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探寶——通州區潞城鎮古城村路縣故城考古現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他們是生活中的凡人,也許我們從未關注過他們的存在,但他們卻操控著我們的生活質量。

凡人的力量就像空氣,平凡但不可或缺。

讓我們轉過頭,看看身邊的「相對凡人」。

2017年6月8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管廊施工現場,一座古墓被整體包裹後,放置在兩段管廊之間,工人繞過古墓繼續施工,沒影響施工進度。

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千餘名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座漢代城池——路縣故城正漸漸「浮出水面」。

2017年4月5日,考古工作者在進行文物勘探。

在位於通州區潞城鎮古城村的路縣故城考古現場,考古人員仍在緊張忙碌著。

雖然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遺址看起來像一個「大坑」,但這個「坑」卻內藏玄機。

據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坑」里藏著一條寬5.5米的道路,還有一條寬1.2米的排水溝。

別小看這5.5米的「土路」,這卻是2000多年前路縣故城的「中軸線」。

2017年4月17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管廊施工現場,一座古墓經過整體包裹後移走。

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此前在路縣故城的南城牆外的東部進行考古發掘,清理出城壕、溝渠、灶址等。

此外,在南城壕外還發現了一處大面積的漢代遺址區。

這一處遺址就是現代的「社區」,其中出土了陶豆、陶瓶、瓦當、陶紡輪等,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北京市文研所庫房,副中心考古領隊尚珩展示代表性的從春秋至明清的歷代文物。

副中心出土的文物,大都存放於市文研所的庫房。

在文物庫房內,張晨和陳思雨兩位工作人員,正認真地修復著殘破的瓮棺和陶罐。

兩人都是90後,做這份工作對他們的耐心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2017年6月2日,位於平谷金海湖的北京市文研所庫房,通州副中心出土文物首次集中亮相。

文物修復師陳思雨小心翼翼地用石膏修復瓮葬陶瓮碎片。

「一個陶罐,破損成了幾十塊,要把它黏合起來,就像拼圖一樣。

」張晨說,一個人在庫房修復文物的時候,周圍萬籟俱寂,身邊是2000年前的陶器,人仿佛置身於歷史長河之中,忽然覺得自己變得特別渺小。

北京市文研所庫房,文物修復師張晨將出土文物分類置於不同顏色的塑料筐內。

張晨和陳思雨來自同一所大學,專業都是文物修復。

張晨是師兄,陳思雨是師妹。

在文研所,女生是很稀有的。

因為做考古,女生必須要變作女漢子才能應付。

張晨說,陳思雨曾一個人在庫房的外間整理50多具瓮棺葬屍骨。

「房間裡只有她一個活人,地上擺滿了一堆堆骨頭,有成人的,也有孩子的,如果當時要是拍下工作照發到網上,她肯定成網紅了。

遼代鎮墓用的青銅鏡置於墓室頂端,反映了當時的喪葬習俗。

領隊尚珩是張晨和陳思雨的領導,已經在考古這一行幹了10個年頭。

不過,他可不是一位老同志,而是一個80後。

尚珩從小喜歡歷史,大學又學習考古,畢業後如願進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從事考古工作。

副中心考古領隊尚珩展示唐代潞城縣丞艾演墓志銘,其墓所在位置為古潞城南1里。

這也是漢代路縣遺址的直接物證。

尚珩覺得,做考古,一定要有情懷,能吃苦。

有情懷就是要有發現文物背後故事的衝動,能夠被歷史感動。

「在一磚一瓦中品味歷史,你會發現,人們今天經歷的痛苦或歡樂,古已有之。

本期策劃 張英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王岐豐

本版攝影北京晨報記者 李木易 首席攝影記者 蔡代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以為又遇到一位「海昏侯」

考古人員回憶副中心工地考古發掘工作:從2016年2月至今,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項建設不斷推進,考古發掘工作也從未停歇。僅在去年,就發掘出戰國至明清墓葬1100餘座,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出土大量文物...

文物會說話考古蠻刺激

在6月10日中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北京晨報記者獨家探訪存放副中心出土文物的庫房。這裡有哪些重要文物?文物背後隱藏著哪些信息?發掘過程中又有哪些「刺激」的遭遇?考古專家一一揭曉了答案。

北京通州「路縣」角逐十大考古發現

3月9日,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從全國40個項目中成功突圍,位列25項大名單,有機會角逐最終「十大」。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譽為考古界的「奧斯卡」。此...

2000多年前的「地下室」在北京重見天日

自2016年2月26日來開始,路縣故城遺址就開啟了精密嚴謹的考古挖掘工作,在這裡千餘座戰國至清代的墓葬都重見天日,而就在近日,該地區的考古工作又有了最新的進展。2000多年前「地下室」驚現北京,...

文物局今年將開展漢代路縣故城考古發掘

京華時報訊 (記者聶輝)2月11日,北京市文物局在2016年市級行政機關和區政府績效考評會議上表示,2017年將對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啟動遺址公園建設的前期工作。北京市文物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