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會說話考古蠻刺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6月10日中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北京晨報記者獨家探訪存放副中心出土文物的庫房。

這裡有哪些重要文物?文物背後隱藏著哪些信息?發掘過程中又有哪些「刺激」的遭遇?考古專家一一揭曉了答案。

關於過去 文物是古人給今人的留言

多年的考古發掘經歷,讓副中心考古領隊尚珩感到,文物是會說話的。

那是古人留給現代人的話。

「你可以從文物背後發現很多故事,這也是考古工作一個吸引人的地方。

」尚珩說,考古其實是一個綜合的學科,要解讀文物存儲的故事,需要多個學科的知識。

比如歷史、政治、經濟、動植物學、人體解剖學等等。

每開啟一個墓葬,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刺激」。

尚珩說,在副中心考古發掘中,便時時會有這種「刺激」人神經的事情發生。

還記得今年開啟一座元代墓葬時,清理完封土後,發現墓室是完好的,墓門還用磚封著,這讓尚珩心裡一動。

「我用手拿掉幾塊墓磚,趴過去,把手電筒伸進去慢慢照,這時特別緊張興奮。

」尚珩說,因為是平民墓葬,沒有奇蹟發生,但還是有收穫,在手電筒的照射下,看到裡面擺放著大量瓷碗等隨葬品。

還有一次,尚珩跳進一座遼代墓室,在棺床上方,他發現了一面嵌在墓室頂部的銅鏡。

「當時很興奮,就用手慢慢把銅鏡取下來了。

」尚珩說,銅鏡上有花卉等圖案,非常精美。

煮飯陶缶臨時變成瓮棺

在副中心考古過程中,發現了50多處瓮棺葬。

據尚珩介紹,瓮棺葬多見於戰國至漢代,環渤海地區都比較多,但在通州發現如此大量瓮棺尚屬首次。

其中一個裝殮孩子屍體的瓮棺引起了尚珩的注意。

這個瓮棺是由兩件陶缶扣在一起形成的。

其中一件陶缶底部有些發黑。

尚珩說,這說明瓮棺所用的瓮並不是專用的喪葬器具,在裝殮屍體前,它可能就是一件實用器。

「陶缶是古代煮飯的一種炊具,底部發黑說明曾經被使用過。

而在孩子夭折後,這件煮過飯的陶缶臨時被拿來裝殮屍體了。

據尚珩介紹,使用瓮棺除了是一種喪葬習俗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貧困。

瓮棺是用兩個陶罐把遺體扣在中間,這種喪葬形式是非常節省開支的。

尚珩說,此次出土的瓮棺,分離出的屍骨已全部運到實驗室,進行多種檢測,從而對遺體主人所處時代的經濟自然情況等進行分析。

原來漢代就有喪葬產業

在副中心考古現場發掘出的漢墓中,發現了大量隨葬的陶倉、陶灶、陶壺、陶豬、陶雞等器物。

尚珩說,古人視死如視生,陪葬各種陶具模型,是想讓逝者在另一個世界仍然過上生前一樣的生活。

漢墓中的這些發現,說明副中心所在地區早在漢代便已非常富足,另外還可以看出,早在漢代,就有了喪葬產業服務。

「這些隨葬品是用統一模具製造出來的,已有了規範化生產。

」尚珩說,可以想見,2000年前的通州地區,就已經有了喪葬「一條龍」服務。

尚珩認為墓葬其實不是給死人建造的,而是留給活人的。

這一點漢代墓葬最明顯,在墓室里分有前後室,後室是死者安息的處所,而前室則是供後人祭拜的。

後來,人們逐漸將墓室裡面的祭祀場所轉移到了墓室外面。

唐代縣丞墓誌確定古潞城

副中心考古現場發掘的墓葬中,多為平民墓葬,目前發現的最高級別官員墓葬,屬於一位唐代的幽州路縣縣丞。

尚珩說,縣丞相當於副縣長,是當時路縣的第二把手。

這位「副縣長」的墓中沒有特殊的隨葬品,可見其很清廉,但墓葬的墓誌卻讓考古人員欣喜異常,因為上面的文字記載非常有價值。

尚珩說,墓誌的開頭是死者生平介紹,他姓艾名演,其祖上曾官居高位,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沒落了。

最關鍵的詞語出現在墓誌臨近結尾處,稱其墓所在位置為古潞城南1里。

「這裡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

一是在唐代的時候,路縣故城遺址已被稱為古潞城。

二是確定了路縣遺址的位置,在縣丞墓葬的北面1里處。

」尚珩說,這也是漢代路縣遺址的直接物證,在參與2016年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時,這方墓志銘也作為遺址方位的重要物證,進行了圖片展示。

