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倕冠」到「蕭后冠」的修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正在細心修復文物的楊軍昌。

修復後的蕭后冠局部。

近日,考古新聞頻上各類媒體「頭條」,一會兒是精妙絕倫的隋煬帝蕭后冠被復原,一會兒是上了「彩妝」的秦俑頗惹爭議。

這讓人不禁想像,如果有一天,恢弘的地下秦俑真的重現色彩會是如何的令人驚嘆?那些尚未開啟的墓葬中,又有著怎樣神奇的器物?而這,都依賴著一代代的考古人、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執著探索。

帶著好奇和遐想,我們走近蕭后冠的復原者楊軍昌,聽他講述禮冠背後蘊含的高科技和新學科——材料考古的故事。

■記者 張瀟/文 通訊員 劉建平 任磊/ 圖

「那就是我們在現場看到的實物,」在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三秦學者」楊軍昌的辦公室里,我們看到了前一陣子奪人眼球的隋煬帝蕭后冠的實物圖。

照片只看到黑乎乎一團,經楊教授指點,才很困難地看到了一些花朵樣子的殘片。

而這正是依靠著豐富的學識和先進的技術,楊教授和他的團隊複製出的國內考古發現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禮冠。

盼望:技術進步解開考古中的謎題和「黑科技」

「這篇有關蕭后冠的論文要在《考古》期刊上發,最近我在校稿。

總的來說,這幾年國內文物保護髮展非常快,國家推動力也很大,每年經費投入也不少。

但是從學科上來講,文物保護髮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仍然有不少缺環。

我們最近這些年文物修復工作量非常大,但大多主要是修復器物本身,就是復形,復原的研究還是不足。

而通過文物本體的系統研究可以回答相關材料問題、古代工藝問題、古代科技問題。

」楊軍昌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他首先給記者展示了自己參與復原的唐代李倕的華麗的禮冠,生動的細節令人驚嘆。

隨後他給記者展示了自己的微信照片,照片中的物品看上去是一個裝飾有寶石的飾物,但是照片放大後,才發現這寶石之間有約0.5毫米直徑的小金珠裝飾其間。

楊軍昌感嘆地說:「這是我國戰國時期的工藝品,很精美是不是?但即使現在,我們要復原也是不易的,真的很難想像古人是如何做出來的,這都要靠我們結合材料科學與考古學的深入研究來解開這些『黑科技』。

材料考古學是新興的科技手段與傳統考古結合的新方向。

據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較20世紀上半期取得了巨大突破,但相當部分精力仍用於搶救瀕臨損毀的文物。

這使得不少考古工作者有這樣的希望:難道就不能在文物發掘之初就加強應急技術保障措施,儘可能完整地保留文物痕跡?這點的實現要依靠的則正是以現代科技為導向的考古學。

比如復原的唐代李倕冠的過程就是將出土時難以辨別形狀的文物從考古現場搬遷至實驗室內,在環境可控的條件下清理並完成保護修復和復原工作,為考古發掘出土的結構複雜的文物保護修復提供了經驗。

過程:從李倕冠復原開始,一次次實踐中發展的新學科

2001年,在位於西安市東郊的西安理工大學新校區基建工地上,發現唐代公主李倕墓,隨後楊軍昌和其他考古人員發現,由於1200多年的歲月侵蝕,如果像以往一樣從考古發掘現場直接提取器物,可能會丟失許多原始信息。

因此,考古隊採取石膏固定、整體提取的辦法,將文物搬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進行「微觀清理髮掘」。

楊軍昌說:「這就避免了環境變化而引起的各種脆弱材質文物的進一步損壞,這是公主冠飾這一結構複雜的古代工藝珍品得以復原的保障。

」整個冠飾重800餘克,高42厘米,大大小小有370多個小的零件。

如何組合?在實驗室先用X光進行分析,按照「邊清理,邊記錄,邊復原組部件,遇到脆弱材質及時加固」的基本原則來修復。

「你看這根髮釵。

」楊軍昌從書架上取下了一個精美的盒子,打開後是一個精巧的綴著小裝飾的髮釵,看上去很厚重,但拿在手裡卻非常輕巧,完全可以真的作為飾物戴在頭上。

原來,這就是在利用新科技方法探明製作工藝後,仿製的一個古代空心髮釵。

而在楊軍昌教授於2013年參與的隋煬帝蕭后冠保護修復與復原研究工作中,通過X光探傷技術探查,在蕭后冠的石膏包中發現了的4支金屬髮釵,也探明了蕭后冠飾的基本輪廓,這些工作為實驗室考古與復原奠定了基礎。

