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出土樂器博物館不只有曾侯乙編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國家寶藏》的熱播,與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鄖縣人頭骨化石並稱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與追捧。

本文將帶領讀者探尋明星藏品之外的湖北省博物館。

獨特的音樂類藏品

陶鈴

新石器時代,陶,通高5.4厘米,天門石家河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制陶技術解決了樂器對自然材料的依賴,其形制及紋飾也已脫離早期仿生階段的特點,陶鈴的創製正是得益於制陶業的進步。

長江流域目前僅見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一件,保存完好。

這件陶鈴的特點很明顯,紅陶質地,縱截面梯形,橫截面橢圓形,口微侈,器身兩面刻畫近似饕餮花紋。

陶響球

新石器時代,陶,直徑3.5~8.5厘米不等,胎厚0.5厘米,京山惠亭朱家嘴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陶制樂器相當於「八音」分類中的土類,主要形式有陶響球、陶響器、陶鈴、陶哨或陶塤等。

陶響球為球形,中空,手制,有泥質、黑陶兩種。

周身有對稱的六個小孔,孔徑0.3到0.4厘米,孔間有錐刺的方點線紋相連。

腹內有15粒或以上燒制的陶丸,豌豆粒大小,振之有聲。

長江中下游的陶響球,均為空心圓球體,以篦點米形網紋裝飾表面,其間綴以小孔。

編者題外話:這難道是Asalato的前身嗎?

▲Asalato,源於西非迦納的打擊樂器Asalato由一條繩子串連兩顆球體(香果樹果實)所組成,球體內還有小豆子,透過手的前後擺動,以球體敲擊球體演奏,是種可以隨身攜帶方便練習的小樂器。


曾侯乙編鐘

戰國,銅、木,長鍾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短鍾架長335厘米、高273厘米,最大的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鐘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總重5000公斤,湖北隨縣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全套編鐘由製作不同的多套編鐘組成,共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

編鐘用渾鑄、分鑄法鑄成,並採用了銅焊、鑄鑲、錯金等工藝技術以及圓雕、浮雕、陰刻、髹漆彩繪等裝飾技法。

每件鐘均具備「一鍾雙音」的特徵。

全套編鐘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律齊備,可以旋宮轉調。

鍾及鍾架、掛鈎上共有3755字的銘文,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組、各國律名對應關係等方面的樂律理論。

江陵彩繪編磬

戰國,石,尺寸不一,江陵紀南城出土

1970年3月發現於湖北江陵紀南城遺址的楚國彩繪石編磬,共25件,大多保存有彩繪花紋,因受水溶蝕而略顯凹凸。

部分編磬有較清晰的紅、黃、藍、綠四色花紋,有的還部分加以金線修描。

彩繪紋飾內容以一到三隻鳳鳥為主題,餘部則填以羽紋襯托,構成絢麗多彩的圖案,與楚國漆器流暢生動的圖案風格相吻合。

彩鳳作為楚樂器裝飾的主題,以往多見於虎座鳳架懸鼓,而施於編磬彩繪,則為首見。

這批石磬至今仍具有優美的音質,音域約跨兩個半八度。

九連墩十弦琴

戰國,木,通高7.5厘米、通長73.5厘米、寬25厘米,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

琴為十弦,琴身分為音箱與尾板兩部分。

尾板微翹,其下有栓弦柱。

通體在黑漆上朱繪紋飾並浮雕鳳紋,這是迄今所見先秦至西漢最精美的古琴之一。

琴是我國最富民族風格的傳統樂器,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演奏時,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深具東方特色。

「士無故不撤琴瑟」,早在先秦時期,琴就受到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的普遍喜愛。

崇陽銅鼓

商,銅,通高75.5厘米,重42.5千克,崇陽縣白霓鄉出土

湖北較早的青銅樂器,多出土於鄂南崇山峻岭中,比如崇陽商代銅鼓、通山的西周鐘等,似乎與當年祭天禮地的儀式有關。

崇陽商代銅鼓,1977年6月發現於崇陽白霓大市河邊。

大市河為陸水支流,銅鼓暴露於河道轉折處崩塌的河岸邊沿,頂部距地表1.50米,下離水面0.35米,放置較端正。

自上而下由冠、身、足三部分組成,鼓身飾饕餮紋。

該器與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所藏商代雙鳥饕餮紋銅鼓相仿,而崇陽銅鼓更顯古樸、粗獷。

概況

武漢東湖路,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歉刪

進入堪稱武漢中心城區最美道路的東湖路,自著名的東湖賓館向北驅車約10分鐘,一路享受著道路兩旁的綠蔭與陽光,即可到達這座城市的文藝心臟地帶。

東湖路與黃鸝路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四角分別坐落著: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湖北省美術館以及我們的目的地——湖北省博物館(以下簡稱鄂博)。

鄂博籌建於1953年,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八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也是「AAAAA」級旅遊景區。