遼金人生活考究元人粗獷

在4000多件套出土文物中,有不少是遼金時期和元代的瓷器。

雖然歷史時期相近,但把這些瓷器擺在一起,可以明顯發現兩者的區別。

尚珩說,遼金墓葬出土的瓷器,都是精美的白瓷,非常薄,做工考究。

在一些盤子邊緣,還有精美的紋飾。

而元代墓葬出土的大量瓷碗,從釉色上可以看出屬於鈞瓷系列,但應出自民窯,有點像大海碗,粗瓷厚釉,不僅與官窯無法比擬,與同樣是出自民窯的遼金白瓷也不在一個檔次。

「從這些日常用具就可以看出,遼金時期,一般人的生活還是比較講究的,不像元代蒙古人那般粗枝大葉。

清代土豪女下葬穿金戴銀

在副中心發掘了一座清代墓葬, 尚珩說,這座墓葬下葬時間應該不長,出土時棺木都是完好的。

打開棺蓋時,裡面女性逝者的頭髮和衣著都還完好,兩個手腕上都戴著幾個手鐲。

長長的指甲套,純金的耳環,在頭髮下面還有一根黃金扁方。

尚珩表示,雖然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金器飾品,但可以看出,這些金器的做工相對粗糙,紋飾不太精美。

就此可推斷墓主人肯定是當地的大戶人家,而且是旗人,但絕不屬於貴族。

「用現在的話說,就算是土豪女吧。

■記者手記

知道過去才能更好迎接未來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李白《把酒問月》里的名句充滿了哲理。

其實,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事物,它們見證著歷史的更迭,默默無語。

比如博物館裡的文物,哪一件沒有百年滄桑。

在這些文物面前,我們就是一群幼稚的孩子。

文物又不同於自然界裡那些亘古不變的事物,它不是造物主的傑作,而是人類智慧的產品。

我們的祖先想把他們對宇宙的感悟告訴我們,可有些感受又不能用文字去書寫,就一絲一毫地浸潤到了這些文物之中。

周口店龍骨山上幾十萬前的灰燼化石,長溝大墓里的壁畫,水泉溝的煉鐵遺蹟,副中心工地出土的瓮棺,它們都是文物,也是先人用生命譜寫的密碼,裡面藏著對世界的認知。

考古就是要解開這些密碼,了解那些前世的故事。

知道過去的人,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

考古人員每次打開一座墓葬,都像是打開了一扇時空之門。

古墓里的一切都來自於另外一個時空。

即使是一塊墓磚,也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

它們穿越幾百年與我們相見,想告訴後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慢慢尋找答案吧。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王歧豐

本版攝影 北京晨報記者 李木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以為又遇到一位「海昏侯」

考古人員回憶副中心工地考古發掘工作:從2016年2月至今,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項建設不斷推進,考古發掘工作也從未停歇。僅在去年,就發掘出戰國至明清墓葬1100餘座,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出土大量文物...

路縣古城2017年主動發掘

通州找到的唯一一座西漢古城——路縣明年計劃主動發掘。昨天,2016年北京考古工作匯報會上,北京市文物局透露了這一消息。 今年算得上是北京文物考古豐收年,昨天,2016年的13個重大文物考古發掘項...

千餘古墓現身通州 數說考古發現大陣容

千餘古墓現身北京通州,考古成果頗為豐富。發掘結果證明通州區在戰國時便有大量人口居住,通州歷史上推千年;漢代古城城址被發現;路縣故城內發現了一條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142個足球場大的文物勘探面積里...

龍泉發現十陵何氏家族墓地

近日,成安渝高速路成都收費站項目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古墓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組織專業人員前往現場進行確認,經踏查和鑽探,在施工區域內發現兩座大型宋代磚室墓,並於當日組織人員進行搶救性發掘。

准格爾旗發現漢代潁川陳氏家族墓群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1月4日,記者從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在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腦包灣村發...

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首段綜合管廊封倉

昨天,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綜合管廊工程一標段提前3天實現主線管廊封倉。綜合管廊內布置了水熱氣電等市政管道,寬5米的綜合艙可容納一輛檢修車通行。京報集團記者 滿至禹攝本報記者 曹政 納入8大類...

內蒙古自治區發現漢代潁川陳氏家族墓群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1月4日,記者從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日前,在准格爾旗腦包灣村發現了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