在不斷的實踐中,楊軍昌和他的團隊近年提出了材料考古學這個新方向,是頗具發展前景的新興學科。

而由於是交叉學科,用材料科學方法研究考古出土文物,在文物保護方面首先要結合已經成熟的科學分析檢測方法,首先是無損方法。

最常見的有X光探傷技術、顯微觀察等,它們能探明文物的結構特徵,檢測文物材質的成分,進而明確文物的材料屬性與古代加工工藝等。

而楊軍昌本人,就是一個交叉學科的複合型文物保護人才。

他本科所學專業叫光學儀器,與考古、文物保護毫不沾邊,後來機緣巧合考去了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才開始了自己的考古與文物保護人生。

交叉學科的好處是很多的,楊軍昌對於文物的熱情讓他「至少是跑遍了陝西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有的還去了不止一次」,由於有著光學背景,他對於西周時期陽燧的光學研究的論文以其新鮮極具價值令業界矚目。

楊軍昌說,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是我們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科研團隊提出來的,我們第一個明確提出了這樣一個研究方向,而且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名稱就叫「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

利用材料科學方法來系統研究考古文物,把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結合起來,開展出土文物的研究則是我們提出一個新的學科研究方向。

當把材料科學研究方法應用於考古研究,除了能夠分析文物成分,確定材質外,還能夠明確其古代工藝,進而可能明確文物的產地或者原料的來源地。

楊軍昌舉例說,比如兵馬俑中出土的冷兵器,歷時千年卻鋒利如初。

秦國之所以能夠滅六國是因為秦國強大的軍事,但強大的軍事背後必定有強大的生產力作為支撐的,因此,從冷兵器精湛的工藝令人對秦國國力充滿遐想。

材料科學研究方法有效介入考古的研究,能解決很多古代的技術問題、工藝問題,以及了解相關的技術交流、貿易往來情況等。

另一個例子和文物保護中新型材料研發有關,據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的李炫華教授介紹,相比於塊體材料,納米材料的尺寸小,化學、物理特性發生改變,穩定性更佳,「如果將金製作成納米級別,它可能會呈現五顏六色!」李教授如是說。

如將納米材料應用於文物修復,既能發揮色澤的鮮艷,又能隔絕外界侵害。

在此基礎上,一些壁畫、兵馬俑等的褪色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還原歷史,讓今人看到歷史本來的面目」,是楊軍昌教授對文物保護研究意義的理解。

所謂「以史為鏡」,歷史留下的痕跡就是對今天的寓言。

期待:「讓中國考古走向世界」

據悉,西工大即將成立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鵬研究員、國內知名考古與文物保護專家鐵付德、霍巍等專家一致認為,材料科技與考古研究是新興交叉學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但考古學與材料學本身有著天然的聯繫,人類對材料使用的進步標誌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利用考古出土的遺蹟遺物研究古代材料生產加工技術,利用現代材料和現代技術保護出土文物,空間很大。

對於材料考古學的未來,楊軍昌教授的期望是利用它「還原古人的生產力發展程度」,實現古代與現代的對話。

採訪中,他不止一次提到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冷兵器,「如果材料考古能在此發揮作用,研究出這些劍、戈的製作工藝和材料,甚至和楚、齊的兵器作以比較研究,也就能幫助今人了解秦國的國家實力。

」而該學科的發展方向首先是分析文物材質和古代工藝,為文物保護、文物考證(判明產地和真偽等)、文物修復和複製等提供依據。

還可以研究文物裂化機理和文物保護材料研發。

目前,楊軍昌教授和同事已經著手於新型納米材料在壁畫保護中的應用。

外界環境對壁畫最大的傷害來自於水分,水分蒸發會引起硬力結構變化和壁畫表面的粉化;而水分過多則會導致黴菌。

若能將納米材料製成塗料用於修復破損壁畫,可以在保留壁畫原色的同時減少對文物的損害。

「讓中國考古走向世界」,這是材料考古學團隊的共同心愿。

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背景下來看,這個心愿閃爍著這群考古工作者對陝西這片熱土的厚愛。

楊軍昌表示,「陝西本就是文物大省,我希望隨著我們技術的進步,有一天館藏壁畫因為表層特製材料的保護,既避免了水分損害,又還原了完畫時的鮮艷生動;無需穿越,我們就能親觸歷史,我認為這是考古學者的使命。

相關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埃及學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述評

作者:郭丹彤 劉金虎 (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自1822年商博良正確破譯象形文字、埃及學因而誕生的近200年的時間裡,埃及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近日,筆者參加了在...

實驗考古學搭起古今對話橋樑

面對年代久遠而又規模宏大的宮殿和從古代遺址出土的精美陶器,我們不禁思考,古人是如何建造與製作這些宮殿和陶器的?考古學者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不僅使古代技術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復原,更有助於從歷史...

文物保護:文物與信息同樣重要

瓜果飄香的8月,兩年一度的第十四屆全國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研討會在 「絲路古鎮」、「黃河之都」的美麗蘭州召開了。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博物館、甘肅省文...

考古技術工作的重要性

考古學是一門探索人類歷史的科學。它通過發掘古代人類遺留的文化遺存,認識和復原古代社會的歷史,揭示和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它給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鑑,並指導和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