其占地面積123畝,現有建築面積5萬餘平方米,為2007年竣工的二期工程。

博物館主體建築呈一主兩翼「品」字形格局,由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和編鐘館組成。

整個建築群高度體現了高台建築、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築特點。

現有藏品24萬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千件。

「全球最大的出土樂器博物館」

這是CIMCIM(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Instruments and Music,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主席及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館長Gabriele Rognoni先生參觀鄂博時曾發出的驚嘆。

該機構成立於1960年,旨在促進高專業標準的博物館樂器及相關收藏的使用和保護,目前有31個成員國。

中國成為CIMCIM一員始於1988年,時任鄂博館長助理的馮光生為首位CIMCIM中國籍觀察員。

此後該館張翔於2011年成為專委會理事,2013年經選舉晉級為常務理事。

2012年9月26日,中國博物館協會樂器專業委員會(CCMI)正式成立,組織關係繫於鄂博。

專委會旨在研究、交流博物館藏音樂文物,促進中國博物館在音樂類文物的保護、收藏、研究、展示、社會服務等方面不斷提高;尤為中國與國際業界之間搭建良好的學術平台。

專委會下設音樂文物檢測實驗室以及六個研究組,並辦有學術年刊《音樂與社會》,由鄂博負責編輯出版。

鄂博與音樂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

「情深而文明,……唯樂不可以為偽。

「樂行而倫清,……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禮記・樂記》中用這樣三句話揭示了在我國傳統文化里,音樂在政治上可穩定社會,在社會交往中可促進情感交流,在家庭里可明理秩序。

湖北出土樂器以先秦段最為豐富,囊括了先秦樂器「八音」分類的全部種類,各種圖像、紋飾、文字資料豐富,勾畫出了早期中國音樂文化的基本面貌。

其中以曾侯乙編鐘最為著名,是先秦禮樂制度達至極盛的範本。

湖北地處中原與南方的交緣地帶,其獨特的地理條件與人文環境「最得南來北往風氣之先」,在南、北的文化交流與碰撞中形成的特殊文化優勢,使得湖北音樂文化始終保持活力。

而鄂博作為當地最為重要的博物館,集中展示了湖北出土樂器珍品,延續傳承了湖北音樂文化的風貌。

新館建設

三期擴建工程示意圖

鄂博三期擴建工程於2016年開工,包括新建文物展覽大樓、文物保護中心、文物研究中心、旅遊團隊接待中心、控制中心和設備樓等,新建工程總建築面積6.48萬平方米。

建築設計上,作為三期主體的文物展覽大樓以「鼎盛江城,楚韻基石」為理念,建築形象莊重大氣,突顯了楚文化特色。

擴建完成後,鄂博建築群總建築面積將達到11萬平方米,從高空俯瞰如一個「鼎」字。

鄂博三期建成後將與世界級「東湖綠道」連為一片,打造集「綠色、休閒與文化一體」的綜合景區。

當然,以出土樂器為重要特色的鄂博,也將在三期推出以音樂為主題的全新基本陳列展覽,延續湖北的音樂文化精神。

文|張小羽,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碩士,現任職於湖北省博物館陳列部

圖|湖北省博物館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湖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江陵發現的楚國彩繪石編磬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72年3月

崇文,《湖北崇陽出土一件銅鼓》,《文物》,1978年4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墓地整理小組,《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5月

王傳富、湯學鋒,《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7月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86頁

張翔,《湖北出土先秦樂器綜述》,收錄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編,《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2015年,第14—19頁

湖北省博物館官網:http://www.hbww.org

賀志凌,《2015年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俄羅斯會議側記及中國樂器博物館相關問題的思考》,《中國音樂》,2016年第2期

「文博圈」微信公眾號文章:《湖北省博物館新展館封頂》。

http://mp.weixin.qq.com/s/tzHcxmglyGEgJVrHqIRUCQ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60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行見錄: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東湖之畔武昌區東湖路。省博總占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餘件(套),有中國規模最...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曾侯乙墓

戰國早期曾國君主乙的墓葬。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湖北省博物館由譚維四主持進行發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隨葬品。從出土的縛鍾銘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為公元前433年或稍後。該墓的...

編鐘編磬展示樂懸制度

在古代,樂與禮儀的配合形成完備的禮樂制度,禮可以獨立施用,樂附於禮才相得益彰。樂制包含音樂、舞蹈、歌詠、誦諷等,此則有禮制樂章可循,濫觴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易變繁發展到以少漸多,與...

博物館奇妙之夜

有人說,想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最好的去處是博物館。既然大伙兒已經到了武漢,不參觀一下省博物館怎麼行呢?

推動音樂考古學的形成與發展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引起音樂界和考古界的廣泛關注。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曾感慨:古希臘的樂器都是竹木器,沒能保存到今日,只有在中國才能聽到2000多年前的樂器奏出的樂曲。緣於曾侯乙編鐘,中國的音樂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