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餘文物正待重生 正在進行緊張的修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京晨報記者獨家探訪副中心考古文物庫房

昨天,北京晨報記者從市文物研究所了解到,自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3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核心區(不含雲中心區域),已累計發掘墓葬718座,出土陶、瓷、金、玉石器4000餘件套。

這些文物大多存放於文研所位於郊區的庫房,正在進行緊張的修復。

未來,在副中心博物館建成後,其中的代表性文物將與公眾見面。

關於它們 成果 出土文物涵蓋各歷史時期

副中心考古領隊尚珩(見上圖)介紹說,自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3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核心區(不含雲中心區域),已累計發掘戰國-西漢、東漢、魏晉、唐、遼、金、元、明、清時期平民墓葬718座,出土陶、瓷、金、玉石器4000餘件套。

從出土的器物上看,以兩漢時期陶制明器為主,種類多樣,包括有陶制的成人、兒童瓮棺葬具。

瓷器多為遼、金、元時期墓葬出土,以白瓷為主,並有少量鈞瓷,器形以瓷盤、碗、杯為主。

銅製金屬器物除各時期的銅錢外,主要有東漢、遼金元時期的銅鏡,其中遼金元時期的幾面銅鏡保存較好。

此外還有東漢時期銅劍一把。

金質金屬器物全部為清代墓葬出土。

玉器除明清墓葬出土的裝飾品外,還有元代玉帶一條,由9塊玉組成。

尚珩表示,副中心發掘出土的文物,涵蓋了從戰國一直到明清各個歷史時期,可見所在地區的人類文明是延續下來的,沒有出現歷史斷層。

存放 文物庫房24小時監控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核心區出土的文物,大都存放在市文研所位於平谷的庫房,在一家博物館院內。

