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邀請海外學者參與編鐘音樂考古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新社武漢10月22日電 (曹旭峰 連紅 宋夢)第十屆國際音樂考古大會22日在湖北省博物館編鐘館舉行。

與會專家透露,新成立的「編鐘研究院」將邀請海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加入,進行多角度的編鐘音樂考古研究。

「編鐘研究院」由中國博物館協會樂器專業委員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組建,落戶湖北省博物館。

該研究院旨在從音樂考古、音樂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研究編鐘音樂文化。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湖北。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表示,曾侯乙編鐘所代表的中國先秦音樂文化,是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

近幾年田野考古中出土了一大批音樂文物,包括迄今所見最早的琴、瑟以及樂器附件、西周早期的編鐘等,提升了中國在國際音樂考古界地位。

「編鐘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邀請海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共同參與研究,對於揭開古代音樂『面紗』具有積極意義。

」方勤說。

韓國漢陽大學教授東亞音樂考古學會會長權五聖表示,曾侯乙編鐘是當時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巔峰,它的成就屬於全人類,中國作為曾侯乙編鐘的發源地,是全球音樂家的「聖地」。

國際音樂考古學會專員、德國考古研究院院長里卡多·艾希曼認為,中國音樂考古界與國際音樂考古界有過多次編鐘的合作研究,「音樂考古中發現的每一件樂器(音樂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決定了音樂考古跨國合作是必然趨勢。

此次音樂考古大會主題為「人類學視野下的音樂考古」,來自中國、美國、韓國、日本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名考古學家、音樂學家,就「音樂文物研究、聲學與聲景、音樂人類學」等話題展開研討。

第十屆國際音樂考古大會由湖北省博物館、德國考古研究院、中國博物館協會樂器專業委員會、國際音樂考古學會聯合主辦。

國際音樂考古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

(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第十屆國際音樂考古大會在漢召開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昨日,第十屆國際音樂考古大會在湖北省博物館編鐘館舉行,來自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名代表圍繞「人類學視野下的音樂考古」主題展開研討。我省具備音樂考古先天優勢,不僅出土了大量...

推動音樂考古學的形成與發展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引起音樂界和考古界的廣泛關注。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曾感慨:古希臘的樂器都是竹木器,沒能保存到今日,只有在中國才能聽到2000多年前的樂器奏出的樂曲。緣於曾侯乙編鐘,中國的音樂考古...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這是最好的時代

2016年2月底,湖北省博物館宣布自3月1日起將迎來為期4個月的閉館建設。自1953年籌備建立的湖北省博物館,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數次身披戰袍進入考古發掘一線,打下20萬餘件藏品的館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