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隴東陝北道)專家考察手記|尋訪周人先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易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夏崇拜始於周人。

周人以夏代傳人自居,追溯周人來源是解決夏之謎途徑之一。

他們都活躍在長城地帶,其來龍去脈依然撲朔迷離。

一同考察的張天恩博士是商周考古大家鄒衡先生得意門生,當我請教周人來源或先周文化起源問題時,他深感缺乏足夠考古證據,亦表現出繼續探索的願望。

廟咀山遺址或公劉坪"古豳國遺址公園"

先周史上有四位著名人物:始祖后稷棄是神話人物,不窋是傳說人物,公劉和古公亶父也許確有其人。

前年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到崇信,意外地在一處齊家文化遺址龍泉寺碰見於正在興建的公劉廟和啟功題寫的「公劉故里」和「齊家文化遺址」,使我自然地將齊家文化與周文化或夏周聯繫起來思考。

與張天恩先生討論先周文化

考察活動首先經過淳化、旬邑、彬縣,彬縣有一處公劉墓周長達1500米,丘高約50米,占地達500餘畝,南有涇水環繞,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和討論。

第二天在寧縣博物館碰到了於祖培先生,他是地方文史愛好者;與於俊德合作出版了《先周歷史文化新探》。

他送我一本寧縣政協印刷《寧縣文史研究》,並陪同我們參觀廟咀子遺址。

廟咀子原名公劉坪,位於四水交匯處寧縣縣城中心位置,文化層堆積豐厚從仰韶到秦漢陶片均有發現;據說是公劉邑,已被於祖培等推定為古豳國遺址。

《寧縣文史研究》概述了他研究和思考,車上翻閱感覺所見略同之處甚多。

離開寧縣之際張天恩先生提議恢復公劉坪,保持文化記憶。

於祖培先生贈送《寧縣文史研究》

慶陽地區公劉故事傳說較多,公劉崇拜之習俗依然存在。

可能是其他公劉廟競爭,慶陽西峰宣稱有「華夏第一」公劉廟,農曆三月十八日,附近四方百姓赴公劉廟拜謁祭奠,緬懷這位當地華夏農耕文化的不朽開拓者。

周祖陵公園

關於周人來源或先周文化研究眾說紛紜、莫終一是。

錢穆率先倡導晉南說,認為豳邠均得名於汾水,汾陰有稷山,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后稷崇拜風俗留傳至今可為佐證。

許倬雲公開支持,寫入《西周史》。

鄒衡提出光社文化概念,間接支持周人源於晉南說。

饒宗頤先生嚴厲批判了晉南說,許倬雲接受批評,但並沒有徹底改變觀點。

王玉哲《中華遠古文明史》採納了周人起源晉南說。

連登崗《先周故地邰、豳及栒邑地處山西說辨誤》進行了詳細批判,周人源於晉南說很被推底否定,還是眾說之一。

另一方面胡謙盈為了尋找先周文化來到慶陽,在鎮原發現了常山下層文化,仍然不是先周文化或周文化的直接來源。

王巍、徐良高合作對先周文化進行了考古探索,劉軍社以考古發掘為基礎系統研究了先周文化,陝西西部咸陽和寶雞是先周和周文化大本營,陝西西部先周文化確實發達,可以簡稱「陝西說」。

其真正源頭仍然不清楚,很可能來自慶陽或晉南,亦有可能是其他地區。

公劉爭議頗多,不窋遷徙到慶城卻並無多大爭議。

當地政府順勢以不窋墓為中心打造了周祖陵公園,包括歧黃醫道和農耕文化展示,現已初具規模成了國家四A級旅遊景點。

確定了不窋,公劉作為不窋之孫司馬遷有明確記載。

慶陽地區正是戎狄交匯之地,亦有深厚的農業文化基礎和合適氣侯和土壤條件,可以恢復發展「后稷之業」。

《詩·大雅·公劉》:「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周人史詩干戈玉瑤表明公劉已有建國稱王的跡象。

作為周人傑出祖先其具體遷徙路線還難以確考,主要活動於慶陽及其附近地區,可以簡稱「慶陽說」。

周代世系圖

「山西說」「慶陽說」「陝西說」表明長城地帶不僅存在物質文化亦有精神文化互動。

先周史貫穿夏商約一千年,於祖培建議以后稷、不窋、古公亶父和武王為起止點分為早中晚三期。

四位人物都有長途遷徙的經歷,不可能局限於一個地區。

慶陽地區許多不窋和公劉遺蹟、民俗或傳說表明先周中期可能在慶陽,晚期才轉移到陝西,早期在何處仍然是個謎。

咸陽武功后稷教稼台

知母不知父,后稷是姜嫄之子,名棄;容易使人聯想歐亞大陸廣泛流行的棄兒神話傳說。

其父是雷神、天神、帝嚳、帝俊還是其他人很難確定,相傳歷經堯天舜日與夏代,是神話傳說人物。

姜羌原本是一家,已發現關中周人亦有火葬的跡象,周人西來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從不窋到古公亶父歷經公劉在慶陽地區恢復后稷之業已有許多證據,古公亶父來朝走馬遷往岐山一帶亦基本可信。

不窋是從山西、陝西還是其他地方遷徙而來仍然是個謎。

羌人和齊家文化可能是謎底之一。

先周文化已是複合文化,並非單一起源。

武王滅商之前周人早以在長城地帶活動,我們正在繼續尋找他們活動的證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李伯謙,考古學家這樣煉成

學人小傳李伯謙,1937 年生,河南鄭州人,考古學家。1956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61 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從20 世紀60 年代開始,李...

「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會議紀要

為了探索早期夏文化研究,「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於2016年12月18日上午在鄭州市召開,會議探討了課題的申報立項等相關問題。會議由鄭州市嵩山文明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張建華主持,出席會議的嘉賓...

鄒衡先生的主要學術貢獻

鄒衡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學術成就巨大。先生最大的學術貢獻是創立了中國夏商周考古的學術框架體系,從而使幾代學子從中受益,被譽為「學術大師」「夏商周考古第一人」當之無愧。其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五...