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璵編鐘180字銘文破曾隨之謎 系一國兩名(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時,江漢平原真是蠻夷之地?看過湖北出土的商周文物,一定會反思這個問題。

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湖北省博物館聯合策劃的《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今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展。

越王勾踐劍、九連墩青銅編鐘、曾侯乙編磬、獸面紋青銅鼓等全部亮相,不僅從考古角度揭示江漢平原在商周時期已有先進文明,更顯示湖北商周時期地域文化風貌。

昨日的發布會上,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還透露,困擾湖北乃至全國考古界的「曾隨之謎」已破解,「曾」「隨」確為「一國兩名」。

9鼎7簋首次團圓,「八音」全部亮相

為期兩個月的《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以商、周至戰國時期青銅容器為主,全面展示這時期湖北地區青銅文明格局、體系及禮制文化特點。

商「天獸御」青銅尊、春秋「隨仲羋加」青銅鼎、戰國青銅鹿角立鶴、越王勾踐劍等文物,充分體現先民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和精巧雅致的審美情趣。

第二部分展示湖北出土的商周樂器,青銅質地的編鐘、鼓,漆木質的琴、瑟、排簫等,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鼓商朝獸面紋青銅鼓,九連墩墓出土的青銅編鐘、曾侯乙編磬等重點文物均在其中。

湖北是中國出土早期樂器最多的地區,如曾侯乙墓出土125件樂器,棗陽九連墩戰國墓出土90餘件樂器。

這些文物幾乎囊括先秦樂器「八音」之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全部種類。

國家博物館陳列部主任陳煜表示,設置樂器板塊,是因與其他地區的中原文化相比,商周時期的湖北地區一大特點是古樂繁盛,出土文物顯現出很不一樣的文化面貌和精神層次。

湖北省博物館自主開發的「3D古樂器演奏系統」也在展覽中首次展示,項目負責人於淼介紹,演奏系統通過3D技術還原曾侯乙篪、排簫、曾侯乙編磬等7件古樂器的真實樂音與演奏方式。

展覽還匯聚荊州、隨州、襄陽、蘄春等11家博物館展品,顯示湖北商周時期地域文化整體面貌,出土後分藏在三家博物館的九鼎八簋(缺一簋)首次在展覽中團圓。

方勤表示,楚地曾被認為是蠻夷之地,但近幾十年眾多考古發掘說明,湖北在商周時期已有先進文明。

「曾隨之謎」已破,確為「一國兩名」

昨日發布會上,方勤還透露,此前困擾湖北乃至全國考古界的「曾隨之謎」已破解,「曾」「隨」確為「一國兩名」。

據了解,很多文獻資料記載有「隨」,位置在今隨州一帶,但從未出土過有「隨」字樣的文物;而在同一位置和時期,卻出土眾多「曾」國器物,然而在文獻資料中,卻沒有「曾」的記載。

因此,對「隨」是否存在,「曾」「隨」是怎樣的關係有很多猜測,有專家認為,「曾」「隨」是一國兩名,但並無確切的證據。

方勤介紹,湖北發掘的葉家山曾國早期墓葬和文峰塔墓地,對解開「曾隨之謎」很關鍵。

2013年,隨州文峰塔墓地中出土了一件曾侯璵編鐘,上有180多個銘文,銘文中記載了戰國時期吳王伐楚,楚昭王逃到「曾」國的一段歷史。

這段歷史在《左傳》中有詳細記載,不同的是《左傳》中保護楚昭王的國家是「隨」,曾侯璵編鐘用的是「曾」,「這就證實了,『曾』『隨』確實是一個國家。

而《左傳》中為何用「隨」而不是「曾」,方勤推測,《左傳》作者是魯國人,而魯國當時有幾個叫「曾」的國家,為了不混淆,用曾國都城「隨」來稱呼。

15日前後,湖北省博物館將圍繞「曾隨之謎」召開學術研討會。

記者 謝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邀請海外學者參與編鐘音樂考古研究

中新社武漢10月22日電 (曹旭峰 連紅 宋夢)第十屆國際音樂考古大會22日在湖北省博物館編鐘館舉行。與會專家透露,新成立的「編鐘研究院」將邀請海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加入,進行多角度的編鐘音樂考古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