」,9月7日,吐魯番市七泉湖鎮木爾吐克薩依戍堡考古發掘現場,志願者楊曉婷在歷經了兩三個小時...

妙手尋回文物春

陝西考古博物館建築模型。近兩年,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文博類電視節目的熱播,一股強勁的全民「博物館熱」「文物熱」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去參觀電視節目上出現的國寶,去獲知他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