北京晨報記者探訪當日,博物館正在進行改造,已暫停對外開放。

據尚珩介紹,選擇這裡作為文物庫房,首先是因為博物館具有足夠大的專業場地,能夠存放文物,不用再另行建設。

其次,博物館外圍安裝有24小時監控和紅外線報警裝置,再加上館內的工作人員和市文研所的4名文物修復人員長期駐守,可確保文物安全無虞。

另外,因為庫房所處位置僻靜,外界干擾較少,也便於開展研究和文物修復工作。

走進文物庫房,只見這裡分為內外兩部分。

裡面是儲存文物的倉庫,完整的器物會單獨擺放,而大部分破損成碎片的文物,會放置在籃子裡,每一件文物都有一個編號。

庫房外面一部分是展示區,完整的文物或已經修復完成的文物,會在這裡展示。

尚珩說,因為此次副中心考古現場發掘的墓葬基本是平民墓,出土的文物也以一般文物為主,而且大多是陶器和瓷器,所以對溫濕度沒有過高的要求,只要正常室溫即可。

修復 殘破陶瓷器「拼圖」還原

由於副中心發掘的墓葬,多數早年被盜,加之年代久遠,隨葬品絕大部分殘破,都要進行修復。

據尚珩介紹,目前修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已累計完成修復500餘件套。

「八分之一還不到,而且現在發掘還在進行之中,隨時發現文物隨時要進行修復,這是一項漫長的工作。

在文物庫房內,張晨和陳思雨兩位工作人員,正認真修復殘破的瓮棺和陶罐。

「一個陶罐,破損成了幾十塊,要把它粘合起來,就像拼圖一樣。

」張晨說,拼接時要先找到罐口邊緣的位置,再根據斷口、紋路、質地等特徵,向上慢慢找,用強力膠一塊一塊粘合。

如果所有的碎片都用上了,陶器還不完整,就要用石膏填充,這個步驟比較難。

「一個人修復好一個瓮棺,大約要一周左右。

歸宿 未來將入駐副中心博物館

據尚珩介紹,副中心考古現場出土的文物和遺骸,從通州運輸到平谷的過程中,全程高速,但為了確保文物安全,時速不能超過80公里。

當然,並不是所有文物都會直接運到平谷。

比如去年出土的大量戰國時期瓮棺,要先送到實驗室進行分離,然後再將陶瓮和骸骨分別裝好運送過來。

而服裝等絲織物,則要在實驗室進行分離處理,然後送往專門儲存絲織文物的庫房保存。

尚珩表示,平谷的這處文物庫房,其實只是副中心出土文物的第一個落腳點。

在修復完成後,它們會被轉運到文研所位於房山的另外一處庫房。

而價值較高的文物,會被直接送到市文研所本部庫房。

當然,這些文物的最終歸宿,是未來將要建設的副中心博物館。

關於他們 90後女生獨守瓮棺葬

張晨和陳思雨來自山西一所大學,專業都是文物修復。

張晨是師兄,陳思雨是師妹(見右圖)。

張晨感覺,一個人在庫房修復文物的時候,周圍萬籟俱寂,身邊是2000年前的陶器,人仿佛置身於歷史長河之中,忽然覺得自己變得特別渺小。

陳思雨是一個愛笑的女生,在文研所,女生很「稀有」。

因為做考古,女生必須要變女漢子才能應付。

張晨說,陳思雨曾一個人在庫房的外間整理50多具瓮棺葬屍骨。

「房間裡只有她一個活人,地上擺滿了一堆堆骨頭……」一個女孩面對那麼多屍骨,不害怕嗎?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陳思雨笑著說,當時就想趕緊整理好,運往實驗室做研究,根本沒想其他事情。

要有情懷還得能吃苦

領隊尚珩是張晨和陳思雨的領導,已經在考古這一行幹了10個年頭。

可他也還是位80後。

尚珩從小喜歡歷史,大學又學習考古,畢業後如願進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從事考古工作。

尚珩覺得,做考古一定要有情懷,能吃苦。

有情懷就是要有發現文物背後故事的衝動,能夠被歷史感動。

「在一磚一瓦中品味歷史,你會發現,人們今天經歷的痛苦或歡樂,古已有之。

這次擔任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考古領隊,尚珩覺得責任重大。

過去一年,他幾乎就是在工地上度過的。

當然,收穫也是巨大的,今年,副中心考古項目還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一切都讓尚珩深受鼓舞。

當然,還有更多歷史的秘密埋藏在地下,等待著考古人員去發掘。

■晨報內存

這些年北京考古還有啥大發現?

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 房山長溝鎮唐代大墓考古發掘

為配合北京文化矽谷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於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市文物研究所對房山區長溝鎮唐代大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墓誌顯示,該墓主為唐幽州節度使劉濟,出土文物中,大型彩繪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誌異常珍貴,在已發現的唐代墓誌中,全國無有與之匹敵者,實屬罕見。

2014年 延慶水泉溝冶鐵遺址發掘

另外一個重要考古項目就是延慶水泉溝冶鐵遺址的發掘,該遺址被稱為「遼代首鋼」。

2014年,市文物研究所公布消息,水泉溝礦冶遺址群包括五座礦山、四處冶煉遺址、三處居住及作坊遺址,是目前發現的華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礦冶群,也是首次完整發現的遼代從採礦到冶煉過程的歷史遺蹟。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考古發現,還入選了2014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5年 大興三合莊墓地考古發掘

2015年,市文物局公布,大興三合莊墓地考古發掘出從東漢到遼金時期的古代墓葬129座。

其中唐代墓葬出土有白瓷器和漆器,其中漆器的發現為北京地區所罕見。

兩座遼墓中還出土了完整的壁畫,同樣非常難得。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王歧豐 本版攝影 北京晨報記者 李木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以為又遇到一位「海昏侯」

考古人員回憶副中心工地考古發掘工作:從2016年2月至今,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項建設不斷推進,考古發掘工作也從未停歇。僅在去年,就發掘出戰國至明清墓葬1100餘座,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出土大量文物...

文物會說話考古蠻刺激

在6月10日中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北京晨報記者獨家探訪存放副中心出土文物的庫房。這裡有哪些重要文物?文物背後隱藏著哪些信息?發掘過程中又有哪些「刺激」的遭遇?考古專家一一揭曉了答案。

貴安新區 考古貴州故事的「完整版」

考古專家長期調查發掘確認——貴安新區 考古貴州故事的「完整版」2014年10月28日,在牛坡洞遺址發掘現場出土了大量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的文物,包括人骨、打制石器、磨製石器以及繩紋陶片等,這一重要...

東山村遺址:中華文明的見證者

張家港電台10-08 10:10顯示圖片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山村遺址,是港城值得驕傲的歷史遺存,出土了大量馬家浜文化時期和崧澤文化時期的珍貴文物,也是中國...

淄博黃土崖遺址再添文物佐證 盡覽5000年歷史

摘要: 「截至目前,考古隊通過發掘發現了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時期的遺存,還發現了明清時期的墓葬、彩繪壁畫等一些有價值的遺址、文物」——14日,記者赴淄博黃土崖遺址考古工地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